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①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②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
分为课堂预习和课后预习两个环节。
课堂预习: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用批注法熟读课文,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心得。
课后预习:(当晚作业)
1、搜集作者资料,了解曹文轩。
2、在日记本上写下初读文章的读后感。
(文章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
一、
导入:
同学们,每次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房子》时,我就想起了童年的许多浪漫的事,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当我们将要再次走进《孤独之旅》的时候,我想在坐诸位很想先来分享大家阅读完《孤独之旅》之后的感受,还望诸位畅所欲言。哪位同学先来说?
学法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标题等多角度谈自己的读后感。
此环节教师捕捉学生的发言,引出下面两个问题。
1、
介绍背景
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一段的“家底最厚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只好去放鸭”,了解《孤独之旅》的写作背景。主要由读过原著的学生介绍。
二播放电影《草房子》中杜小康被迫失学放鸭的短片,让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感同身受,同时渲染氛围。
2、解题
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旅程的任务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鸭,目的地是大芦荡,但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我要读书”。为了这个信念,他在旅程中,战胜了困难,让孤独之旅变为成长之旅。
二、品读感动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通过昨天的第一课时,同学们已经把这篇文章面上的问题解决了。然而只解决面上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像《草房子》这样的纯美作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节课上真正走进《孤独之旅》,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我想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曹文轩,他告诉我们该怎样读《草房子》: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让读者感动。
1、学生自主学习:下面请大家用点评批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读书,从细处去品味文字背后令你感动的情节,并说说理由。这个细处可能是一段话,也可能是一句话,如果你能为某个词感动,那就更可贵了。
2、班上交流分享。(这是课堂的主要部分,时间安排15分钟左右,具体视学生情况而定。)
此环节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学生不解和不能深刻理解时,适时点拨启发,使学生达到品读入木三分的效果,深刻体味杜小康的孤独和成长。
此环节教师有两点学法指导:
学法提示一:分享,顾名思义:你无私的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和我们共分;我们要学会享:认真的倾听,积极的思考,有选择的做笔记。
学法提示二:读书贵在感悟,也贵在联想,你能由人及己,感动着杜小康的感动,非常令我感动和欣慰。
以下是拟定的点拨内容:(具体何时哪句需要点拨,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
1、29——33段:必要的对话
红门的孤独
他们必要的对话会说什么?(原著)
“饱了吗?”“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父子俩之间的对话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干巴巴?生活单调,情感空虚,环境压抑
红门的孤独:家败、父病、母哭、
失学,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如今陪伴他的只有月光、影子……杜小康从未领略过如此深切的孤独。
“那点”、“简直就算不得了”,那是无法比拟的孤独啊。无人可见、无话可说、无处不在的孤独,无人能受!而杜小康接受了。
你有过这种孤独的时候吗?
你能帮杜小康消解孤独吗?请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主意。
2、44——48段
44段“踩到”“躺了下来”
曾经的杜小康睡在柔软的床上,曾经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绝望胆怯恐慌的芦荡,如今他不仅勇敢的穿梭其中寻找丢失的鸭子,而且把它踩在脚下,把大自然踩在脚下,那个渺小的杜小康战胜了伟大的自然,他反败为胜了!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自然!
48段——嚼着
他嚼的是什么味道?甜,又带着一点苦涩。“甜”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了的一种甜蜜感和成长后的惊喜,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一些暴风雨的袭击。
其实在原著《草房子》中,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嚼”这个词前面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给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读者一定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把这味道品出来的。你看,这位女生就品出来了。
他嚼的哪里只是芦根,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油麻地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有咀嚼过的苦难。甚至后来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和鸭群,而真正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想不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小康有着父亲的悲伤,却没有父亲的绝望。他在享受磨难。
嚼是味觉,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而现在他的感官已经复苏了。还有哪些感觉?46段:嗅觉、触觉;47段:视觉。
配乐读44—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感受杜小康的人性美。
3、30段“大哭”——46段“哭”——48段“不哭”
为什么从大哭到想哭又不哭 磨难磨练了杜小康。
4、14段“吃饭”23段“吃完饭”
想像父子吃饭的神态动作。无精打采的吃饭,闷头扒饭,不知饭的滋味。为什么吃了饭才安静下来?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
5、“前方”“撩逗”
杜家父子要去哪里?文中说出了吗?——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4、5、6段中反复地提到“向前”、“向前”、“前方”、“前方”,这“前方”到底是哪里呢?父子把鸭子赶到大芦荡,等待鸭子下双黄蛋。杜家的前途。杜小康的前途——读书。杜小康的人生梦想。“向前”说明他们对人生仍有希望。“前行是纯粹的”——没有退路。
11段的“撩逗”。(挑逗,心存向往,充满幻想,幻想重返油麻地小学读书。)
但是,这种幻想在什么时候全都破灭了呢?——21段芦荡。
6、38段:“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危难之间见本性,败军之际担大任,昔日在自然面前跪下的男孩,不再恐慌,不但接受了磨难,此刻他勇于承受磨难。
7、41段“分头找”
主动选择孤独,再次承受孤独,有责任感。
坚定的长大了!
“又走了”,一场自然界定暴风雨把杜小康逼到了人生的边缘,一场人生的暴风雨让杜小康瞬间成长,没有自豪,只有坚定。似乎他理所当然应这么做。
“摇摇头”,摇得坚定,从容。
读的语气:身体劳累,内心却平静透着坚强
8、51、52段:
叹号的作用:惊喜
为什么惊喜?阴霾已去,曙光即临,崭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就要来了!终于可以读书了。其实,后来,杜小康不仅没有读成书,反而还非常坦然的去油麻地小学卖小杂货,他还偷偷的读书,这趟孤独之旅成为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校长桑乔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杜小康了!读出惊喜(此处播放“下蛋”短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总结提升一:小组四人合作朗读四句话,班上展示。
1、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3、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4、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总结提升二:读书方法——人生经验通感法。
师:刚才同学们都在畅谈自己的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动,你们真是天才,你们已经悟到了一种非常难得的读书方法——人生经验通感法。人生经验通感是一种接受美学,利用作者常会遇到的相似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不知不觉,读者就参与了一种创作活动。
三、品味意境美:
师:曹文轩的作品总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动。如何使读者感动呢?曹文轩说:唯有美:意境美、细节美、人性美。
刚才,我们已经深深的被作者笔下的细节美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性美感动了。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点,曹文轩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甚至有打上自己作品特色商标的冲动。“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本文的意境美,有感情的读出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并说说美在哪里。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曹文轩纯美的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及其作用。要学生找到环境描写可能不难,但要他们通过环境描写深刻体会杜小康的孤独,可能就比较抽象了。所以教师在此期间的要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度品味语言。时间大约10分钟。
学生班上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以下内容:
1、21段.
杜小康生在芦荡,长在芦荡,为什么说是“从未见过的芦荡”?
比较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
此刻你会是什么心情?——心旷神怡,满怀壮志。
而此刻浩浩荡荡,广阔无边的芦荡带给杜小康的却是无比的压抑,彻底的失败!
当记者问一位成功的环海旅行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孤独!大海!一望无际的大海!尤其是在深夜,神秘和恐惧是外界强压给我的,但孤独却发自内心,不可遏制!
他就是日照的航海家:翟墨。
大人如此,孩子何以堪?何况一个养尊处优的杜小康!
哪些词语可见杜小康真的被打败了?——“真正的害怕”“逃不走”。
原来的害怕都是假的吗?引出11段的“撩逗”——心存幻想。
在伟大的自然力面前,人是何其渺小!杜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此时叫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昔日熟悉的美妙的生于此长于斯的大芦荡,此刻却成了杜小康的滑铁卢,一场磨难开始了!
一生读21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2、13段“烟”
“第一缕”“唯一”
“炊烟”代表有人家,有人的地方才会有炊烟。强调环境的冷清。
其实“炊烟”在古文学中经常代表孤独,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如此。此刻是“芦荡炊烟孤”。
中国文字是很迷人的。比如这个“烟”字,本意因火而起,这里却意境无穷。
江南的水烟、树烟也很美。
碧水茫茫、绿树苍苍,如烟如雾,如入仙境,美轮美奂。怪不得曹文轩如此热衷描写水乡。
大自然绝不仅仅是独立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给人一个生存的环境,更多给了人精神上的东西。而人与自然之间,也有一种神秘的和谐。
此时此景,却给杜小康带来了无穷的茫然与孤独。
你看,这就是曹文轩,明明要写孤独,却渲染的如此美丽,孤独也美丽,就连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都是纯美的毫无瑕疵的。这就是纯美的曹文轩。
我经常在想,曹文轩为什么能把江南水乡写的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纯美呢?昨天晚上半夜时分,终于有一个人来告诉答案,他就是诗人艾青: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然后又有一个人跑过来了,他就是赵本山,他说,到我们大城市铁岭去看看吧,乡村爱情也好看呢!
本文的意境美还有24、25段的描写.
小组合作:你自己任选三段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段,美美地读出来。怎样才能读出美美的感觉呢?老师给你一种独家诀窍:把头摇起来,轻轻的摇,身体也随着轻轻的摆动。
3、鸭子的描写:10、15、50
鸭子也可爱。鸭子也至情至性,鸭犹如此,人何以堪?更何况年仅13岁的孩子!
四、再谈感悟:是什么让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成为了成长之旅?
是大自然。一位奋力杀敌的战士受伤躺在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上,万念俱灰,这个时候是什么东西拯救了他?不是祖国的概念,而是蔚蓝的的天空、碧绿的草原和滔滔的河流、是天地大美、是美拯救了他,是自然拯救了他。
但又不仅仅是自然。人除了战胜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人定胜天。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就像地震中幸存的人们,他们更懂得什么是幸福。
就像云南大旱中的孩子,他们更明白每天节省一瓶水给父母的真正含义。
就像杜小康。
就像曹文轩自己
他用笔构建了一个诗性的天堂,因为“这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实现我美学上的追求”;他向往优雅,所以在他的笔下总是浮现一个无比美丽氤氲的世界,即使深重苦难,也闪烁着人性大美的光辉。
感谢曹文轩!
是他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心弦,去体味这些优美的生命。
是他点燃了我们记忆中的情感之火,让我们回望来路……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
走进曹文轩的乡村土地,感受着那独特的芬芳。
享受着曹文轩那如小溪般清澈的文字,
感动着曹文轩的感动
因为
他就站在麦田的那边,在青青的麦叶中。
麦叶被风吹动,绿色的爱就从曹文轩那边涌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