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碑林区二模)某历史讲座宣传海报上的关键词有“曲辕犁”“筒车”“秧马”“《农政全书》”。该讲座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B.明清文化的繁荣
C.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2025 阳谷县开学)1861年,欧洲学者根据高僧玄奘口述的著作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拉贡附近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并进行了初步发掘。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桂苑笔耕》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 波罗行纪》 D.《西游记》
3.(2025 沛县模拟)西晋以后人才选拔逐渐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作为唯一标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时规定士人可以自由报考,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这表明科举制( )
A.推动人才选拔合理化 B.促进了民间教育发展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禁锢了学术思想发展
4.(2025 吴中区模拟)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
A.虚怀纳谏 B.任人唯贤 C.以民为本 D.勤于政事
5.(2025 织金县模拟)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政治制度创新 B.经济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外友好往来
6.(2025春 吴江区月考)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的“君王”( )
A.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B.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贯通南北 D.厉行节俭,统一币制
7.(2025春 吴江区月考)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策略有( )
①以民为本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减省刑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5春 吴江区月考)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
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
C.北宋开封 D.元大都
9.(2025春 吴江区月考)隋文帝虽大行改革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已名义,滥用皇权终引发大乱。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隋炀帝改革币制 B.隋文帝实行改革
C.隋炀帝急于求成 D.隋文帝滥用权力
10.(2025春 吴江区月考)“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B.创立殿试制度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加重人民负担
11.(2025 阳谷县开学)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征服朝鲜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恶化
12.(2025春 吴江区月考)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
①统一全国
②创立科举制
③开凿大运河
④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5 阳谷县开学)新罗仿唐朝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 )
A.唐朝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
B.唐朝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周边国家文化影响唐朝发展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
14.(2025 阳谷县开学)“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中的描述,下列哪一事件与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有直接关系( )
A.唐太宗以民为本,鼓励发展生产
B.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经济
C.武则天发展科举,减轻人民负担
D.唐穆宗唐蕃会盟,促进民族交往
15.(2024秋 霞山区期末)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马俑
C.敦煌石窟 D.长城
16.(2025 沛县模拟)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
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17.(2025 吴中区模拟)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8.(2025 苏州一模)在许多诗人笔下,长安是一座魂牵梦的城。杜甫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说:“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梦回大唐,可能在长安城出现的是( )
A.开元通宝 B.占城稻
C.瓦子 D.活字印刷术
19.(2024秋 通州区期末)唐代新中进士,均在西安大雁塔内题名,故“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对于这一现象反映的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开创于隋炀帝时期
②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③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④宋代考试答卷的格式被称为“八股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0.(2025 璧山区校级一模)《隋书 裴矩传》载:“帝令都下大戏。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这反映出隋朝( )
A.繁荣开放的时代风貌 B.重农抑商有所松动
C.悠闲雅致的市井生活 D.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21.(2024秋 乌鲁木齐期末)“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22.(2025 永寿县一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 )
A.甘英——七下西洋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出使大秦 D.郑和——西行天竺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碑林区二模)某历史讲座宣传海报上的关键词有“曲辕犁”“筒车”“秧马”“《农政全书》”。该讲座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B.明清文化的繁荣
C.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的耕作工具,筒车是唐朝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秧马是北宋时期出现的插秧工具,《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农书,因此可得出该讲座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达农业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明清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明清小说、书法等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主要表现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2025 阳谷县开学)1861年,欧洲学者根据高僧玄奘口述的著作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拉贡附近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并进行了初步发掘。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桂苑笔耕》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 波罗行纪》 D.《西游记》
【分析】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解答】A.《桂苑笔耕》是新罗人崔致远所撰写的诗文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
B.根据题干“高僧玄奘口述的著作”“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拉贡附近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
C.《马可 波罗行纪》是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在元朝生活了17年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 波罗行纪》一书,排除C项。
D.《西游记》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3.(2025 沛县模拟)西晋以后人才选拔逐渐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作为唯一标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时规定士人可以自由报考,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这表明科举制( )
A.推动人才选拔合理化 B.促进了民间教育发展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禁锢了学术思想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打破了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为唯一选拔标准的选拔模式,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合理化。故A符合题意;题干主要阐述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标准上的变革,未提及对民间教育发展的作用,排除B;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吸纳不同阶层人才为统治服务,但题干重点在于人才选拔标准变化,而非统治基础扩大,排除C;科举制在初期促进了文化发展和人才选拔,后期八股取士才禁锢思想,材料中未体现禁锢学术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科举制推动人才选拔合理化。
4.(2025 吴中区模拟)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
A.虚怀纳谏 B.任人唯贤 C.以民为本 D.勤于政事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强调了史书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诏书强调了史书的惩劝、鉴戒作用,认为史书应当多识前古,贻鉴将来。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虚怀纳谏。故A正确;唐太宗任人唯贤,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唐太宗以民为本,关注民间疾苦,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唐太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唐太宗在位时注重虚怀纳谏。
5.(2025 织金县模拟)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政治制度创新 B.经济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外友好往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其中大食、新罗、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情况,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等知识。
6.(2025春 吴江区月考)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的“君王”( )
A.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B.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贯通南北 D.厉行节俭,统一币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大运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炀帝陵》中诗句的意思是君王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可知诗中“君王”指的是隋炀帝,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杨坚就是隋文帝,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厉行节俭,统一币制,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大运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5春 吴江区月考)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策略有( )
①以民为本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减省刑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注重关注民生。故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减省刑罚④,排除含④的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5春 吴江区月考)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
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
C.北宋开封 D.元大都
【分析】本题考查唐长安城的相关知识,掌握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解答】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区和住宅区分离,其建筑布局正如诗人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并且长安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B项符合题意;隋东都洛阳虽也是重要都城,但材料中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更符合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A项错误;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严整对称的布局特点不符,开封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界限,更为自由灵活,C项错误;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有其自身特点,与材料中所给的描述不契合,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唐长安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5春 吴江区月考)隋文帝虽大行改革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已名义,滥用皇权终引发大乱。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隋炀帝改革币制 B.隋文帝实行改革
C.隋炀帝急于求成 D.隋文帝滥用权力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急于求成。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隋炀帝改革币制,排除A;隋文帝改革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隋文帝滥用权力,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急于求成。
10.(2025春 吴江区月考)“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B.创立殿试制度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加重人民负担
【分析】本题考查了女皇武则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评价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B项正确;隋朝统一全国,这时期已经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A项;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与唐太宗相关,排除C项;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没有加重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5 阳谷县开学)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征服朝鲜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恶化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
【解答】A.唐朝一直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
B.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唐朝征服朝鲜,排除B项。
C.据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同时留学生可以在唐朝为官,分别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和辐射性,C项正确。
D.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不是中朝关系,也无法得出中朝关系关系恶化,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
12.(2025春 吴江区月考)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
①统一全国
②创立科举制
③开凿大运河
④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隋朝......光芒四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祖国南北重归统一,并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但因为暴政短暂而亡,所以①②③均属于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A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朝和明朝的成就,④不属于隋朝的成就,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5 阳谷县开学)新罗仿唐朝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 )
A.唐朝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
B.唐朝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周边国家文化影响唐朝发展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相关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新罗仿唐朝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可知,新罗和日本是中国的邻国,新罗仿唐朝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体现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新罗和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
B.题干体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不出唐朝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排除B项。
C.题干体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提及唐朝学习周边国家的文化,排除C项。
D.题干涉及唐朝医学、数学、建筑和历法,没有提及唐朝文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相关知识。
14.(2025 阳谷县开学)“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中的描述,下列哪一事件与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有直接关系( )
A.唐太宗以民为本,鼓励发展生产
B.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经济
C.武则天发展科举,减轻人民负担
D.唐穆宗唐蕃会盟,促进民族交往
【分析】本题考查了开元盛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故A项错误;
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景象,粮食丰收,人口众多,粮仓丰满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这是因为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经济的结果,故B项正确;
武则天在位时期经济继续发展,但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与唐穆宗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开元盛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霞山区期末)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马俑
C.敦煌石窟 D.长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敦煌石窟,“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结合所学可知,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融合了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汇融合,C项正确;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则主要代表了中国本土的古代文化和工程技艺,没有明显的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敦煌石窟。
16.(2025 沛县模拟)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
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族人民,所以他麾下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A项正确;少数民族能征善战并不是他们被重用的主要原因,如果君主歧视对待他们,他们也很难得到重用,排除B项;唐朝国力强盛是君主放心任用少数民族将领的基础,但最主要的还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唐朝尚武之风盛行体现在男子重军功等方面,与题意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
17.(2025 吴中区模拟)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可知,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正确;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科举制没有阻止世家子弟的入仕,故B项错误;科举制促进了教育发展,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影响。
18.(2025 苏州一模)在许多诗人笔下,长安是一座魂牵梦的城。杜甫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说:“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梦回大唐,可能在长安城出现的是( )
A.开元通宝 B.占城稻
C.瓦子 D.活字印刷术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开元通宝是唐朝货币。故A符合题意;占城稻是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稻种,排除B;瓦子是宋代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C;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商业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梦回大唐,可能在长安城出现的是开元通宝。
19.(2024秋 通州区期末)唐代新中进士,均在西安大雁塔内题名,故“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对于这一现象反映的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开创于隋炀帝时期
②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③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④宋代考试答卷的格式被称为“八股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完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唐代新中进士,均在西安大雁塔内题名,故‘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故①符合史实;科举制度主要注重才能,故②不符合史实;科举制度,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故③符合史实;明朝时期,考试答卷的格式被称为“八股文”,故④符合史实;故①③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B符合题意;排除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完善。
20.(2025 璧山区校级一模)《隋书 裴矩传》载:“帝令都下大戏。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这反映出隋朝( )
A.繁荣开放的时代风貌 B.重农抑商有所松动
C.悠闲雅致的市井生活 D.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繁荣。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帝令都下大戏……耳金翠者,以十数万”可知,隋朝娱乐活动的盛大和奢华;据材料“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可知,隋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和繁荣。故题干信息反映了隋朝时期的繁荣开放的时代风貌,A项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主要发生在唐朝中期和两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悠闲雅致的市井生活发生在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繁荣开放的时代风貌,与民族关系和谐稳定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总理衙门的相关史实,识记理解隋朝的繁荣的知识。
21.(2024秋 乌鲁木齐期末)“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南北,便利于南粮北运,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故D正确;材料反映大运河有利于南北的往来,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强调大运河开凿的积极影响,不能说明运河网络加重百姓徭役负担,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运河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22.(2025 永寿县一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 )
A.甘英——七下西洋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出使大秦 D.郑和——西行天竺
【分析】本题考查鉴真东渡,识记鉴真东渡相关知识。
【解答】A.甘英是东汉时期人物,他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而七下西洋的是郑和,不是甘英,排除A项。
B.据题干“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抵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传播了唐朝的文化,B项正确。
C.玄奘是唐朝著名高僧,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他西行天竺(古代印度)取经。出使大秦的是甘英,并非玄奘,排除C项。
D.郑和是明朝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西行天竺的是玄奘,不是郑和,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鉴真东渡相关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