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预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预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6 10: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
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习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
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板书:物质生活与的习俗变迁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服饰篇
多媒体播放: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
教师提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西服传入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分组讨论: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
2.西服在什么时候传入?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
3.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4.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教师总结:1.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
2.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
3..3.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
4.
4.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教师讲述: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
多媒体展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
多媒体展示:一组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的照片
教师讲述: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讨论: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
教师提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以后。
多媒体展示:若干现代生活照片。
教师讲述:我们走到街上很难看到两个服饰打扮完全相同的人(除工作服、校服),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充分展示个性特点。
教师提问: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合作回答: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教师总结:从近代以来到现在,我国服饰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多媒体展示: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板书:二、饮食篇
情景设置:以俗语“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引出饮食的重要性,并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展示饮食的变化表现。
学生介绍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饮食。
教师讲述: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入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开始经营西餐馆。
多媒体展示:西餐馆照片(也可结合书上的彩图: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教师讲述: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与中餐不同的是西餐追求“营养搭配”。
学生活动: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讨论: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
教师总结: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
教师提问: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西餐传入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
学生介绍
教师总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入,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讲述:从20世纪50~7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同学们,你们家里有没有那个时期的粮票、布票和油票吗?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
多媒体展示:粮票、布票和油票。
教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关于“菜篮子工程”,教师做适当的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绍,联系最新进展。“三绿工程”是指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以提高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随着“三绿工程”的实施,全国“菜篮子”卫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强,筑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线,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板书:三、居住篇
学生活动:请学生代表介绍所在地区几处理想的住宅区。
教师讲述: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出示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图片),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洋房(出示相关图片),中国的建筑出现了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最后在大城市富贵人家出现完全西化的“花园”、“别墅”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上看比较拥挤,农村居住情况更差。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善得到很大改善。
多媒体演示:城市高楼林立。
教师讲述: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民买到合适的住房。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程”,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兼有调控住房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另外,现在不少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了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
教师提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
学生列举:如沙发、茶几、穿衣镜、坐钟、写字台等。
教师提问:近代这种房屋建筑的变化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家发生呢?
学生回答:在大城市富贵人家。
教师提问: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会在什么时候呢?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后。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随着中央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缩小。
板书:四、习俗篇
多媒体展示:
章太炎的征婚广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要识字读书、通文墨的;第三,一夫一妻,不娶妾;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教师提问:上述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说明民国初期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征婚内容看依然有封建思想的痕迹。
教师提问: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
多媒体展示:新、旧婚礼照片。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教师提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
多媒体展示:旧婚礼八个程序(文字资料)
学生谈感想。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多媒体展示:众人抬棺木、土葬、遗体告别、公墓一组照片。
教师提问: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一是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你从中有何感悟呢?
学生可畅所欲言。
①丧礼太繁琐即劳民又伤财。
感悟:对待老人该是生前尽孝,死后礼节从简。
②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
感悟:我们应该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师总结: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教师提问: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列举: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教师提问: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两位同学向同学们演示一下。
学生示范表演。
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图片。
讨论:1.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
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呢?
3.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呢?
4.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总结:1.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
2.有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3.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
4.内因: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
课堂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的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课后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
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备课资料
中山装的来历
在满清政府统治末期,由于孙中山领导反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革命运动,遭清朝政府通缉,被迫长期在国外流亡。他在国外看到人们穿着生活、劳动都很方便而又美观的服装,而当时中国社会上还流行长袍马褂,头上加上一顶不伦不类的瓜皮帽。这不仅样子难看,而且生产和生活都不方便。因此,孙中山早就下决心,一旦革命成功,一定要对中国服装也来一番改革。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一来,孙大总统有条件实现他对服装改革的夙愿了。
此时,孙大总统想起了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荣昌西服店的裁缝师傅王财荣。
王财荣是浙江省奉化县江口镇王淑
( http: / / www.21cnjy.com )浦村人。自小便跟人来上海学裁缝当学徒。他聪明、勤奋而且好学,几十年的磨练,学得一手好手艺,而且积蓄起一笔钱。他在当时还很偏僻的南京路西藏路口开了一个荣昌呢绒西服店,生意也颇为兴隆。由于他和蒋介石是同乡,关系较熟,经蒋介绍,孙中山也常到荣昌西服店做衣服。孙中山知道王财荣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在服装设计和制作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因此,就带着如何改革服装这个问题来找王财荣。见面后,两人就热烈地讨论开了。
开始王财荣从自己的生意考虑,提出不穿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袍马褂改穿西装。孙中山先生认为西服固然有优点,但在中国难以推广。因为这时中国人还很穷,绝大多数人只能穿布料做的衣服,如果普及西装的话,服装改革一定会失败。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合中国人穿着的新式服装。后来,孙中山想起在日本看到日本军校学生穿的士官服。它单立领,上下左右都有口袋,前门襟上有9个排扣。青年人穿上它,又方便又精神。王财荣希望孙中山的先生拿一套来作参考,孙中山欣然同意,并表示尽快送来。
几天后,孙中山让人找到一套从日本带回来的士官服,并派人送到荣昌西服店,请王财荣以这套服装为基样,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人穿着的新服装。
王财荣根据孙中山意见,立即和店里伙计们反复商讨,最后决定把领子改成直翻领,胸、腹前做有两大两小有袋盖的4个贴袋。前胸两个小袋的袋盖做成山形笔架式,叫做笔架盖,寓意是革命要重知识。
衣服设计好了,王财荣便根据孙中山的身材做了一套。他带着新衣服,登门请教孙中山,并请他试穿。孙中山先生一穿,果然样式庄重大方,穿着舒适方便。他对王财荣设计的笔架盖尤其欣赏,称赞不已。
于是,孙中山首先穿上王财荣亲手制作的新式服装,穿着它出席各种会议。以后,只要是出席大型群众集会,孙中山必定穿着它去和群众见面,去演讲。
大家敬重孙中山的为人,加上看到他的新服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十分舒适美观,也就纷纷模仿制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它。于是,这衣服首先在南京、上海等地流行起来,以后在全国各地也普及开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服装上的改革精神,人们把这种服装叫做“中山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部分条款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课前预习学案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①

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②
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③
到国民生活中。
〖解读〗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⑴衣着:“洋布”“洋装”逐渐进入④
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⑤
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⑥
,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解读〗
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填空答案】①沿袭传统;②通商口岸;③渗透;④中国城市百姓;⑤中山;⑥五花八门。
⑵饮食:一些大城市出现①
等。②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③
或④
的豪宅。
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⑤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⑥“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⑦
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⑧

〖解读〗如何理解剪辫子、不缠足具有反清革命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也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是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⑨

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⑩
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解读〗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填空答案】①西餐馆;②吃西餐;③欧式洋房;④中西合璧;⑤断发易服;⑥废止缠足;⑦反清革命;⑧简约文明;⑨落后、封闭;⑩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⑵20世纪50----70年代,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②
,许多生活必需品要③
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
⑴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基本上解决了④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⑤“
”工程。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⑥
化。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⑦“
”工程。
〖解读〗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⑵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⑧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⑨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填空答案】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②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拥挤;③凭票证;④温饱问题;⑤菜篮子;⑥多样化;⑦安居工程;⑧休闲娱乐;⑨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
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板书:物质生活与的习俗变迁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服饰篇
多媒体播放: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
教师提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
分组讨论: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
2.西服在什么时候传入?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
3.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4.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教师讲述:
多媒体展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
多媒体展示:一组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的照片
教师讲述:
讨论: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若干现代生活照片。
教师讲述:
教师提问: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合作回答
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板书:二、饮食篇
情景设置:以俗语“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引出饮食的重要性,并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展示饮食的变化表现。
学生介绍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饮食。
教师讲述:
多媒体展示:西餐馆照片(也可结合书上的彩图: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教师讲述
学生活动: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讨论: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西餐传入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
学生介绍
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粮票、布票和油票。
教师讲述:
板书:三、居住篇
学生活动:请学生代表介绍所在地区几处理想的住宅区。
教师讲述:
多媒体演示:城市高楼林立。
教师讲述:
教师提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
学生列举:
教师提问:近代这种房屋建筑的变化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家发生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会在什么时候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四、习俗篇
多媒体展示:
章太炎的征婚广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要识字读书、通文墨的;第三,一夫一妻,不娶妾;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教师提问:上述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
多媒体展示:新、旧婚礼照片。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
多媒体展示:旧婚礼八个程序(文字资料)
学生谈感想。
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众人抬棺木、土葬、遗体告别、公墓一组照片。
教师提问: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你从中有何感悟呢?
学生可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列举:
教师提问: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两位同学向同学们演示一下。
学生示范表演。
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图片。
讨论:1.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
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呢?
3.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呢?
4.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
课后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
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当堂检测:
1.下列服饰具有中西合璧鲜明特点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列宁装
②中山装
③西服
④旗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3.
孙先生邀李同志晚上聚会,庆祝国庆,这一现象不会早于


A.1840年
B.1895年
C.1912年1月
D.1949年10月
4.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文化运动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课后练习与提高]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
②中共的大力宣传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
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
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5.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7.(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8.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这些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
)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
②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实现了男女平等
④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9.民国初年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10.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1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12.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 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判断图A、图B反映的时代。
⑵图A、图B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⑶观察图C,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⑷相对于图C,图D图E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14.阅读下列材料
主食
肉食
蔬菜
水果
饮料
改革开放前
定量供应的米、面食为主,配以杂粮
家畜、家禽比重小,逢年过节才能改善
平日蔬菜、冬日咸菜,配以少量豆制品
数量少、品种少
茶、少量啤酒和汽水
改革开放后
精制米、面比例下降,副食品明显增加
品种多样,随买随吃,精肉比重大
蔬菜繁多,来源广泛
数量多,品种多,口感好
国产、进口饮料琳琅满目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⑵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
⑶通过分析上述材料,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特征。例如:过去——现在——将来,活着——生活——生活更好。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选择题:
D
D
C
C
D
C
A
C
B
B
B
A
非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