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31 15: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5月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联合测试
高一历史
说明: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答案须做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填涂需用2B铅笔,非选择题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在良渚文化的丁埂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件“虎纹刻符”的石钺,其双面均刻有“虎纹”“鸟纹”以及“卷羽”等符号。其中“人”字形鸟纹(图1)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鸟纹(图2)具有相似之处。据此可推断,该时期
A.出现早期国家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形成华夏认同 D.可能存在区域交流
2.《妆史》是清代文人田露所作的一本女性史料汇编,内容主要聚焦女性妆容服饰,重视关怀女性天性,与正史及地方志中《列女传》侧重于表彰孝女孝妇、贞节烈女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理学地位逐步衰落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3.抗日战争期间,山西沁源不仅有大量担架队(如图为该担架队的队员),还成立了各种民兵和群众组织,编成作战小组和情报小组,各村建立联防哨和消息树,连儿童也组成了儿童团;甚至乡绅也把房子拿出来给游击队兵工厂碾火药。由此可见
A.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厚伟力
B.国共合作有效保障敌后抗战
C.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运动战打击敌人
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极大巩固
4.“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各地大量人才涌入石家庄,再加上其他机械、印染、服装等行业的发展,石家庄城市人口增长到40多万,市区在业人口287243人,纺织系统总人数为48010人,几乎占全市在业人口的18%。据此可推知
A.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C.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掀起高潮 D.公私合营推动了纺织工业快速发展
5.197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群众创造了加快养猪事业的经验》一文,细致介绍了广西和北京通县如何提高养猪效益的新办法,如“交售一头可自宰一头”“实行公有分养”等。该报道
A.体现了农村生产方式走向集约化 B.向全国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C.释放了经济政策走向松动的信号 D.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
6.2023年6月,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举办。期间,国内外中小企业、客商和投融资机构达成直接采购、融资、产业链协作、业务合作和投资意向金额超百亿元。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7.“当希腊人拿下了美索不达米亚后,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全部被希腊人理解清楚了。”“他们学会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代数学,在解二次方程的时候,希腊人采用了巴比伦的方法,用平方系数来乘,而不是采用除的方法。”这从侧面反映出
A.西亚数学发展水平高于古希腊 B.东方文化滋养了古希腊文明
C.古希腊批判性接受了西亚文化 D.亚历山大东征推广希腊文化
8.古代美洲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西侧,权力高度集中,其法律不仅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耕种方式、灌溉用水的分配方式,还对错过灌溉时间、违规播种或收割、不结婚等任何被视为反社会的行为进行惩罚。这些举措有利于
A.保证农业生产有序推进 B.加强帝国的中央集权
C.有效解决粮食供应难题 D.缓解尖锐的人地矛盾
9.1750年,一位法国总督对他的继任者说:“这个地方的贵族非常贫穷,同他们过去的境遇相比,他们受到莫大的侮辱。”1755年,另一位法国贵族成员不禁感叹道:“贵族每天都在破产、消亡,第三等级却占有财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促使贸易中心转移 B.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D.殖民扩张带来世界格局变化
10.下图为16-18世纪印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的示意图,据图可推知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中国逐渐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C.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优势 D.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11.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年)指出,“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年)在书中写道:“利用······那些力量,于是我们就可以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和大自然的占有者了······有利于发明不可胜数的设备,使我们毫不费劲地享受地球的硕硕果实及其提供的种种方便。”以下对他们思想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表现了理性主义的精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渊源 D.阐明了启蒙运动的主张
12.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许多贵族信仰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学说,抽象的理论成为有闲者日常聊天的话题 法国大革命传播了启蒙思想
B 美国设置了具有双重目的的两院制代议制度,以众议院为既能代表大州利益又能代表民意的机关;以参议院为既能代表小州又能防止民意走向极端的机关 1787年宪法体现了妥协与平衡的理念
C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避免了暴力革命方式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八条规定: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尚未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13.下表是19世纪下半叶英、美、德三国的棉纺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有情况,其中,甲、乙、丙对应的国家准确的是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甲 39% 36% 32% 28% 18%
乙 15% 16% 13% 13% 16%
丙 15% 17% 23% 28% 31%
资料来源:[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状》
A.德国、英国、美国 B.英国、德国、美国
C.德国、美国、英国 D.美国、英国、德国
14.马克思指出:“不列颠工业像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吮吸人血-并且是吮吸儿童的血-才能生存。”这表明,马克思意在
A.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促进各国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 D.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15.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资本大量投资建设印度铁路,通过铁路将英国制造的商品销售到印度内陆;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这表明
A.应努力看到列强殖民统治积极作用
B.先进生产力传播是客观趋势
C.英国殖民统治自觉推动印度近代化
D.亚洲的社会发展落后于欧洲
16.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79年,埃及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成立,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人的欧洲”。这些主张
A.表明民族自决得到国际公认 B.体现了北美独立的世界意义
C.存在主观意图上的根本差异 D.实现了所在地区的民族独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在河西走廊设酒泉、敦煌等郡,并派遣使者护田积粟,保护商旅往来。中原的丝绸、铁器等经此路传至中亚、西亚,西域的葡萄、苜蓿、胡琴等亦传入中原。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东汉时洛阳白马寺成为重要译经中心。《汉书·西域传》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摘编自《史记·大宛列传》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以地中海为中心构建了横跨欧亚非的交通网络。拉丁语随军团与行省治理传播至高卢、不列颠等地,罗马法、建筑技术(如拱券、混凝土)深刻影响行省城市。帝国设立邮政系统,修建石砌大道(如阿庇亚大道)连接各行省。埃及的莎草纸、希腊的哲学与东方香料通过商路汇集罗马城。史学家斯特拉波曾记载:“罗马大道如同纽带,将分散的文明编织成一体,橄榄油从西班牙运往叙利亚,玻璃器自腓尼基销至不列颠。”
-摘编自塔西佗《编年史》与《罗马帝国交通志》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西汉与罗马帝国文化传播方式的主要差异,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与罗马帝国推动文化交流措施的相同之处,并简述两大帝国文化互动对当时欧亚文明格局的深远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41-1550年英国蔗糖的零售价格
单位:便士/磅
时间 价格
1441-1450 24.00
1451-1460 14.25
1461-1470 14.83
1471-1480 8.67
1481-1490 6.50
1491-1500 4.29
1501-1510 3.18
1511-1520 6.21
1521-1530 6.75
1531-1540 11.02
1541-1550 13.39
-数据整理自程利伟《13-16世纪西欧蔗糖价格波动及其成因分析》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哥伦布于1493年到美洲时首次把甘蔗引入了加勒比海地区。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美洲种植园主们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葡萄牙、英国、法国都卷入蔗糖生产的狂潮中,到1700年,美洲新大陆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蔗糖工厂。“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甘蔗种植和蔗糖加工等高强度的劳动,让奴隶们随时受着死亡的威胁。
从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巴巴多斯、牙买加的“蔗糖革命”,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作为茶、咖啡、巧克力和酒精饮品的甜味剂,作为烘焙面包和制作水果甜点的原料之一,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441-1550年英国蔗糖的零售价格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蔗糖革命”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背景 活动或主张
工业革命 1881年,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1888年,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1/4,占全体工会会员的1/8。
工业化、城市化 妇女戒酒协会的参加者有工厂妇女和上层妇女,目标是促进戒酒工作,铲除酒贸易,通过组织示威流行、请愿、创办杂志的活动影响社会,并将这些活动与妇女选举权问题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妇女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日后的妇女运动造就一大批领导人才。
宪章运动期间(1836-1848) 宪章运动以争取工人阶级的普选权为中心,女性工人积极参与运动,组建妇女政治同盟,主张不分性别、人人都有选举权,要求将妇女选举权写进宪章;妇女通过散发传单、组织签名、直接参加示威游行等多种方式推动运动的发展。L.L.西蒙说:“如果没有妇女的支持,男宪章主义者不能在全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19世纪下半期,政党政治逐渐形成 保守党妇女成立“报春花协会”,自由党妇女成立“全国妇女自由联合会”挨家挨户发送小册子,在公共讲坛进行演说,扩大党的影响;促进政府颁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立法。 1853年以来,议会相继通过《妇女财产法》和《已婚妇女财产法》,保证妇女拥有财产权,使妇女可以不依靠丈夫的荫护而生活;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与女权运动》
结合材料,围绕“妇女与社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民族教育运动是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材料一 19世纪印度殖民地政府开始推行教育“西化运动”。很多爱国知识分子对日益严重的教育西化状况深感担忧。因此,他们开始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启蒙。1880年部分进步教师和学生在浦纳创建了旨在对印度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组织-德干教育社。时任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的班纳吉、诗人泰戈尔、进步刊物《黎明》的主编姆克赫尔吉等积极参加或支持德干教育社的活动。姆克赫尔吉认为,教育作为一种道德和理性工具,旨在帮助孟加拉邦青年人,让他们找到国家取得自由独立的政治方法。
-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材料二 民族教育运动时期,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了称之为“结果令人满意”的成果。到1922年,新建民族院系1257所,在校生人数达到80多万。其中,新建大学17所,附属学院近百所。
-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教育运动出现的背景和运动的实质。(8分)
(2)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教育运动对印度的意义。(4分)
2025年5月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联合测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C C D B A B D A B B D B C
1.D 材料反映了良渚文化的丁埂遗址中的“虎纹刻符”的石铖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鸟纹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两地之间存在相应的联系,可能存在区域交流,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两地文化具有相似性,并未体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认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所属时间不符,排除C项。
2.C 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时期的中国。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市民阶层有着自己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观念,他们更关注世俗生活和人性的表达,《妆史》聚焦女性妆容服饰、重视关怀女性天性,满足了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求,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发展壮大,C项正确;虽然《妆史》与传统正史及地方志中《列女传》有所不同,但在清代理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未逐步衰败,排除A项;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削弱,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妆史》主要是在内容上与传统《列女传》形成对比,关注女性的不同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D 项。故选C项。
3.A 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大量担架队”“成立了各种民兵和群众组织,编成作战小组和情报小组”“乡绅也把房子拿出来给游击队兵工厂碾火药”等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厚伟力,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共两党合作事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广泛参与民族战争,并未体现作战方式,排除C项;据所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C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材料强调“一五”计划期间石家庄人口激增、机械、印染、服装等多行业快速发展,以及纺织系统占在业人口18%的规模,这些数据直接体现工业建设的大规模集中投入和劳动力高度聚集,由此可见,石家庄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吸引全国人才和资源,正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全国性铺开的缩影,C项正确;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虽符合“一五”计划整体特点,但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石家庄一个城市,不能说明“一五”计划对全国工业布局的影响,排除B 项;“一五计划”期间,三大改造同时并举,应是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同时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对其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C 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材料中介绍的养猪新办法,“交售一头可自宰一头”“实行公有分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集体化养殖的传统模式,体现出对经济政策一定的探索与调整,释放了经济政策走向松动的信号,故选C项;集约化经营强调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而“公有分养”是将集体牲畜分散给农户饲养,属于分散经营模式,与集约化发展方向相悖,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排除B 项;1978年11月小岗村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河,1982年第一个关于农业工作一号文件出台,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
6.D 时空:2023年(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企业开展合作,在开放中实现国内外企业的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生动实践,D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题干反映国内外企业在中博会上的合作与交易成果,排除A项;中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达成的合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国在国际经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但从题干内容更侧重于体现经济合作的成果,B项排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国内外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更公平的市场空间,使它们能够更自由地参与中博会,展示产品和服务,寻找合作机会,但从题干内容更侧重于体现经济合作的成果,C项排除。
7.B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巴比伦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希腊人理解了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同时学会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代数学,体现出东方文化滋养了古希腊文明,B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比较西亚和古希腊的数学发展水平,只是说古希腊人吸收了西亚的数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古希腊人学习与吸收古代西亚的科学成就,从材料看不出“批判性”,排除C 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东方文化滋养了古希腊文明,并非指希腊文明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A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帝国疆域内的地形和气候复杂多变,为农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印加帝国实行的集权专制,为农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A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与B项并非构成因果关系,排除B项;这些举措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有序推进,但材料未涉及粮食供应情况,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人地矛盾即人多地少,材料措施不能缓解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中叶法国贵族的经济地位下降,而第三等级(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上升,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贵族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故选B项;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殖民扩张推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亚非拉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从属于欧洲,这与材料中贵族财富丧失、地位下降无关,排除D项。
10.D 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在葡萄牙主导的印度洋和西班牙主导的太平洋贸易中,大量白银从欧洲和美洲流向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故选D项;材料仅显示在印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中,中国输出的有丝、瓷、棉,并不能反映中国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中国逐渐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与中国的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向中国,说明中国在中欧贸易中处于优势,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A 培根和笛卡儿均活跃于16至17世纪,属于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兴起的时代。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经验归纳法;笛卡儿主张通过理性掌控自然,两人思想均以理性为基础,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早于培根和笛卡儿的时代,其推动者为彼特拉克、但丁等,故B项错误;两人倡导的理性与科学方法为18世纪启蒙运动奠定基础,而并非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培根强调知识推动进步,笛卡儿主张科技改善生活,均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并非阐明其主张,故D项错误。
1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设置具有双重目的的两院制代议制度,以众议院为既能代表大州利益又能代表民意的机关;以参议院为既能代表小州又能防止民意走向极端的机关。这体现了1787年宪法中的妥协与平衡的理念,通过宪法协调大州小州的利益,故选B项;材料中应该是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不是相反,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有暴力革命的方式,光荣革命才是不流血的革命,光荣革命不等同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1871年宪法标志着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但依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D项。
13.B 根据19世纪世界历史,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先驱,19世纪中期棉纺业占据主导,但后期受美、德竞争份额下降。材料中甲从39%持续下滑至18%,符合英国趋势;德国统一后工业崛起,但棉纺业非其强项,乙数据波动小(15%-16%),符合德国实际;美国内战后工业化加速,棉纺业迅速扩张,丙从15%稳步增至31%,对应美国。故选择B项符合题意。
14.D 据材料,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工业“像吸血鬼一样”,吮吸童工的血,才能生存,这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甚至是童工的本质,故选D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原始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一社会主义社会,材料信息明显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跨国工人联合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信息也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无关,排除C项。
15.B 据材料,英国资本大量建设印度铁路,通过铁路把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但同时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这表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印度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英国殖民统治主观上是掠夺,只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这种进步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换来的,要全面客观看待,排除A项;结合所学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主观上是为了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客观上推动印度近代化,不是自觉推动印度近代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在于揭示英国殖民在印度的双重作用,并非强调亚洲落后于欧洲,排除D项。
16.C 据材料,美国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本质是想把美洲尤其是拉丁美洲变成美国的势力范围,是一种对外扩张和霸权主义的意图;埃及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是为了反对英国等西方列强对埃及的侵略和控制,争取埃及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是民族独立解放诉求;法国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使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成为独立自主的欧洲,提升法国的地位。三者在主观意图上存在根本差异,故选C项;美国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法国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都不属于民族自决,排除A项;埃及祖国党和法国的主张都与北美独立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美洲、埃及于当时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差异:西汉以军事屯田和官方保护和平交往为主,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丝绸、铁器等技术和文化;罗马以军事征服和行省治理为主,通过军团扩张传播拉丁语、罗马法和建筑技术。(4分,每点2分)原因:西汉地处东亚,农业经济发达,丝绸之路为其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西汉为抵御匈奴威胁,需军事控制河西走廊;罗马帝国位于地中海,军事扩张是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罗马为维系跨区域帝国稳定,需消弭行省文化差异。(4分,每点2分)
(2)相同措施:通过交通网络促进文化交流;通过政府力量推动和行政军事保障,维护商路稳定流通,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商业贸易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2分)深远影响:促进了欧亚大陆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技术、宗教和艺术的传播,扩大了文明的影响范围;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文化内涵,加速多元文明融合,为后世东西方交流奠定基础。(4分,每点2分)
18.(1)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初价格下降,16世纪初到16世纪中叶价格上升。(2分)
原因:甘蔗种植园在拉丁美洲发展,蔗糖市场供应增加,蔗糖价格下降;(2分)贵重金属涌入欧洲,物价上涨(或欧洲发生价格革命)。(2分)
(2)影响:改变了加勒比海地区原有的经济结构;改变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丰富了民众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蔗糖消费大众化);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商贸联系。(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19.示例:
英国的社会发展与妇女运动相互促进。(2分)
18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摧毁家庭经济,推动大量女性走进劳动力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工作开阔了女性的视野,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有利于妇女权利意识的增长。但工业革命的开展也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居住条件恶劣、疾病与犯罪等,妇女运动把解决社会问题与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维护自身权益,并为日后的妇女运动培育了领导人才。由此可见,妇女作为劳动者在推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又发展了自身的权利意识。
17世纪,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19世纪,工人阶级妇女通过游行示威等活动,参与宪章运动,争取工人阶级普选权,大力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保守党与自由党妇女通过积极参加政党宣传活动,促进政府通过立法改善女性和儿童的处境,不仅改变了轻视妇女的传统立法,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8分)
综上所知,妇女运动与社会发展是双向促进的。英国的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为妇女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也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2分)
评卷细则:(1)论题应包含“妇女”“社会发展”两个关键词,并点出两者的关系;关系可以是“互相促进”也可以是单向促进,论题与论述内容相一致即可。
(2)论述应包含至少两个角度的内容,分别是“经济角度-工业革命”“政治角度-政治民主化”,每角度4分。每个角度可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史实准确方可得8分。
(3)小结不可以与论题一模一样。对原论题进行拓充、升华,方可得2分。
20.(1)背景:殖民地教育的弊端;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每点2分,共6分)实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推动发展印度民族主义思想。(2分)
(2)意义:推动近代印度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印度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印度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之后特别是独立后的印度教育建设提供借鉴。(任答2点得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