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晚清时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阜阳一模)如图是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对比图。这一现象( )
A.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B.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领土主权
C.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2.(2025 沛县模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张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部分目录如表,据此判断本书主要是研究( )
第一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第三章“剿”“抚”“剿”的回旋 第四章 广州的“战局” 第五章 东南壁垒的倾塌 第六章“抚”议再起 第七章 平等与不平等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3.(2025 通州区校级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4.(2025 通州区校级模拟)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此报道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日本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5.(2025 通州区校级模拟)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 )
A.开始进行近代化探索 B.创办军用民用企业
C.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D.谋求政治制度变革
6.(2025 碑林区二模)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目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学习西方技术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2024秋 广信区期末)1899年,美国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为实现其目的,美国提出了( )
A.门户开放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 D.强租租借地
8.(2024秋 喀什地区期末)“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中俄国获得的好处是( )
A.火烧圆明园,洗劫大量宝物
B.获得了九龙司地方一区
C.能够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9.(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下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0.(2024秋 武冈市期末)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钱穆先生做出此评价的历史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A.定都天京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1.(2024秋 沅江市期末)下列著作或报刊中,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
A.《劳动界》 B.《时务报》 C.《革命军》 D.《知新报》
12.(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它们分别是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这些原来是清朝时圆明园海晏堂中的瑰宝,它们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者掠走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2024秋 广信区期末)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场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冯子材驰赴沙场的那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4.(2024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这些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出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时务报》 D.《变法通议》
15.(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如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C.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
D.外国侵略势力深入腹地
16.(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出自(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17.(2024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10多次起义。下列起义由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镇南关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安庆起义
18.(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在鸦片战争中,尽管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落后的武器 B.落后的经济
C.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D.整体国民素质较低
19.(2024秋 张家港市期末)有学者评价某条约“这是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属于这个条约的内容有( )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0.(2024秋 蓬莱区期末)《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两个纲领的目的都是为了( )
A.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要求
B.巩固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
C.恢复遭到破坏的自然经济
D.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经济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晚清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阜阳一模)如图是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对比图。这一现象( )
A.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B.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领土主权
C.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识读题干图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对比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数额巨大,远超190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只能加重对人民的搜刮,这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必然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A项正确;《辛丑条约》中没有关于割让大片领土的条款,未直接使中国丧失独立的领土主权,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C项;《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辛丑条约》及图中所体现的巨额赔款没有关联,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2.(2025 沛县模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张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部分目录如表,据此判断本书主要是研究( )
第一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第三章“剿”“抚”“剿”的回旋 第四章 广州的“战局” 第五章 东南壁垒的倾塌 第六章“抚”议再起 第七章 平等与不平等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广州”“东南壁垒的倾塌”“平等与不平等”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占领广州,1842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涉及广州的“战局”,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列强攻入北京,并未在广州开战,排除C项;抗日战争与清朝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2025 通州区校级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民族主义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排除A。
B.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同时规定人民享有一系列的权力,这是民权主义的表现,B项正确。
C.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排除C。
D.民主主义不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5 通州区校级模拟)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此报道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日本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题干报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故C符合题意;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题干报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不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排除B;日本明治维新正式开始是1868年,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报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5.(2025 通州区校级模拟)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 )
A.开始进行近代化探索 B.创办军用民用企业
C.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D.谋求政治制度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到政治制度层面进行变革。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代表了中国人谋求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努力,D正确;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实际上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可以视为其早期形式,而不仅仅是19世纪末,排除A;创办军用民用企业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至90年代,早于题目所指的19世纪末的瓜分狂潮,排除B;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标志性口号,虽然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义和团这一民间组织的立场和行动,而不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整体反应,且扶清灭洋口号有明显的局限性,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 碑林区二模)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目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学习西方技术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维新变法运动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而非推翻清朝统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希望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从而维护清朝统治,A错误;学习西方技术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通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而维新变法运动更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错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认为,通过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措施,可以限制君主权力,实现政治民主化,从而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政治目标,C正确;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采取一系列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过这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即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以挽救民族危亡,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4秋 广信区期末)1899年,美国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为实现其目的,美国提出了( )
A.门户开放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 D.强租租借地
【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1899年......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1899年,美国看到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划定,便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目的是要求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虎门条约》的内容,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B项;协定关税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秋 喀什地区期末)“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中俄国获得的好处是( )
A.火烧圆明园,洗劫大量宝物
B.获得了九龙司地方一区
C.能够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洗劫大量宝物,排除。
B.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
C.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排除。
D.依据题干材料“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下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前者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后者则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因此,该单元主题应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B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应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0.(2024秋 武冈市期末)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钱穆先生做出此评价的历史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A.定都天京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故D符合题意;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排除A;进行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国为推翻清政府采取的军事行动,与推行均田制度无关,排除B;《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钱穆先生做评价的历史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1.(2024秋 沅江市期末)下列著作或报刊中,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
A.《劳动界》 B.《时务报》 C.《革命军》 D.《知新报》
【分析】本题考查了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是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劳动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之一,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新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它们分别是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这些原来是清朝时圆明园海晏堂中的瑰宝,它们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者掠走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抢劫并焚毁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
13.(2024秋 广信区期末)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场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冯子材驰赴沙场的那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镇南关大捷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材料“冯子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大举进攻,直逼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积极备战,于3月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了整个战局。C项正确;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镇守镇南关,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
14.(2024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这些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出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时务报》 D.《变法通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制度》,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解答】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A项正确;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排除B项;《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排除C项;《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5.(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如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C.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
D.外国侵略势力深入腹地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划分势力范围与控制经济命脉无关,排除。
B.分析题干中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可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符合题意。
C.《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排除。
D.《马关条约》开放重庆等为通商口岸,标志着外国侵略势力深入腹地,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马关条约》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6.(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出自(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解答】“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反映的是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的史实。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南京条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2024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10多次起义。下列起义由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镇南关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安庆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安庆起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故D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的领导人是刘道一、蔡绍南,排除A;镇南关起义的领导人是孙中山、黄兴,排除B;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黄兴,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安庆起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由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的是安庆起义。
18.(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在鸦片战争中,尽管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落后的武器 B.落后的经济
C.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D.整体国民素质较低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故C符合题意;ABD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19.(2024秋 张家港市期末)有学者评价某条约“这是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属于这个条约的内容有( )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内容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等。②③正确,故D符合题意;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出自《天津条约》,①④错误,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
20.(2024秋 蓬莱区期末)《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两个纲领的目的都是为了( )
A.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要求
B.巩固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
C.恢复遭到破坏的自然经济
D.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两个纲领的目的都是为了太平天国政权,即巩固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故B符合题意;《资政新篇》与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要求无关,排除A;《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经济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