《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稿: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月夜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和古人咏月的诗句。“月亮”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为它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有人认为这其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绘,堪称咏月的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记……》,去欣赏美丽的月景,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
1.自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不准的地方请做好标记。
2.听读。关注你标记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画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顿。(“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
4.指读。
5.译读。(1)读得准确流畅。但这还不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要把文章读懂。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先独立理解文意,画出疑难字词,再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下没有注释的词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质疑问难
(3)课堂练习一。合上书,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对了吗?不对的改正。)
(4)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你觉得合适吗?实际意思指什么?(赏月)要是有人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将是多么地惬意啊。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二、欣赏月下美景
1.大家看课文,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庭下如……)
2.翻译此句。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里看出写的是月色?(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
4.(1)齐读,体会月景。
(2)去掉“盖”再读。
(3)加上“盖”,并拉长读音,再读,你能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恍然大悟,欣喜。)
5.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晚的月色。“空明、澄澈、清澈、透明、亮、清等)体会心情。
6.《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卷九云:“仙笔也。读之曰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月景陶醉了苏轼与张怀民,也陶醉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请发挥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美丽的月景。
明确:(
a
用比喻,月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水,但无本体,只有喻体。b
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积水空明”写月之明;“藻荇交横”写月之清;月色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些奇妙的景象。C动静结合,静的月光与竹柏影纵横交错、摇曳生姿的动态美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看来真的领悟到了月景之美了。其实月亮处处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面对这空明的月色,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三、理解作者情怀。
1.读、译。(强调倒装句,翻译时可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理解“闲”。闲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给闲字组词。
初冬清冷的夜晚,你会起来赏月吗?苏轼却能够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非有闲情雅致无以为之。
3.理解心情。用心再读,你能读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喜悦、自豪、自得,对无人赏月的惋惜等。
想来也是啊。月色入户,非此一户,然而能起来赏月的有几个人呢?又有多少人能读懂这月下美景呢?作者完全有理由自得了。
4.背诵课文。你看,文章只有84个字,却写的曲折生动,内蕴丰富,有抒情、有描写、也有叙事。考考同学们:
(1)叙事的句子是:
(2)写景的句子是:
(3)抒情的句子是:
按这样的顺序试着背诵课文。然后用课件检查。(填句子)
四、感悟人生态度
(1)结合课下注释,本文写于什么时期?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出示材料:元丰二年(1079),苏被诬
( http: / / www.21cnjy.com )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差点丢了性命。出狱后被贬到荒凉遥远的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地方官助理),但不得签署公文,亦不得离开此地,没有实权,也没有人权。期间生活穷困,靠朋友帮助,在城东买了几十亩坡地躬耕度日。
(2)课堂训练四:结合这则材料,联系课文内容,你能看到苏轼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师补充:苏轼在城东坡地上筑了一室,取名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耕种生活,让他感受到来自于自然和劳动的安宁与平静。
(3)在黄州,他经历了官场的失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的困苦,心灵的磨难。这一切,没有压垮一代文豪苏轼,而是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得豁达、从容而又大气。这是他人生的成熟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所以,余秋雨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的苏东坡。
(4)被贬诗句。
他面对人生的风吹雨打,他写下了“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面对什么,他都一样从容不迫。
面对滚滚江水,他写下了“大江……”充满豪迈之情。
面对时光的流逝,他说:“谁到人生无再少,门……”
他仕途坎坷,被贬黄州后又被贬到更更遥远的惠州,他居然说:日啖……
即使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去,他还是泰然处之,写道: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5)所以2000年法国《世界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来评价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灾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出示)
(6)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面对始终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谈出豁达,谈欣赏美景都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7)小结。同学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到那时多想想苏轼,多想想承天寺那一轮明月。
五、作业
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探究作业:
有人认为“闲人”一词还流露出作者官场的失意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的悲凉之情,请同学们课下查阅作者的生平及被贬黄州时的生活、创作和思想经历,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对这一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写一篇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期望与同学们共读苏轼,共赏经典,让我们的内心豁达从容,让我们的心灵空明澄澈,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第二稿: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美丽的月夜风光和古人咏月的诗句。“月亮”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为它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有人认为这其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绘,堪称咏月的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记……》,去欣赏美丽的月景,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
1.自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不准的地方请做好标记。
2.听读。关注你标记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顿。(“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
4.指读。
5.译读。(1)读得准确流畅。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文章读懂。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先独立理解文意,画出疑难字词,再小组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
(3)课堂练习一。A回答;B记;C合上书,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对了吗?不对的改正。)
(4)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你觉得合适吗?实际意思指什么?(赏月)要是有人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将是多么地惬意啊。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二、欣赏月下美景
1.大家看课文,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庭下如……),指读。
2.翻译此句。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里看出写的是月色?
“积水空明”:一弘清泉清澈透明,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想月之明;“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全句无一“月”字,却字字写月。
4.(1)齐读,把自己融入这空明澄澈的境界之中。
(2)去掉“盖”再读。
(3)加上“盖”,并拉长读音,再读,你能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恍然大悟,欣喜。)
5.这是怎样的美景啊,竟然让作者如些沉醉!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然后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你想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其实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很幸运,他能欣赏到如些的美景;而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更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面对这空明的月色,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三、理解作者情怀。
1.读、译。(强调倒装句,翻译时可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理解“闲”。闲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给闲字组词。
初冬清冷的夜晚,你会起来赏月吗?苏轼却能够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非有闲情雅致无以为之。
3.理解心情。用心再读,你能读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喜悦、自豪、自得,对无人赏月的惋惜等。
想来也是啊。月色入户,非此一户,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能起来赏月的有几个人呢?又有多少人能读懂这月下美景呢?欣赏美景也是一种能力,希望同学们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去感受美、欣赏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4.齐读课文
四、感悟人生态度
(1)结合课下注释,本文写于什么时期?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出示材料:元丰二年(1079),苏被诬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差点丢了性命。出狱后被贬到荒凉遥远的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地方官助理),但不得签署公文,亦不得离开此地,没有实权,也没有人权。期间生活穷困,靠朋友帮助,在城东买了几十亩坡地躬耕度日。
(2)课堂训练四:结合这则材料,联系课文内容,你能看到苏轼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补充:苏轼在城东坡地上盖了几间茅草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屋落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苏轼非常高兴,在屋内四壁画满了雪,取名雪堂,挥毫写下东坡雪堂的匾额,并自号东坡居士。耕种生活,让他感受到来自于自然和劳动的安宁与平静。
(3)在黄州,他经历了官场的失意,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困苦,心灵的磨难。这一切,没有压垮一代文豪苏轼,而是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得豁达、从容而又大气。这是他人生的成熟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用诗句来抒写自己的心灵:
他面对人生的风吹雨打,他写下了“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面对什么,他都一样从容不迫。
面对滚滚江水,他写下了“大江……”充满豪迈之情。
面对时光的流逝,他说:“谁到人生无再少,门……”
(4)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面对始终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心胸豁达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谈出豁达,谈欣赏美景都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5)小结。同学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到那时多想想苏轼,多想想承天寺那一轮明月。
五、作业
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探究作业:
有人认为“闲人”一词还流露出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官场的失意和人生的悲凉之情,请同学们课下查阅作者的生平及被贬黄州时的生活、创作和思想经历,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对这一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写一篇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期望与同学们共读苏轼,共赏经典,让我们的内心豁达从容,让我们的心灵空明澄澈,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第三稿: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同学们,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我们做个小活动,大家根据我给出的选项,猜一个历史人物。A史书记载,他身长八尺有余,为人宽大如海;B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他在文、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散文尤为后人所称颂;D他被贬黄州期间写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他散文中的精品之作。他就是苏轼。这个时期他还写了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此文被称为是苏轼散文中的神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感悟它的神韵。
一、读懂文章意思
1.自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做好标记。
2.听读。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关注你标记的地方。
读字音——读节奏:(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根据这些要求齐读课文。
5.译读。(1)读得准确流畅。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文章读懂。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读不懂的小组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
(3)课堂练习一。A回答;B记;C合上书,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对了吗?不对的改正。)
(4)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你觉得合适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指什么?(赏月)要是有人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将是多么地惬意啊。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与他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欣赏月下美景
1.大家看课文,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庭下如……),指读。
2.
翻译此句。“如积水空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见用的是比喻,把月光比作水,把竹柏影比作了藻荇。月光如水的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把月光比作泉水。但课文中的句子却只出现了喻体“水”,而没有出现本体“月”,这就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用笔的奇。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些字眼里看出写的是月色?
“积水空明”:像一弘清泉清澈透明,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推想月光之明;“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浓浓的月色才有清晰的影子。所以人们评论说:此句无一“月”字,却字字写月。
4.理解心情。
(1)齐读,把自己融入这空明澄澈的境界之中。
(2)去掉“盖”再读。
(3)加上“盖”,并拉长读音,再读,你能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恍然大悟,欣喜。)
5.这是怎样的月色呀,竟然让作者如些沉醉!结合原句,放飞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你想到的景色细致地描绘出来。
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地描绘了那晚的月色。苏轼很幸运,他能欣赏到如此的美景。面对这空明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所以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作者情怀。
1.齐读。
2.译。
3.品闲人
(1)“闲人”是什么意思?大家看段背景资料,从中能否看出他为什么是清闲的人?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贬到荒凉遥远的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文,亦不得离开此地,没有实权,也没有人权。期间生活穷困,靠朋友帮助,在城东买了几十亩坡地躬耕度日。
能看出他为什么是“清闲之人”吗?当时张怀民也是被贬官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是不是清闲之人就一定能赏到这美丽的月色呢?“闲”还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语句,给“闲”组组词。
B悠闲:相于步于中庭。“步”的理解。
C闲情雅致:在初冬清冷的夜晚,他看到月色入户,能够欣然起行,邀友同乐,共赏美景,如果没有一点闲情雅致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情雅致之人(悠闲之人)如吾两人者耳。(自豪,自得)
闲情雅致一直伴随着苏轼,他在躬耕的城东坡地上曾建了几间茅草屋,……(雪堂,东坡)自此东坡之雅号也便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2)理解旷达。苏轼在黄州,经历了官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意,生活的困苦,心灵的磨难,他却依然能有闲情雅致欣赏这美丽的月色,这是一种什么样人生态度?所以史书记载:他“为人宽大如海”。他在黄州期间,常常用诗句来表达抒写自己的心怀:
面对人生的坎坷,他写下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面对什么,他都一样从容坦然。
面对黄州满眼的荒凉,他感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逆境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面对时光的流逝,他说:“谁到人生无再少,门……”人老心可以不老。
这就是苏东坡。
(4)齐读课文,体会赏月的闲情和旷达的胸怀。
四、感悟人生态度
同学们,阅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意思,读出感情,还要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1)赏月:欣赏美景是一种能力,希望大家能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察,多感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有点闲情雅致,去欣赏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旷达:同学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到那时多想想苏轼,多想想承天寺那一轮明月。
五、背诵课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85个字,但却写得曲折动人,内涵丰富,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一定要牢记于心,按这样的顺序背育课文。
六、结束语:
“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期望与同学们共读苏轼,共赏经典,让我们的内心豁达从容,让我们的心灵空明澄澈,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七、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