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预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预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6 10:1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探究新课
交通工具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显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化情况简表:
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
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
( http: / / www.21cnjy.com )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深入理解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结合教材内容和第69页有关铁路交通的四幅图片讨论回答,我国的铁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
4.看第70页“学思之窗”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
5.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决:
第1题:提醒学生,书中有隐讳的回答。抓住鸦片战争的影响去思考。
第2题:火车机车的改进、铁路的延伸、火车的提速。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介绍“0”号机车名称的来历,播放有关京九铁路等影视资料。
第3题: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第4题:
教师提示:要解决交通运输堵塞,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疏导城市交通流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流来实现客流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可以用高速来弥补交通堵塞的时间。
答案提示: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第5题:根据前面的学习,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已经了解到,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缓慢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等原因导致,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中国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期,所以虽然有发展,但还不够迅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逐渐与世界接轨,更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充分说明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联络方式,教师再介绍自己所经历过的联络方式。用谈话法整理出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电报——电话——互联网。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内容和资料。
(三)小结
提问: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是什么使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活在同一个乡村中?)
课前预习学案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梳理】
清末
民国
新中国
铁路
1、最早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建的淞沪铁路;2、中国铁路诞生标志:80年代初唐胥铁路;3、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时期:辛亥革命前夕
1、新中国建立后,建成宝成和兰新等铁路。2、“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公路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较快发展,建立全国公路网
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进入我国,垄断了中国的水运业;2、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管理,2、20世纪90年代后,因受其它交通发展的影响,呈萎缩状态
航空
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我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标志:1920年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1、建国初期民航发展受限2、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成世界民航大国
电报
1、1871年丹麦公司擅设电报线到上海,设立报房;2、中国第一条电报线:19世纪70年代在台湾架设;3、早期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设立于上海崇明。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电话普及率低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历史上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探究新课
交通工具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显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化情况简表:
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
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深入理解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结合教材内容和第69页有关铁路交通的四幅图片讨论回答,我国的铁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
4.看第70页“学思之窗”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
5.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经历过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的时代。可以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联络方式,教师再介绍自己所经历过的联络方式。用谈话法整理出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电报——电话——互联网。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内容和资料。
(三)小结
提问: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是什么使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活在同一个乡村中?)
当堂检测:
1.1876年6月,英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但未过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D )
A.清政府维护人民利益
B.中国人不需要铁路
C.维护清朝统治
D.对近代文明的无知
2.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C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东省铁路的修建
3.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
4.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C

A.铁路运输
B.航运
C.电报通讯
D.航空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


A.洋务运动后
B.鸦片战争后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D.辛亥革命后
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东省铁路的修建
4.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
5.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磁浮列车于2003年开通于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北京
6.中国以汽车代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7.无线电报最初设立时主要用于


A.军舰之间通讯
B.官府通话
C.民用聊天
D.通商贸易
8.下列有关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情况,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末,中国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B.20世纪90年代起,传真手段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C.20世纪后期,互联网也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D.电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建国初期
二、材料分析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
“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摘自新华网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