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6 15: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填空:
《我的母亲》选自 ,作者 ,是 家、 家。文中提到的孟子是 时期人,是继 之后 学派的代表。
答案:《经历》|邹韬奋|政论家|出版家|战国|孔子|儒家
解析:本题填空较多,注意按前后信息提示填写,如“学派”。作者名中的“邹”“韬”两字不要写错,后两空要结合历史知识来判断。
点评:本题含有文史知识,常识点多,提醒学生在学习中要广泛的积累文史知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朦胧求   瞥见   人影憧憧
妹仔    歉疚   蹑手蹑脚
答案:ménglóng|piē|chōng|zǎi|ji|niè
解析:注意易错点,“朦胧”两字韵母后鼻音,“憧”声母是ch不是t,“仔”声母是z不是zh,“蹑”声母是l不是n。
点评:此类字音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B.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C.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D.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答案:C
解析:本题各句都出自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中原句内容。C句中的“见梁惠王”和“孟子”都要用引号。
点评:学习中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
4 请给下面的语段标出标点。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答案:有一天,……一班孩子“掷铜钱”,……走过,见了我,笑道:“……铜钱吗?”……耳热,……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解析: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句子的层次,根据句子的意义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来判断标点符号。
点评:学习中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
5.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循循善诱 蹑手蹑脚 莫明其妙
B.泪如泉涌 钦泣吞声 五彩缤纷
C.娓娓动听 睡眼惺忪 万籁俱寂
答案: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明”为“名”,“说出”的意思;B“钦”为“饮”,与“吞”同义。答案为C。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6.解释下列中的词语:
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蹑手蹑脚:_______________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
饮泣吞声:________________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万籁俱寂: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
解析:本题词语在语句中意义没有变化,直接解释其本义即可,点明其表达的作用。
点评:了解常用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中要多加积累。
7.在下面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________,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________,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________地挥泪痛哭一顿。
答案:热泪盈眶|莫名其妙|无缘无故
解析:本题是要求填写成语,根据填空前后的信息点如“泪珠”“心里不明白”,结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来判断成语,注意不要写错字,如“眶”“名”“缘”。
点评:学习课文时要注意文中的词语,尤其是成语,注意识记积累。
8.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吹嘘南京城防___________,但人民解放军仅用了24小时就冲破了敌人的防线。
王小玉的演唱真是___________,赢得了满场观众的喝彩。
白衣战士们___________,克服重重困难,帮助“非典”病患者战胜病魔。
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不断出现,有如___________。
A. 坚如磐石 绘声绘色 破釜沉舟 层出不穷
B. 固若金汤 声情并茂 无所畏惧 雨后春笋
C.铜墙铁壁 惟妙惟肖 勇入直前 如火如荼
D.稳如泰山 栩栩如生 无所不为 风起云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要求选填成语,根据填空前后的信息来判断成语,用反选排除法,第一句填空所在的句子是写国民党军队南京城防的,A“坚如磐石”、C“铜墙铁壁”、D“稳如泰山”都带侃侃褒义,情感色彩不符,故选B。
点评: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9.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每个括号里,只能填一个字)。
现在想来, 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 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 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 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答案:才|并|如果|必
解析:了解填空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再判断所对应的关联词
点评:关联词对句子结构严谨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要学会使用关联词。
10. 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母亲待人最_______(A. 慈详 B. 仁慈 C. 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答案:B
(2)在这_______(A. 广漠 B. 茫茫 C. 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_______(A. 约束 B. 管理 C.管束)过我。
答案:A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_________(A. 请 B. 找 C. 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答案: C
解析:(1)句根据“待人”和“温和”两词可知是写母亲的“态度”,应选“仁慈”,因为“慈详”一般形容形象,“仁义”的“义”不符合本句的内容。(2)根据“人海”一词可知应选“茫茫”,因为“广漠”“广大”一般是形容地理意义上的处所。第三题,根据母亲心理情态(请求别人)可知应选“央”。
点评:本题是要求选填近义词,首先要根据选项中近义词中关键字来了解词语的含义,根据填空前后的语言表达的情境来判断。
11.选词填空:
①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_________(慈爱 慈祥 和蔼)的母亲。
②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_________(幼小 幼稚 天真)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③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_________(流淌 流动 涌流)着。
答案:慈爱|幼稚|涌流
解析:①句根据“母爱”一词可知应选用“慈爱”一词,因为“慈祥”是形容面貌形象,“和蔼”是形容态度。②根据“脑袋”(表示“思想”)一词可知应选“幼稚”,因为“幼小”指年龄,“天真”指性格。③根据“热泪盈眶”描写的情态可知应选“涌流”,形容流泪多,母亲内心情感丰富,而“流淌”“流动”表达不了这种情态。
点评:本题是要求选填近义词,首先要根据选项中近义词中关键字来了解词语的含义,根据填空前后的语言表达的情境来判断。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
B.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C.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D. 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答案:B
解析:B句中“野蛮”本是贬义词,但在句中不作贬义用,是说孩子们调皮。
点评:词语情感色彩的变化是指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在学习中要注意体会这种用法。
1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谁不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B.我们必须随时发现,认真克服工作中的缺点。
C.为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交通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
D.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他的进步很大。思路解析:辨析病句应从整体出发,总体把握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理清出题人意图,字斟句酌,看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本题C项中“为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意思是“为确保类似事故的再发生”,句意与原意相反。
答案:C
解析:C句“防止”与“不再发生”矛盾。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
②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③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态。
④这时万簌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⑤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⑥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心里的不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⑤④ C.①⑥③②④⑤   D.⑤④①⑥②③
答案:D
解析:⑤句首先写“我”观察“她”的整体形象,④承接前句写人物活动的环境,①句由所见想到所想所感,⑥“又感到”与上句“感到”衔接,②承接前句写“我”心理活动,③按时间的顺序最后写“现在”“我”心里感受。
点评: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二、问题理解
15.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①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②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答案:“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
解析:首先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所在课文中的位置,根据具体情节理解句子表达的内容,再从表现“我”对母亲的某种情感这个方面具体分析。
点评: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句子与原文中情节的关系,判断答题的指向,再根据句子内容分析作答。
16.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对句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不”是双重否定,表明作者对自己在童年时代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的强烈惋惜之情。
B.“一点”表明作者童年时学到的东西不多。
C.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D. “不得不”双重否定强调作者童年时代就很有成就。
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不能不算”双重否定句是肯定“打了一点底子”,这是作者表达欣慰之情,而非“惋惜”;B句“一点”的说法是作者谦虚,而非“学到的东西不多”;D句“打了一点底子”是说奠定了基础,而非“很有成就”,排除这三项,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选项语句表述的要点,认真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分析判断。
17.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只知道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说明妇女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
B.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如发现问题就用竹板教训我,这一做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这种教育方法,应该批判。
C.母亲看到父亲因我不好好读书而打我时,在一旁说“打得好”可见她完全站在父亲一边,帮助教训我。
D.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勤劳、能干的封建妇女。
答案:C
解析:C句解析有误,妈妈只是表现上支持父亲教训“我”, 是希望“我”上进,但母亲是一边哭一边说“打得好”的,心里怜惜“我”被责罚。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选项语句表述的要点,回顾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情节,分析判断。
1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检查我背书的情况,父亲采用了极其野蛮的做法:打,这说明父亲根本不爱我。
B.作者用了比喻修辞来形容自己被打的右手掌,说明父亲下手之重,也说明这种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C.母亲见我被打,她也陪着我一同哭,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答案:A
解析:比较各项内容,即可看出A项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父亲打我,是恨铁不钢的表现,表明了父爱的深沉。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选项语句表述的要点,回顾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情节,分析判断。
19.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元宵节抱儿看灯|读小说泪流满面|对待孩子读书上,即怜惜他被责罚,又希望他上进|为了让孩子及时穿上新衣、新鞋,劳累到深夜。
解析:本文采用截取法选材,所选材料很小,只是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据所学所记,分析文章中情节的节点,抓住与人物有关的事件,一一概括。
点评:该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对文章内容非常熟悉,分析情节,根据人物的活动来概括事件。
20.见我被打,母亲也哭了,她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一边哭却一边说着“打得好”,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答案:“爱她的儿子”|“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有关情节,引用文章中原话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只要对课文熟悉就有作答。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理解问题。
21.从作者的读书经历来看,与我国另一位文学家的求学经历颇相似,只不过这位文学家遇上了一个好老师,他的“戒尺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位文学家是______,原名________。
答案:鲁迅|周树人
解析:从题目中所提示的情节“他的“戒尺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即可判断出处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据此可判断作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扩大阅读积累情况和应用能力,平时学习时要多掌握课外知识,培养这种能力。
22.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得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这一句原是放在“我现在想来”之前,后被删去了。你能从这句话中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
②你觉得这句话放在课文中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①这一点源于对母亲深深的爱。②好:表现“我”对母亲印象深,情感深;不好:母亲的特征不是“美”“可爱”,此句多余。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理解句子表达的作用。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第二题回答好与不好都可,只要能言之有理。
23.文中写到: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我背不出来时挨打。你对父亲的行为是怎样看的?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态度严厉,望子成龙等等。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所反映的封建时代的家庭生活,即可理解封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
点评:对此类问题的认识,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    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    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答案:幼儿时母亲在元宵节抱着我去看别的孩子玩灯。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射  瞥见  B.透  看见
C.照  瞥见  D.射  看见
答案:A 
解析:第一题,阅读文段,了解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从何人、何事、结果如何三个方面来考虑概括内容。第二题,分辨近义词意义的差别,根据语境来判断选择。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语句的关键的字词,了解其含义和表达作用。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节选)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饮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笔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到小学任校长,母亲与我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是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阳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到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城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有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我又想起了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各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不辞劳苦,筹款送儿上学|母亲割舍疼爱,送女儿出嫁|母亲孤独过除夕,送我返校。
(2)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疼爱儿女、深明大义、坚强朴实。热爱、赞颂母亲,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观点
解析:第一题,阅读文段,了解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根据题中的提示“三件事”,划分情节点概括内容。第二题,抓住文中的三件事,根据文中母亲的行为表现从情感、性格、品质等方面来概括母亲的形象;从作者叙述描写的语言中体会其对母亲的情感。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是学习叙事类作品的目的,学习中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善于体会作者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