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识记
1.该文选自《 》,作者 ,唐朝著名 。
答案:《柳河东集》|柳宗元|文学家
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如第一空要填《柳河东集》,而不能填《永州八记》。作者名字不能出现错字,第三空填称号。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注音:
篁 洌 翕 邃 坻
答案:篁(huáng)|洌(liè)|翕( xī )|邃( suì)|坻( chí )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正确填写注音,“篁”“怆”“嵁”三字要注意区别韵母的前后鼻音;“坻”“邃”二字要注意声母的平翘舌音;“洌”要注意声母是l。
点评:本题判断点较多,有难度。给生字拼音要注意易错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区别,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学习时对课文注释中的字音要加强记忆。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
答案: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解析:写水的清澈是第二段,先是直接写水清,从通过写游鱼来衬托水清。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书写时不能出现错字。
4.按提示填空。
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答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直接写”“全貌”“静态”“动态”“情态”“感受”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5.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案:愉悦;抑郁忧伤
解析:第一问根据文中句子“心乐之”回答即可。第二问,抓住文中暗含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可理解其内心的情感感受。
点评:了解本文作者的官场失意的生活经历和此文的写作背景被贬永州,即可理解诗人在文中情感的变化。古代文人由于生活的时代言论不自由的原因,所以总是把自己的一些情感寄托于物,分析作者情感要仔细阅读文中作者所写之物,结合诗人个人信息来分析。
6.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答案:B
解析: B前句“许”是什么的意思。后句是大约。故选B。
点评:古文中一般常用实词的意义,先要大致理解句子的内容,可以翻译一下,再判断词语的意思。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C
解析:C错,“寂寥”并未直接写作者的遭遇,作者只是借小石谭的环境气氛来表达自己顿然而生的寂寞而已。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相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答案:C
解析:A“记”一为“记录”一为文体名;B“见”一为“出现”一为“显露”;C“以”都为“因”,D“许”一为“多.余”一为“地方”。
点评:古文字词一字多义是常见的,也是考试中必考的。解答此类题,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得出答案。
9.“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似与游者相乐 。
答案:是|是|不是
解析: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先判断有比喻的句子,①“鸣佩环”比喻“水声”的嘹亮。②“空”,意为空中,比喻水的透明度。③不是比喻,“似”表示作者的猜想。
点评:古文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判断,先要大致理解句子的内容,可以翻译一下,再判断修辞手法。
10.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二段:写潭的水源。|三段:写潭四周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解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鱼和水的特点。“潭西南而望”向西南而望,寻找源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环境的凄清,来概括。
点评:此类题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11.“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
答案: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
解析:“明灭可见”的意思是忽明忽暗,隐隐约约能看见。“斗折蛇行”是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这些都是些小溪的。
点评:解答此题,要通过理解句子来分析。
12.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
答案: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解析: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点评:本题关键要理解作者的真正想法法,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答案:D
解析:A“许”大约/答应;B“以为”把……作为”、认为;C“从”从/跟随,D“若”都是好像的意思,故选D。
点评:一词多义是古文中常见,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辨析字词不同的含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14.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答案:C
解析:A下,向下,名词做状语;B“腰”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挂着;D西,向西,名词做状语。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5.翻译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答案: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答案: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解析:注意多义词、字词的活用,如第一句中的“乐”为意动用法,译为“感到快乐”,第二句“下”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在下面”
点评:本题有难度,容易误以从词义上比较,不理解“用法”指什么,所以在学习中要好好了解文言字词“用法”的变化,形成明确的认识。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解析: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点评: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C
解析:例句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A“犬”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B名词活用坐状语,意思是向西的意思;C“居”皆为“待”,D过,在这里是名词,意思是“过错、过失,故答案为C。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8.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解析:注意多义词、字词的活用,第一句中的“凄”为形容中意动用法,译作“感到凄寒”,第二句注意关键词蒙络摇缀的意思。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19.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
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答案: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解析:此题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将文中的名句嵌入其中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要弄清题干要求,注意关键点。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特殊字的意思。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答案:B
解析: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点评: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
2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其 源。
答案: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解析: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句子,找出主谓宾三大成分,如第三句“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是主语,就要划开;是短语,可按结构划分,如“青 树翠蔓”是并列短语,可在“青树”“翠蔓”之间划开。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24.阅读文章,解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__________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
答案: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解析:文言文实词的解释一般是用这个字组词,还要注意字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现象。
点评:此类题要具体抓住文中的语句,了解作者所描写的内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写法,描写景物有写景的方法,描写人物有写人的方法,所以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写作方法。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记忆。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齐师伐我
伐 伐竹取道(柳宗元《小石潭记》)
公问其故
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忠之属也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 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答案:C
解析:A项伐:攻打/砍;B项故:原因/所以;D项其:那/反问语气,C项都是之类的意思。点评: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一定要注意长期的积累、记忆。
25.比较阅读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A。
解析: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点评: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
(2)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 D
解析: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过此句,学生熟悉,但各项表达的意义差别较小,不太容易分辨。做题时要细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