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01 11: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浙江省诸暨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展板《卷首语》,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浙江的春景,是一幅被绿意浸透的卷轴。摊开这幅卷轴,且看乌镇、绍兴的廊桥屋檐下,“ [甲] ,满眼青黄色色真”,新藤在古老的石墙上攀爬,波纹在碧绿的河道中dàng①________漾,船夫摇橹飘然而过,诉说着江南小镇的安yì②________。安吉的云上草原绿意渐浓,莫干山的竹海碧浪翻涌, [乙] ……当你身处这片绿色的海洋,生活的疲累渐渐抹去,身体随着春天慢慢苏醒。如此时节,怎能不来浙江领略这一派充yíng③________天地的“江南绿”?
1.根据拼音与语境填写合适的汉字。
① ② ③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放入横线[甲]处作为上联的一项是( )。
A.三山万户巷盘曲 B.半窗竹影疏疏淡 C.一池金玉如如化 D.层层绿意层层新
3.在画横线[乙]处续写句子,和画波浪线部分构成排比。
二、语言表达
4.在展板二环节,小语收集到了以下材料,请阐释这些文字和图片对回答“为什么大多数植物是绿色的”这个问题有何作用。

为什么大多数植物是绿色的?
太阳光中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nm,散射后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色,集中起来则为白光。其中绿色光波长为495~570nm。
——百度·百科
物体呈现各种色彩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
——摘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相关任务。
【甲】
全州龙隐岩记
〔清〕谢庭瑜
步宅东不里远,小山矗立。其下有洞,深邃而阔,旁有仄径达洞口,相传为龙隐岩。岩之上,草木蓊蔚,奇石怪树,偃仰虬伏。下临深潭,黝然而清,环绕其前。中轩而宏,虚明多窍,通于大麓①,日色不能及,寒气逼人。石浆自罅隙间下,戛然有声。每盛夏,坐卧其内,清风自来,水鸣湱湱②,鱼影布石,鸟声在树,清旷之境,殆鲜其俦③。然而地处偏僻,厥④名弗彰,人迹罕到,虽有奇迹,久弃之荒烟蔓草中矣。丁酉之夏,予与二三友人,避暑于此,顾而乐之,于是诛茅翦⑤莽,扫石除垢,以为憩息之所。且距余家最近,故时得往游其间。
吁!以兹岩之胜,当僻陋之区,公卿贵人,屐齿⑥不至;而一时骚人墨客,又皆驰逐风尘,奔走形势,未尝一过其地。独有迂愚方蠢穷不得志如余者日登临游览焉。亦兹岩之不幸欤?或曰岩以“隐”名,谓隐者之所盘旋也。
【注释】①麓(lù):山林。②湱湱(huò huò):指水波相击声。③俦(chóu):类。④厥(jué):代词,它的。⑤翦(jiǎn):同“剪”。⑥屐(jī)齿:指足迹,游踪。
【乙】
池上即事
〔唐〕白居易
行寻甃石①引新泉,坐看修桥补钓船。
绿竹挂衣凉处歇,清风展簟②困时眠。
身闲当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③。
林下水边无厌日,便堪终老岂论年。
【注释】①甃(zhòu)石:砌石,垒石为壁。②簟(diàn):竹席。③地仙:居于人世的神仙。
5.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1)殆鲜其俦 (2)厥名弗彰
(3)顾而乐之 (4)或曰岩以“隐”名
6.文中画线部分需断句,请从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 )
独有
迂愚方蠢
穷不得志
如余者
日登临
游览焉。
7.甲乙两文均描写了自然之景,其环境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别概括。
8.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常常寄情于山水间。甲乙两文均表达了“闲适”之情,但背后的心境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9.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将展板结语补充完整。
“绿”是四季流转中永不褪色的诗行。它是白居易醉心流连“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的春湖胜景;是赵师秀笔下“黄梅时节家家雨, ”(《约客》)勾勒的夏日生机;是许浑眼中“ ,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东楼》)暗含的无限感慨;是刘禹锡居所“ , ”(《陋室铭》)展现的幽雅情趣;亦是缠绕在人们衣襟里“ , ”(《诗经·郑风》)的绵长思念……时至今日,我们仍能透过这一抹抹绿,触及那跨越岁月的万种情思。
五、现代文阅读
山地回忆
孙犁
①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②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1941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③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蹬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④“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⑤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⑥“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⑦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⑧“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⑨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⑩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嘛,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0.请根据小说内容,完成下面的剧本改编讨论记录单。
编写分幕剧情 第一幕 1941年冬天,“我”初识妞儿,妞儿给“我”做了新袜子。
第二幕 (1) 。
第三幕 (2) 。
揣摩人物台词 小语: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妞儿连续发问的背后是想给“我”做袜子,但又羞于表达,可见其朴实、腼腆。我:这里还能品读出妞儿更多的形象特点。联系上下文,关注妞儿从“吵”到“问”的原因,我还发现:(3) 。
理解创作意图 小语:改编过程中,我发现妞儿与“我”初识争吵的相关情节有损妞儿的形象,不如删掉。你觉得呢?我:(4) 。小文: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个女孩子,文中她却没有姓名而用“妞儿”来指代,为什么?我:(5) 。
11.下列哪个名著人物的故事也可以搬上本次“凡人微光,点亮你我”活动舞台?请任选其一,结合名著人物及相关内容,简述理由。
A.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________(自定)
我选择( ),理由: 。
2025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学校将开展“健康生活宣传周”活动。作为宣传小组成员,请你结合下列材料,设计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科学减重指南》。
材料一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节选自《如未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肥胖率或将超70%》(光明网2025.03.13)
材料二
材料三
眼下春光明媚,线下健身房、游泳馆等场所迎来顾客高峰,尤其是针对体重管理的专项课程,备受民众青睐。“我每天中午下班先锻炼半个小时再去吃饭,不仅可以通过健身缓解工作中压力,健身后还可以控制饮食,吃得更健康。”在银川市一家企业上班的“90后”张燕飞告诉记者,上班族工作繁忙,长时间伏案办公,常出现亚健康问题,通过运动促进健康是很多人的选择。
张燕飞还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管理APP以及AI技术也成为年轻人减肥热潮中的重要工具。“我和“健身搭子”通过智能手环、体重秤等设备实时监测自己的体重、体脂率、运动量等数据,并结合AI算法制定个性化的减重计划。有了科技加持,减肥事半功倍。”她说。
与此同时,由体重管理而掀起的“饮食革命”,也让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记者浏览网络购物平台发现,糙米饭、低脂麦片、杂粮包等“减肥食品”销量均呈上升趋势。
在宁夏大学李瑾教授看来,睡眠有助于调整人体时钟,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将睡眠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达25%。
——节选自《“体重管理年”掀起全民减肥热潮健康生活方式成主流》(光明网2025.03.21)
材料四
每个人都要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评估体重状况,可以用好BMI(体质指数)和腰围“两把尺子”,定期监测体重。
当然,体重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斗,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
从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营造体重管理的良好环境,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从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到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当下,我们正在合力将体重管理从“治已病”提升到“治未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节选自《人民热评:管理体重,需要一起行动》(人民网2025.03.11)
【任务一】标语设计
12.为《减重指南》选择合适的标语,并简述理由。
A.科学减重,一起行动!
B.你的BMI超标了吗?这份科学减重指南能帮你。
C.近5亿国人“超标”!收好这份科学减重指南。
选择( ),理由:
【任务二】栏目完善
13.根据上述材料,补充完善《减重指南》栏目一的具体内容。
栏目一:我们为什么要减重?
栏目二:我们如何科学减重?
【任务三】配图撰文
14.同学们打算将材料二中的《膳食结构金字塔》一图放入指南中。根据图片内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配文,为大家具体介绍如何健康饮食。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任务四】问卷设计
15.学校以“科学减重”为主题进行问卷调查。请根据上述材料,参考下面示例,补全问卷问题或选项,选项不少于3项。
示例:Q:你一般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体重管理的相关信息?(可多选)□学校的宣传资料 □新闻媒体的报道 □他人口头转述 □其他
Q1:在日常生活中,你一般通过哪些方式科学减重?(可多选)□ □ □ □其他Q2: ?□出台系列政策,营造减重环境。 □建设全民健身场地,丰富体育赛事。□提供个性化减重服务 □加大疾病防控和体重管理宣传力度。 □其他
六、作文
16.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2155年5月17日,两个孩子玛琪和托米发现了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书中描述了几百年前的学校生活:孩子们聚集在同一个教室里,由真人老师授课,一起学习、讨论、玩耍。玛琪想到自己的学习:机器老师在家单独授课,调整进度。她不禁感叹:“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改编自阿西莫夫《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025年浙江省诸暨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荡 逸 盈 2.C 3.示例一:诸暨的香榧森林青黛绵延; 示例二:杭州的西湖翠意盎然。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
dàng——荡。荡漾:指飘荡;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
yì——逸。安逸:安闲舒服;安稳,太平无事。
yíng——盈。充盈:充满;丰富。
2.本题考查对联运用。
根据下联“满眼青黄色色真”可知,“满眼青黄”是数量词加颜色名词的偏正结构,“色色真”是叠词+单字形式,整体描述的是浙江春景的绿意盎然;
A.“三山万户”是数量词加名词形式的并列短语,“巷盘曲”是主谓结构,整体与上联结构不匹配;
B.“半窗竹影”是数量词加事物名词的偏正结构,“疏疏淡”是叠词+单字的形式,整体与上联结构不匹配;
C.“一池金玉”是数量词加色彩名词的偏正结构,“如如化”是叠词+单字形式,且末字“化”是仄声,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语句整体表达出一种自然、灵动的状态,仿佛池中的金玉之景在不断地变化和展现其本真的样子。整体与上联结构、语义一致;
D.“层层绿意”是叠词性偏正结构,“层层新”是叠词+单字的形式,整体与上联结构不匹配;
故选C。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选择浙江具有代表性的、能体现绿色景观的地点,如安吉的大竹海、天台的华顶山等。同时,“安吉的云上草原”和“莫干山的竹海”都是“地点 + 特色景观”的偏正结构,表明了具体的地点和该地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景观。
示例:天台的华顶山绿云缭绕。
4.示例:文字材料说明了绿光的波长范围,同时阐述了物体呈色原理(即物体呈现某种颜色是因其反射该颜色的光),为解释“植物大多是绿色的”提供理论依据;图片通过叶绿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的曲线变化,直观呈现叶绿素对绿光吸收少的特点。图文结合,共同解答了“大多数植物是绿色”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提炼信息。
语段中提到“太阳光中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nm,散射后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色,其中绿色光波长为495~570nm”,这让我们对太阳光中绿光的基本属性有了了解,是后续解释植物呈绿色现象的基础信息。“物体呈现各种色彩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此原理是理解植物颜色的关键理论。它告诉我们物体颜色取决于对光的反射情况,为解释植物为什么大多是绿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片是叶绿素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率的曲线图,展示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到,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率较低 。结合前面文字提到的物体呈色原理,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少,更多地反射绿光,所以大多数植物呈现绿色,图片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补充了叶绿素对光吸收的信息,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
综合来看,文字材料提供了理论知识,包括绿光波长和物体呈色原理,图片材料则直观呈现叶绿素对不同波长光(特别是绿光)的吸收特性。图文结合,从理论和直观呈现两个方面,共同清晰地解答了“为什么大多数植物是绿色的”这一问题。
5. 少 彰显 以为乐 命名 6.BD 7.甲文环境清冷旷远,少有人迹,从草木茂盛、深潭黝清、石洞深幽、寒气逼人、人迹罕至等突出龙隐岩幽僻清冷,不被世俗打扰;乙诗环境清幽闲适,充满生活气息,“甃石引新泉”“修桥补钓船”“绿竹挂衣”“清风展簟”等场景,描绘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居之美。 8.甲文之“闲”是作者仕途失意后的寄托,暗含无奈与孤愤。作者在荒烟蔓草中发现胜景,虽“顾而乐之”,但感慨“公卿贵人”“骚人墨客”皆不至,唯有自己“迂愚方蠢”之人登临,隐含对自身际遇的自嘲与对世风追逐功名的不满,其“闲”是不得志者的自我慰藉;乙诗之“闲”是诗人官散无忧后的自在豁达。作者寻石引泉、闲看农事,在绿竹清风中自在安歇,自言“身闲当贵”,无官一身轻,情愿终老于山水,体现诗人淡泊名利、乐天知命的心境。
【导语】两篇文本均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展现文人闲适之趣,但意境与心境迥异。甲文以龙隐岩的幽僻荒凉为背景,突出“鲜其俦”的清绝与“名弗彰”的寂寥,暗含作者失志隐逸的孤愤,结尾“岩之不幸”的反问更强化了怀才不遇的悲慨。乙诗则通过修桥、憩竹等日常闲趣,呈现白居易“地仙”般的豁达,其“身闲当贵”的宣言彰显主动选择闲散的从容。一者见弃于世的被动隐逸,一者超然物外的主动退守,折射出唐宋文人不同的精神面相。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几乎少有同类能比。鲜:少。
(2)句意:它的名字不被彰显。彰:彰显。
(3)句意:环顾四周,深感快乐。乐:以……为乐。
(4)句意:有人说:岩石用“隐”命名。名:命名。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唯独像我这样迂腐蠢直、困窘不得志的人,每天在此登临游览啊!“独有迂愚方蠢”和“穷不得志如余者”这是“我”的自嘲,表明“我”的两个特征,体现“我”不和世人一样;“日登临游览焉”这是描述“我”喜爱登山的行为;
故断为:独有迂愚方蠢/穷不得志如余者/日登临游览焉。
故选BD。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第一段“其下有洞,深邃而阔,旁有仄径达洞口,……人迹罕到,虽有奇迹,久弃之荒烟蔓草中矣”,可知:龙隐岩环境是山上草木茂盛,山下岩洞“深邃而阔”,深潭“黝然而清”,龙隐岩内“寒气逼人”,这里水清石奇,人迹罕至,呈现出偏僻而清旷的特点,表现这里幽僻清冷,不被世俗打扰。
结合乙诗“行寻甃石引新泉,坐看修桥补钓船”“绿竹挂衣凉处歇,清风展簟困时眠”,可知:池畔环境“竹绿风清、水流桥修”,这里不仅有人工修建的石壁,桥梁,钓船等人为的景色,还有清凉的风,青翠的竹子,表现这里环境的清凉宜人;可歇可眠,闲适自得,显得安闲恬淡;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居之美。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情感主旨。
结合甲文第一段“然而地处偏僻,……顾而乐之”,第二段“以兹岩之胜,当僻陋之区,……亦兹岩之不幸欤”,可知:作者发现这里的美景,在这里避暑觉得很高兴,但他又为这里的地理偏远,无人到访,作者为此感慨“公卿贵人”“骚人墨客”皆不至,只有像自己“迂愚方蠢”的人才每日登临于此。由此可见,作者因贫困不得志,却只能退而流连山水,虽有闲适之趣,却含有郁郁不平之感,表现对世人追名逐利的鄙弃,其“闲”是不得志者的自我慰藉。
结合乙文“行寻甃石引新泉,坐看修桥补钓船”“绿竹挂衣凉处歇,清风展簟困时眠”,可知:诗人在这里悠闲地观看农事,身居林泉,享受自然的清风,欣赏青翠的竹子,内心宁静而悠闲。
结合“身闲当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林下水边无厌日,便堪终老岂论年”,可知:诗人的“闲”是因为“官散”而觉得内心悠闲,他觉得自己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自在享受美好的生活,“便堪终老”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惬意。“闲”是表现诗人对现状满足,身闲无忧、超然自得,流露出悠然自在的豁达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向住宅东面步行不到一里远,有座小山矗立着。它下方有个洞,深邃而广阔,旁边有条狭窄的小道径直抵达洞口,相传是龙隐岩。龙隐岩上方,草木茂盛,奇石怪树,俯仰自如,似龙伏卧。下方对着一个深潭,幽静而清澈,环绕在它面前。(龙隐岩)里面高大恢弘,空明多孔洞,通向广大的山林。日光不能到达,寒气逼人。石浆从缝隙中滴落,戛然有声音。每逢盛夏,在岩洞内坐卧,清风自来,水面发出“清滂”的声响,鱼儿的影子散布在石头上,鸟鸣声在树林中此起彼伏,清幽旷远的境界,几乎少有同类能比。然而(龙隐岩)地处偏僻,它的名字不被彰显,人迹罕至,虽然有奇迹,但被废弃在荒烟蔓草中很久了。丁酉年夏天,我和两三位友人,到这里避暑,环顾四周,深感快乐。于是剪除茅草,扫除乱石污垢,把(龙隐岩)作为憩息的地方。并且距离我家最近,所以(我)时常得以往来游览其间。
唉!凭借这龙隐岩的优美景色,在偏僻简陋的地区,公卿贵人,足迹不至;而一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又都追逐仕途,为名利而跟风奔走,未曾一次到过这里。唯独像我这样迂腐蠢直、困窘不得志的人,每天在此登临游览啊!也算这龙隐岩的不幸吧?有人说:岩石用“隐”命名,称为隐士流连盘桓的地方啊。
9. 绿杨阴里白沙堤 青草池塘处处蛙 鸟下绿芜秦苑夕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阴、堤、蛙、芜、苑、苔痕、衿、悠悠”等字词容易写错。
10. “我”和妞儿父亲一起贩枣,买织布机 新中国成立后,“我”买布相赠,大伯决定让妞儿做一面国旗。 妞儿在感受到“我”对打败日本鬼子的坚定信念后,对“我”的态度由不满变为关心,体现了妞儿的善良与细腻,以及她憎恨鬼子,热切渴望和平,自觉支持革命的形象。 我不赞同。初识时的冲突真实展现了妞儿直率质朴的个性,作者欲扬先抑,为后面进一步刻画女孩子的热情善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作铺垫,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争吵亦是军民磨合的缩影,删去会削弱彼此从误解到信任的情节张力。 “妞儿”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子,不写名字,正是因为这样的女孩子在抗日根据地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她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人民的代表和缩影。在这些平凡人物身上,彰显着民族集体的优秀品格,这一称呼饱含作者对抗日根据地女性特有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赞美。 11. 示例一:选A。 理由:红小鬼们虽年仅十几岁,却在革命中承担重要职责:检查路条时坚持原则,即便面对彭德怀也不通融;担任通讯员、号手、宣传员等职务时一丝不苟,用稚嫩肩膀扛起革命后勤工作。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军装,吃着树皮草根,却始终坚信“革命胜利后会有新生活”。红小鬼以“小人物”之躯承载革命大义,其坚守与信念完美诠释了“凡人微光”的深刻内涵,符合本次展演活动主题。
示例二:选B。理由:孙少平出身贫寒却坚持读书,毕业后返乡教书、煤矿挖煤,无论多苦都坚持劳动养家;在煤矿工作中多次舍己救人,冒险保护工友;面对恋人田晓霞的牺牲,他虽悲痛却重新振作,继续投身生活。他拒绝平庸,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对自我价值的探索,用平凡人的担当与理想,传递出向上向善的力量,其奋斗历程与人性光辉完美诠释了“凡人微光”活动主题。
【导语】《山地回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山区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简洁的白描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温情。通过“我”与女孩子的对话和互动,揭示了战争背景下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互助友爱的善良。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呼应,情感真挚,展现了战争年代中人们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力量。
10.(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 段“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第 段“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可知,第二幕的内容是“我”与妞儿一家共同运输红枣、赚钱买织布机。据此填写内容:“我”与妞儿一家运输红枣赚钱,为妞儿买织布机;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 段“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第 段“‘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可知,最后一幕应聚焦新中国成立后,“我”与妞儿一家重逢并赠送布料、计划制作国旗的情节。据此填写内容:开国典礼时(新中国成立后),“我”送布给妞儿一家,并计划制作国旗。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 段“‘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第 段“‘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第 段“‘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第 段“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第 段“‘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可知,“我”主动认错后,妞儿虽仍冷言冷语,但态度已从争吵转为略带调侃的对话;她提到“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表现了她对鬼子的憎恨;当听到“我”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时,她感受到了“我”对打败日本鬼子的坚定信念,对“我”的态度由不满变得关心;妞儿看到“我”冻得发黑的脚,意识到“我”作为战士的艰苦,触发同情心,对抗日战士的共情促使她伸出援手,主动询问“我”的袜子问题,表现出她的善良和细腻,关心他人;据此展现出妞儿心地善良,关心他人,热切渴望和平,自觉支持革命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④段“‘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第⑦段“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第 段“‘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可知,争吵中“洗屁股”的粗粝语言,展现妞儿直率泼辣质朴;后文给“我”送袜子,展现了妞儿的热情善良,争吵的场景与后文送袜子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这是欲扬先抑的叙事写法,为立体真实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争吵的直率与后文的善良形成多维度性格,避免人物沦为单薄的“奉献者”,从“冷风中的对峙”到“逆流而上的笑容”,争吵展现了妞儿直率泼辣的一面,与后文的善良形成立体形象,避免人物扁平化;通过从冲突到关心的转变,更突出其淳朴本质:表面强硬实则心系他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争吵是物资匮乏背景下军民关系的真实缩影,争水源反映生存困境,而和解后“袜子”的馈赠,恰恰凸显苦难中人性的光辉;冲突化解的过程象征军民从隔阂到信任的转变,强化“平凡人互助点亮希望”的主题,与标题“山地回忆”的怀旧温情基调一致。若删除争吵情节,将导致,叙事失去跌宕感,显得平铺直叙,人物沦为工具化形象,只有善良无个性,主题深度削弱,保留争吵能更好表现“战时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即便有摩擦,最终因共同抗战而团结。
(5)本题考查理解创作意图。
结合第①段“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第 段“‘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第 段“‘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可知,“妞儿”是方言称呼,是北方农村对女孩的通用称呼,暗示她是千千万万普通农村少女的缩影,代表抗战中默默奉献的群众,无名化突出其典型性,强化群体形象;不具名突出了“平凡中的伟大”,强调不是某个特定个体,而是整个平民群体在支持革命;与结尾“做国旗”形成呼应,个人融入集体,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方言称谓营造亲切感,体现革命者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避免具体姓名带来的距离感,强化文本的纪实文学特征。这种指代方式既符合叙事逻辑,又深化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主题,使人物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11.本题考查拓展与运用。
从给定的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及相关内容,说明其故事适合“凡人微光,点亮你我”活动舞台的理由。
首先理解活动主题,“凡人微光,点亮你我”强调平凡人物的微小光芒,如善良、坚韧、奉献等,对他人或时代的积极影响。需选择能体现平凡中见伟大、小人物传递温暖或力量的例子;
其次,分析选项人物:红小鬼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中的少年战士。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但意志坚定,在艰苦环境中展现乐观、勇敢和忠诚,如书中描写他们行军时不畏艰险、照顾伤员等。他们以微小个体体现革命精神,符合“微光”主题。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青年,他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他的特点是在贫困中坚持读书、追求理想,如煤矿工人的艰辛生活中仍保持尊严与善良。他展现了平凡人的坚韧与精神力量,适合活动主题。
示例一:选A。理由:红小鬼们虽然年纪小,却展现出惊人的革命热情和责任感。他们担任通讯员时昼夜奔忙,传递重要情报;在医疗队照顾伤员时细心周到,用瘦弱身躯背运药品;面对敌人围剿时机智勇敢,多次完成掩护任务。这些“小红军”用纯真信仰照亮长征之路,正是“凡人微光”最生动的体现。
示例二:选B。理由:孙少平出身贫寒却始终追求精神成长,在艰苦的煤矿工作中保持读书习惯,用知识照亮工友们的世界;他救助孤儿小翠、资助妹妹兰香上学,以微薄之力传递人间温暖。面对生活重压,他始终坚守尊严与理想,展现了平凡人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这种在底层生活中依然坚持向上向善的精神,与“凡人微光,点亮你我”的主题高度契合。
示例三:选C,老渔夫桑提亚哥(《老人与海》)。理由:老人在连续84天未捕到鱼的情况下,仍坚持出海并与巨型马林鱼搏斗三天三夜,最终虽只带回鱼骨,却展现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他独自在海上与自然抗争的身影,恰似黑暗中的微光,用永不屈服的生命力照亮人类精神的崇高。这种平凡个体在绝境中迸发的精神力量,正是活动主题的生动诠释。
12. 示例一:选择A。 理由:采用短句,语言简洁明了,指向“科学减重”的主题,鼓舞大家一起积极行动,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示例二:选择B。理由:以大家体重指数是否超标发问,引发读者关注体重问题,引导大家关注科学减重的正确方式,吸引读者阅读。
示例三:选择C。理由:“近5亿”的数据和感叹号给人以视觉冲击,指出体重管理的迫切性,同时引导大家关注如何科学减重。 13.近年来,国人超重及肥胖的趋势逐年上升,且肥胖容易导致脂肪肝、高血压等问题,影响国人身体健康。2025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我们每个人都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 14.健康饮食可参照膳食金字塔。以五谷类(6-11份)为基础,如谷物、面食等;多吃蔬菜(3-5份)与水果(2-3份),补充维生素;适量摄入奶类、豆类、坚果及肉禽类(各2-3份),保障蛋白质;严控油脂、糖类(0-1份)。如此合理搭配,均衡各类营养摄入,方能助力身体健康。 15. 控制饮食,树立健康饮食理念 积极锻炼,养成运动习惯 科技助力,提升减重成效;或“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示例一:做好体重管理,全社会如何共同参与?示例二:你认为国家(政府)可以为科学体重管理做些什么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2025年国家体重管理年”主题,通过四则材料多角度呈现了我国肥胖问题的严峻性及科学减重的重要性。材料一以数据揭示肥胖率上升趋势;材料二通过膳食金字塔提供饮食指导;材料三结合案例展示运动与科技在减重中的作用;材料四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协同。整体结构清晰,既有宏观政策背景,又有微观实践指导,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
12.本题考查赏析标语。
选择A。理由:语言简洁有力,“科学减重”直接点明主题,强调减重需遵循科学方法;“一起行动”具有号召力,呼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营造积极氛围,契合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科学减重指南》的目的。
选择B。理由:以提问“你的BMI超标了吗”引发师生对自身体重状况的关注,自然引出“这份科学减重指南能帮你”,针对性强,让师生觉得指南与自身切实相关,能吸引他们主动去了解和使用指南。
选择C。理由:“近5亿国人‘超标’”运用数据制造紧迫感,引起师生对体重问题严重性的重视,“收好这份科学减重指南”顺势引导师生获取指南,实用性强,能促使师生重视并收藏指南,以解决体重问题。
13.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以及材料二图一“不同体重群体出现该病的比例(%)”中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比例较高,还有材料四第一段“每个人都要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可知,近年来,国人超重及肥胖的趋势逐年上升,且肥胖容易导致脂肪肝、高血压等问题,影响国人身体健康。2025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我们每个人都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
1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从《膳食结构金字塔》图可知,食物分为不同层级,从底层到顶层依次为五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蛋类、奶类豆类肉禽类坚果类、油糖类,且各层级有相应份数建议。这表明健康饮食应遵循从多到少摄入的原则,底层食物应多吃,顶层食物应少吃。
示例:健康饮食需合理搭配。多吃五谷类,每日6-11份,如大米、小麦等,提供能量。保证蔬菜水果摄入,每日5-9份,补充维生素等营养。适量吃肉蛋类2-3份、奶类豆类2-3份,获取优质蛋白。严格控制油糖类,每日0-1份,避免热量过剩。遵循此结构,均衡膳食,助力科学减重与健康生活。
15.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①联系材料三第一段“眼下春光明媚,线下健身房、游泳馆等场所迎来顾客高峰……通过运动促进健康是很多人的选择”可知,可填“去健身房锻炼”。
②联系材料三第一段“‘我每天中午下班先锻炼半个小时再去吃饭……健身后还可以控制饮食,吃得更健康’”可知,可填“控制饮食,合理搭配三餐”。
③联系材料三末段“在宁夏大学李瑾教授看来,睡眠有助于调整人体时钟,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将睡眠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达25%”可知,可填“保证充足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④联系材料四末段“从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营造体重管理的良好环境,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从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到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以及本空下方各项具体的举措可知,可填“你认为学校或社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助力科学减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