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历 史
考试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为龙山时代湖北石家河文化与河南王湾三期文化出土的三组器物,其中①组为石家河文化独有,③组为王湾三期文化独有,②组为二者均有但数量较少。由此可推知,该时期( )
石家河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陶器比较图
A.南北方文化的发展趋同 B.长江流域发展日益加速
C.北方文化发展水平领先 D.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2.西汉初期的政治地理结构呈“东西对立”态势(见图1),而西汉中后期的政治地理结构却呈明显的圈层结构(见图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的东移趋势 B.边患问题的解决
C.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 D.治国思想的变化
3.769年,唐政府规定:天下百姓及王公以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资产多者多征,少者少征,上上户四千文,下下户五百文;无论有无土地、是否长期居住,均须按等交税。这些规定( )
A.适应了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 B.体现了税收政策的公平合理
C.打击了王公贵族的政治特权 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
4.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关注边防形势,日益形成“文人论兵”风潮。北宋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刘敞认为“兵革之事,亦慎用之”,但“仁人”可以被迫回应战争。战争取胜关键不在于兵而在于“以道德为藩,以礼让为国”,通过道德感化,实现不战而胜。这( )
A.导致宋代兵力大为削弱 B.推动崇文抑武方针的施行
C.反映儒学渗入军事思想 D.体现宋代文人的厌战情绪
5.明武宗时,太监崔杲奏乞盐引(销售凭证),皇帝命内阁草敕,大学士刘健等人表示如“坐视不言,依阿顺旨”,那就“不惟负先帝面托之重,亦且亏皇上新政之明”。随后,五府、九卿、科道等官亦上疏论其不可,最终皇帝妥协。这反映出当时( )
A.君权受到弹性约束 B.社会危机日益显露 C.宦官专权矛盾激化 D.内阁势重权倾朝野
6.清代前中期,行省绿营统于督抚衙门,进而统于兵部,不设专门省级军事机构。咸同以降,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设营务处作为战时管理机构,特别是清末新政后,通过督练公所延续其职能框架,成为省级常设军事管理机构。这一演变( )
A.削弱了满族军人的特权 B.提高了晚清军队的战斗力
C.加速了中央权威的下降 D.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7.“一战”前,欧美各国在中国低价倾销各类机器,华商机器工业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一战”时期,由于欧美各国严禁机器出口,华商机器工业开始由修配进入到仿造阶段。1920年,上海已有华商机器厂222家,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说明( )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改变侵华手段
C.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社会改造力量增强
8.扭秧歌是陕北地区民间较为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掀起新秧歌运动,制作了《保卫边区》《减租减息》《夫妻开荒》《生产运动》等新剧目。该运动的开展(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适应了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C.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影响力 D.旨在改善落后的农村面貌
9.1962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该决定提出“把货币发行权真正集中于中央,把国家的票子管紧,而且在一个时期内,要比1950年统一财经时管得更严、更紧。”该决定的提出旨在( )
A.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B.强化计划经济 C.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 D.巩固新生政权
10.下表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这一发展演变主要缘于中国( )
发展阶段 “逐步融入” “积极参与” “全面合作” “建设性引领”
时期 1971年到改革开放之前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十八大以来
中国联合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依托联合国的平台,打破国际孤立和敌对大国的包围 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积极融入国际制度,主动地学习和运用国际规则为自己争取长远利益 通过“理念引领”“路径引领”“行动引领”,积极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进程,并提供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
A.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B.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C.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D.外交原则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1.罗马帝国初期,不婚不育蔚然成风,公民数量明显下降。为应对人口危机,奥古斯都颁布了多部旨在鼓励和规范婚育的法律。针对骑士们的抗议,奥古斯都发表演说,指责道:“你们奉行独身和不愿意生育的行为,是亵渎祖先、不敬神明和灭绝罗马民族的罪行。”据此可知,罗马帝国初期( )
A.法律与教化并重 B.通过人口的增长促进对外扩张
C.神权强化了王权 D.采用强制手段解决了人口危机
12.到1500年,全欧洲已有80所大学。有学者指出:15世纪末,欧洲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 B.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C.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13.玻璃镜子在13世纪由德国人发明,15世纪流行于欧洲,16世纪威尼斯成为整个欧洲的镜子主产地。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们不仅可以模仿自然还能够利用镜子刻画自己的相貌特征、塑造新的艺术家形象。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新教伦理被广泛认可 B.天主教会统治的颠覆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9世纪后期,在美国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妇女团体自发开展“市政清洁”活动,负责街道清洁、托儿所管理及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时,妇女团体通过出版物、游说政府立法等途径,推进对森林、水体和鸟类的保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妇女取得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 B.城市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C.工业革命助力妇女社会角色拓展 D.全民环保理念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15.1940年,美国主导下的美洲电影协会成立,该协会全力以赴制作“泛美题材”的电影,并加上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配音,免费向民众放送,将具有美国现代性元素的俚语、音乐、房屋、汽车、精致的小玩意、厨房、衣物及机器等印象传播给拉美观众。这一举措( )
A.促进拉美多元文化发展 B.推动了美洲经济交往
C.凸显美国意识形态入侵 D.动摇了欧洲文化霸权
16.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提高油价,出现所谓“石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表现为经济停滞,通胀严重。西方的经济“‘滞胀”( )
A.使石油输出国组织获益非常大 B.说明凯恩斯主义从此已无价值
C.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元气大伤 D.使西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清代每年约有4000万匹棉布进入国内长距离远销,其中1817—1833年从广州出口的棉布仅产自南京的就达年均110余万匹。随着棉纺织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不提高,植棉业与纺织业、纺纱业与织布业日益分离,并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自明代至清初,外地客商主要通过牙行在江南收购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设立字号直接收购棉布,商人资本进一步渗透到棉纺织业生产领域。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760—1860年英国棉纺织业生产要素情况表
领域 概况
生产技术 从1771年—1880年这个“发明的年代”里,主要有机械联动装置上的发明、新型能源(蒸汽)的利用和与化学有关的新工艺(漂白业和印染工艺)推动着有关棉纺织业的飞速前进。
资本来源 除个人储蓄小资本外,更多的是凭借商业信用而获得的信贷资本以及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
劳动力构成 从英国最穷苦的地方招募的工人,并雇佣大量的妇女和儿童。
管理形式 伴随大机器的生产而产生新的组织形式——工厂制发展起来。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江南棉纺织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其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中国棉纺织业与同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商议新中国体育发展事宜,提出“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1950年7月,《新体育》创刊,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刊名。1951年秋,毛泽东接见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谈到“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1952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元帅贺龙任体委主任。1953年的中央人民政府体育委员会28名体育委员中,萧克、杨成武、肖华等共和国大将赫然在列。1954年,贺龙在一届人大会议上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一定要扭转我国体育落后的局面,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我看不到三大球翻身,死不瞑目!”这番话语为中国体育发展特别是“三大球的翻身”赋予了革命的意义。贺龙还提出过很多主张,例如:“三从”(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原则,加上“大运动量训练”“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等。这些都影响至今。
——摘编自肖鸿波《从一元到多元:新中国体育传播的话语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贺龙的体育思想。(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史料二 古代雅典城市集公共建筑、私人居所、神庙、街道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于一体,城市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其城市布局以卫城和广场以及市场为核心,诸多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环绕。整个城市分为宗教性空间、市政性空间和文体性空间。
——据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等整理史料三
注:上图为发掘于两河流域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的《尼普尔城邑图》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图的中心为尼普尔城,西南部及西北部有河流、河渠,渠道将城市一分为东西两半,三面有城墙,护城河及河流屏障清晰可见。城中绘有神庙、宫殿、公园,居民区未标注。
材料二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1)对材料一的三则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9分)
(2)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9分)
2025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高三5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A
6.C
7.D
8.B
9.C
10.B
11.A
12.A
13.C
14.C
15.C
16.D
非选择题答案
17.
(1) 趋势及表现:
专业化:植棉业与纺织业分离,形成棉花、棉纱市场。
商业资本渗透:商人从牙行收购转向设字号直接收购。
市场扩大:国内长距离远销棉布达 4000 万匹,广州出口南京棉布年均 110 余万匹。
(2) 差异及原因:
差异:
技术:中国手工生产;英国机器生产与蒸汽动力。
资本:中国以商业资本为主;英国有信贷资本、企业利润等多元来源。
劳动力:中国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英国招募穷苦工人,使用妇女儿童。
管理:中国为家庭作坊;英国实行工厂制。
原因:
中国:自然经济主导,技术革新慢;商业资本单一,金融体系落后。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技术与生产组织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信贷体系完善。
18.
(1) 特点: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与革命、建设紧密结合;
面向人民群众;
管理带有军事特征;
指导思想明确。
(2) 评价:
积极:将体育与国家实力、国民体质结合,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强调社会责任与教育功能,塑造社会风气。
局限:军事色彩浓厚,存在不科学因素,制约体育进一步发展。
19.
(1) 史料分类与价值:
史料一(文献):一手史料,反映先秦都城营建特点,推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受传统思想影响。
史料二(文献):二手史料,描述雅典城市布局,推断其受民主政治与经济形态影响。
史料三(实物):一手史料,展现尼普尔城规划,推断西亚城市受神权影响、设施健全。
(2) 示例论题:城市发展体现经济文化交流
阐述:
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东征后建城,融合希腊、埃及、西亚文化,成为希腊化时代经济文化中心。
巴格达:阿拉伯帝国都城,凭借贸易网络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桥梁。
结论:两城反映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