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临门一卷
历史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下图反映的是兴隆洼文化遗址,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排列整齐有序。其中最大的两排房并排坐落在村落的中心部位。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中间设有灶址、柱洞、龛。房址四周和东北侧有窖藏坑。据此可知兴隆洼遗址
A.位于长江以南地区 B.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D.已出现农业生产活动
2.汉代赵岐在其《蓝赋》中记载了他途径陈留(今河南开封境内)时所见:“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对这一记载理解准确的是
A.汉赋辞藻华丽缺乏史料价值 B.汉代产生了经济作物种植区
C.陈留已经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D.黍稷不植源于推广麦稻复种
3.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诏修史书,于贞观十年修成《梁书》《北齐书》等。《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北齐书》认为“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书》认为隋亡是因为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统治者
A.宣扬君权神授 B.重视民生
C.鼓励秉笔直书 D.虚美隐恶
4.温州人周伫(?~1024年)搭乘商船前往高丽,因有文化留在高丽朝廷任官,官至礼部尚书,执掌诏书起草,并因为突出表现在《高丽史》立传。周伫拟的《本国(高丽)入宋进奉起居表》,文书格式完全遵循中原王朝制度礼仪。周伫的事迹表明
A.高丽全面仿效宋朝政治制度 B.对外贸易提高宋朝国际地位
C.海外移民促进中华文明传播 D.北宋与高丽因抗辽结成联盟
5.明代史家在论史时,总是将史书和“药案”“医方”“药笼”等医家用语联系起来,如“经尤本草,史即药案也,舍此而欲以救世,无他术也”“六经如医家素难(指《素问》《难经》),而诸史则药案也”“聊仿古所谓经验方者,将以备当世药笼也”。由此可见,明代
A.史学与医学已相互融合 B.史学家注重以史资治
C.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D.史学摆脱儒学的束缚
6.清朝漕运总督驻地设在淮安,管辖着直隶、山东、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等地的漕运。1858年,侍郎廉兆纶提出“清(清江浦)淮(淮安)一带,实为南北要冲”,应改漕运总督为江北巡抚,“所有各路军务悉归统制,庶可控扼江淮”。廉兆纶的提议基于
A.国内政局不稳 B.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C.列强侵略加剧 D.漕运总督权力过大
7.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内务部取代晚清民政部。其职权变化如表所示
时期 名称 主要职权
清政府 民政部 管理全国警察、卫生、户口等事务
南京临时政府 内务部 管理警察、卫生、宗教、礼俗、户口、田土、水利、工程、善举、公益及地方行政 事务,监督所辖各官署及地方官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贯彻民生主义思想 B.意图重建社会秩序
C.尝试扩大阶级基础 D.全面学习西方制度
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也不仅是现代化程度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他认为“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据此可知,毛泽东
A.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B.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
C.注重农民群众的力量 D.阐述了对日作战的方针
9.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临时发言中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相互排斥和对立。”该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有关这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B.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C.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促进了亚非国家团结
10.2024年,无锡某公司员工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农民工,这位获奖者感慨地说:“幸福都是劳动创造的,要以省五一劳动奖章为新起点,踏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助力企业发展得更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这表明
A.劳动凝铸时代价值 B.农民工成为城乡建设主力军
C.精神文明建设起步 D.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
11.木乃伊面具是古埃及文化特色之一,法老时代的古埃及木乃伊面具庄严神秘(如图1),公元2世纪的埃及木乃伊面具却变得栩栩如生(如图2),寄托的是古罗马人的永生观。对这种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上古地中海地区存在区域文明交流
B.东罗马帝国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
C.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D.欧洲的古典文化来源于古埃及文明
12.中世纪初,西欧教会曾规定7代内禁婚,13世纪将限制缩小到4代,但在闭塞的社会里,都难以实施。从中世纪教堂结婚登记簿发现,“在一般村庄里大概至少有一半不自由人有一个共同的玄祖,其间包括未来的新娘和新郎”。这反映
A.庄园经济影响社会交往 B.封建领主权力高度集中
C.教皇权威受到极大冲击 D.农奴漠视婚姻伦理观念
13.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学者们,在鞭挞和诅咒人类的污浊时,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傲讽这个世界,并且毫不怀疑人类会有一个美好的“彼岸”。而到19世纪中期,一位法国作家却“如实地把自己看作一条蛆虫,坦率地承认自己恋着世界的腐恶”。这反映了欧洲
A.工业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B.文学创作内容发生变化
C.革命斗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D.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
14.1922年列宁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这一主张
A.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 B.力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D.为工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5.二战后,一些战败国的殖民地往往由联合国托管,最终实现独立。如意属索马里,战后曾被英国占领,但194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它交给意大利托管,1960年7月1日,意属索马里取得独立,并与独立后的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化解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
C.削弱了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
D.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16.2023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土、叙两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救援人员21批次、308人次,提供土耳其急需的救灾物资,加快落实对叙利亚的粮食援助项目。中国政府此举
A.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C.确保了受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增进了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市镇与明清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材料二对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8分)
18.(14分)国共农村合作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高三·历史(S)·临门一卷》第4页(共6页)
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遂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8分)
19.(12分)文化的交锋与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希腊士兵驻守的众多要塞发展成希腊式的城市,在随后的200年间,有大约200多个城市在希腊帝国各地建立起来,其中许多城市的人口在10万人之上,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更是发展迅速,拥有近50万人口。城市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将希腊文化和生活方式直接介绍给当地人民,极大地扩大了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传播示意图
马克思主义、民族
自决原则传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远征“极大地扩大了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新特点。(6分)
20.(12分)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精辟论断,唯物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摘编自田鹏颖、赵辉《唯物史观的理论与实践》
(1)以下是教材中的四句结论,请分别指出其所主要体现的唯物史观的内容。(填写相应的序号)(4分)
结论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结论二: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结论三: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
结论四: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结合所学,以材料中的任一唯物史观为视角,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简要介绍。(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8分)
2025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高三下学期临门一卷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
1.D
2.B
3.B
4.C
5.B
6.A
7.B
8.B
9.D
10.A
11.A
12.A
13.A
14.A
15.D
16.B
非选择题答案
17.
(1)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
(2) 研究主题:明清江南经济与中外贸易。
史料价值:
雍正奏疏(一手史料):反映江南农业、商业状况,可研究江南经济特点与不足。
明代士大夫记载:体现江南手工业区域分工及对日贸易,可研究手工业发展趋势。
18.
(1) 原因:农村经济危机;维护统治需要;西方合作社思想影响;应对中共力量;城市资金剩余。
(2) 特点:设专门机构;编宣传材料;颁布法律;强调自愿;种类多样;中共领导。
意义:调动生产积极性;推动苏区经济;粉碎封锁;巩固政权;启迪后世农村建设。
19.
(1) 说明:亚历山大建立跨三大洲帝国,建希腊式城市,推动希腊文化传播,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科学发展。
(2) 主要方向:从西方到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
主流思想:民族自决与民主思想。
新特点: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新文化。
20.
(1) 结论一:② 结论二:④ 结论三:① 结论四:③
(2) 示例:
题目: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开展土地革命,农民支持革命,提供物质基础;抗战时期,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巩固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改造后,提出 “双百方针” 等政策推动建设。中共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