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押题卷】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难点考前冲刺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押题卷】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难点考前冲刺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9 15: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比喻成一棵大树,……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开启了制度建设
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生
2.(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朱德元帅曾经五次来到泸州。其中第二次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由滇入川,在今天的纳溪指挥棉花坡战役并取得胜利。这次战役的背景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C.中华民国成立 D.宋教仁遇刺案
3.(2024秋 蓬莱区期末)如表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该现象是(  )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背后支持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奉天、黑龙江、吉林 日本
滇系 唐继尧 云、贵 英、美
贵系 陆荣廷 两广 英、美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护国战争北上讨袁
C.北洋军阀割据纷争 D.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4.(2024秋 蓬莱区期末)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颁布的《临时约法》改为责任内阁制,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又改回总统制。这反映了(  )
A.袁世凯的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B.总统制更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激烈
D.民族资产阶级缺乏民主意识
5.(2024秋 禅城区期末)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这一评论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社会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实现了救亡图存 D.完成了革命任务
6.(2024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1915年底,蔡锷起兵讨伐袁世凯,梁启超起草《云南致各省通电》。两人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以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军阀割据
7.(2024秋 西宁期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增加,盐税增加两倍,老百姓对联中出现“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字样。这主要反映了北洋政府(  )
A.军阀混战,列强加大掠夺
B.无视民生,百姓负担沉重
C.独裁统治,出卖国家利益
D.违背潮流,改变社会性质
8.(2024秋 惠东县期末)找出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三个关键词相关的事件是(  )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
9.(2024秋 山亭区期末)“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材料中的“民贼”是指(  )
A.袁世凯 B.冯国璋 C.段祺瑞 D.张作霖
10.(2024秋 山亭区期末)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D.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1.(2025 吴中区模拟)如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12.(2025 苏州一模)小红同学在研究辛亥革命成果时,设计了思维导图,图中“?”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3.(2025 吴中区模拟)1915年12月末,西南边陲的古城昆明以“一隅而天下先”的气概,首举反袁护国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明确提出“与全国人民竭力拥护共和国体”,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进行武装讨袁。这一事件被称为(  )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五四运动
14.(2025 吴中区模拟)1913年,孙中山先生为他亲撰了一副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材料中他“为宪法流血”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5.(2024秋 淄川区期末)《申报》在某一时期报道了一篇关于“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的新闻。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晚清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6.(2024秋 唐县期末)立宪转向革命的张春敏锐地觉察出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孙中山之革命,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种“迥然不同”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7.(2024秋 唐县期末)据表分析1914﹣1918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是(  )
农户 减少1500多万户 陆军 增加92万多人
荒地 增加4900多万亩 军费 增加500多万元
A.列强侵华、丧权辱国 B.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C.推翻专制、走向共和 D.国家统一、安居乐业
18.(2024秋 唐县期末)如图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②应是(  )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19.(2025 吴江区模拟)“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这里的“它”是指(  )
A.《讨袁檄文》 B.《明定国是》诏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20.(2024秋 宜阳县期末)如表内容直接表明(  )
10月23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 ……
A.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
B.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C.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辛亥革命赢得民众支持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预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比喻成一棵大树,……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开启了制度建设
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生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但是树断了......还是可以萌发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彻底消灭封建势力,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仍然存在。因此,从题目中“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这一比喻来看,辛亥革命开启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但并未完成全部任务,旧的封建势力仍有复辟和再生的可能性。这体现了辛亥革命“断而未绝”的特性,即“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开启了制度建设,排除C项;从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没有说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关系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4秋 龙马潭区期末)朱德元帅曾经五次来到泸州。其中第二次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由滇入川,在今天的纳溪指挥棉花坡战役并取得胜利。这次战役的背景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C.中华民国成立
D.宋教仁遇刺案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全国纷纷响应。1911年﹣1912年期间,革命党人在各地与清军作战以推翻清王朝统治。棉花坡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辛亥革命大背景下,为了争取革命胜利,对抗清军而进行的战斗。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棉花坡战役是为推动革命进程、建立新政权(中华民国)而进行的战斗,所以中华民国成立相关的辛亥革命大背景是棉花坡战役的背景,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发生在1915﹣1916年,而棉花坡战役时间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时间不符,A项错误;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1月1日。棉花坡战役主要发生在1911﹣1912年初,此时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不是棉花坡战役的直接背景。棉花坡战役主要是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并非直接与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这一事件紧密关联,B项错误;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在1913年,这一时间晚于棉花坡战役(1911﹣1912年),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3.(2024秋 蓬莱区期末)如表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该现象是(  )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背后支持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奉天、黑龙江、吉林 日本
滇系 唐继尧 云、贵 英、美
贵系 陆荣廷 两广 英、美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护国战争北上讨袁
C.北洋军阀割据纷争 D.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表格中呈现的直系、皖系、奉系等都是北洋军阀的不同派系,他们各自占据不同的区域,且有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这是典型的北洋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北洋军阀在袁世凯死后,分裂成多个派系,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相互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C正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和瓜分,表格主要体现的是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割据,而非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情况,A错误;护国战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发生于1915﹣1916年,与表格中北洋军阀割据的时间和内容不符,B错误;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与表格中的时间和内容没有关联,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4秋 蓬莱区期末)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颁布的《临时约法》改为责任内阁制,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又改回总统制。这反映了(  )
A.袁世凯的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B.总统制更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激烈
D.民族资产阶级缺乏民主意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总统制,到《临时约法》改为责任内阁制,这是革命党人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限制即将担任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袁世凯上台后,于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又改回总统制,是其为了加强个人权力,实行专制统治的体现。这种制度的反复变化,反映出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之间斗争的激烈,C正确。实际上,袁世凯通过将责任内阁制改回总统制,使其权力不断扩大,而不是受到限制,A错误。总统制或责任内阁制哪种更符合中国国情并非是材料中制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不同政治势力围绕权力的斗争,B错误。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通过制定《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权力,说明他们有一定的民主意识,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秋 禅城区期末)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这一评论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社会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实现了救亡图存 D.完成了革命任务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运动才彻底结束,故A项错误。“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表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与评论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中国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残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秋 阿克苏地区期末)1915年底,蔡锷起兵讨伐袁世凯,梁启超起草《云南致各省通电》。两人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以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军阀割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护国战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护国战争,B项正确;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军阀割据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护国战争的相关史实。
7.(2024秋 西宁期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增加,盐税增加两倍,老百姓对联中出现“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字样。这主要反映了北洋政府(  )
A.军阀混战,列强加大掠夺
B.无视民生,百姓负担沉重
C.独裁统治,出卖国家利益
D.违背潮流,改变社会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增加,盐税增加两倍”“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说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赋税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北洋政府无视民生,百姓负担沉重,B项正确;材料体现北洋军阀压迫人民,没有体现列强加大掠夺,排除A项;材料体现北洋军阀压迫人民,没有体现军阀出卖国家利益,排除C项;北洋军阀时期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秋 惠东县期末)找出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三个关键词相关的事件是(  )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武昌起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也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2日,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阀割据是在袁世凯去世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时期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武昌起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秋 山亭区期末)“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材料中的“民贼”是指(  )
A.袁世凯 B.冯国璋 C.段祺瑞 D.张作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护国战争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言中的“民贼”是指袁世凯。1915年底,袁世凯准备元旦登极,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了《讨袁檄文》,“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爱国之豪杰共图之。”号召人民起来打倒中华民国的叛徒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爆发了护国战争,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宣布取消。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
10.(2024秋 山亭区期末)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D.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题干“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结合所学知识,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排除A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2025 吴中区模拟)如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分析】本题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互相混战,脚底下是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B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排除AD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混战的主要意图并非单纯抢夺北京政权,而是为了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和各自的利益,排除C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苏州一模)小红同学在研究辛亥革命成果时,设计了思维导图,图中“?”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体现,符合思维导图的逻辑,C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与辛亥革命无关,A错误;《资政新篇》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改革方案,与辛亥革命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与辛亥革命所处的时期和主题都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5 吴中区模拟)1915年12月末,西南边陲的古城昆明以“一隅而天下先”的气概,首举反袁护国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明确提出“与全国人民竭力拥护共和国体”,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进行武装讨袁。这一事件被称为(  )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护国战争,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首举反袁护国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进行武装讨袁”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A项正确;1913 年,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解散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排除B项;1917﹣1918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排除C项;1919年5月4日,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北京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五四爱国运动,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护国战争。
14.(2025 吴中区模拟)1913年,孙中山先生为他亲撰了一副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材料中他“为宪法流血”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相关史实。
【解答】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孙中山对宋教仁的评价,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1913年遇刺身亡,本质上体现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故B正确。
C.材料未体现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排除C。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秋 淄川区期末)《申报》在某一时期报道了一篇关于“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的新闻。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晚清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结合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统治理解。
【解答】《申报》在某一时期报道了一篇新闻,其标题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判断,该时期是中华民国十八年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中华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
16.(2024秋 唐县期末)立宪转向革命的张春敏锐地觉察出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孙中山之革命,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种“迥然不同”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大幅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A排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往的“革命”所未曾做到的,是其与以往“革命”的本质区别,B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排除;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这不是它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7.(2024秋 唐县期末)据表分析1914﹣1918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是(  )
农户 减少1500多万户 陆军 增加92万多人
荒地 增加4900多万亩 军费 增加500多万元
A.列强侵华、丧权辱国 B.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C.推翻专制、走向共和 D.国家统一、安居乐业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解答】由表格信息“1914﹣1918年”“农户减少1500多万户”“陆军增加92万多人”“军费增加5000多万元”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只有B项与材料信息相符。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
18.(2024秋 唐县期末)如图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②应是(  )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是孙中山等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黄花岗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是同盟会的一次重要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清帝退位在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在1912年3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在黄花岗起义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前,符合时间轴顺序,A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是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不符合时间轴中②的位置,B错误;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而发动的,时间晚于题干中所给的时间轴范围,C错误;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1916年,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间晚于题干中所给的时间轴范围,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过程,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9.(2025 吴江区模拟)“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这里的“它”是指(  )
A.《讨袁檄文》 B.《明定国是》诏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讨袁檄文》是孙中山为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而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正式开始,排除B项;
C.根据题干信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C项正确;
D.《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于1914年,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0.(2024秋 宜阳县期末)如表内容直接表明(  )
10月23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 ……
A.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
B.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C.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辛亥革命赢得民众支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材料“10月23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10月31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11月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11月5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项正确;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核心,但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各省纷纷独立,没有强调在同盟会的领导下等内容,无法直接得出,排除A项;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无法得知民众支持,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