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31 15: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二次联考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西亚的乌鲁克遗址是苏美尔文明的重要代表。考古发现,苏美尔人在乌鲁克地区很早就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够大规模开垦土地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的发展,乌鲁克城逐渐繁荣,出现了大型的神庙建筑、复杂的城市规划以及楔形文字等文明成果。以下关于文明产生前提的表述正确的是
A.神庙建筑是文明诞生前提 B.楔形文字催生文明
C.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D.城市规划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2.希腊神话中,人类由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出,雅典娜吹气赋予灵魂;两河流域神话则是斩杀拉木伽神,以其血造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造人神话,反映出古代希腊与两河流域文明
A.文化各具特色 B.相互独立隔绝
C.都以神为中心 D.源自同一文化
3.观察图1这枚大流克金币,币面刻画着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形象。在波斯帝国时期,大流克金币不仅在帝国内广泛流通,还在远至地中海沿岸及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区被发现有使用痕迹。以下对波斯帝国借助大流克金币产生区域性影响的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波斯同化周边经济模式
B.波斯直接统治了地中海及印度河流域
C.波斯主导掌控经济贸易
D.波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4.在中世纪欧洲,一位封臣立下的誓词:“吾以自身之忠诚起誓,追随吾主之征程,共享荣耀,共担忧患;若吾主依约相待,赐予我封地与权益,吾必以绝对之忠诚回报,言行皆遵其令,生死亦不相背离。”若封君未能依照约定给予封臣应有的封地与权益,封臣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是
A.立刻发动战争,推翻封君统治
B.默默忍受,继续履行对封君的全部义务
C.削减对封君的部分义务履行
D.联合其他封臣,集体抵制封君的命令5.12世纪,英国温切斯特居民多来自半径40公里以内地区,西密德兰各城镇的绝大多数农村移民也都来自30至40英里以内地区。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西欧封建社会
A.庄园经济解体,人口自由流动 B.城市发展,区域人口流动增加
C.封建等级瓦解,城乡差距缩小 D.远程贸易繁荣,人口广泛迁移
6.一位15世纪航海家在日记中写道:“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新的贸易航线,我们毅然踏上这充满危险的征程。虽前路未卜,但心中信念从未动摇。我们渴望获得财富,听闻遥远东方有堆积如山的黄金、香料······”据此,以下哪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传统商路受阻 B.缓解人口压力
C.航海技术进步 D.寻找美洲大陆
7.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的大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观察以下物种交流表格,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方向 粮食作物 蔬果作物 经济作物 动物
从美洲传出 玉米、马铃 薯、甘薯 番茄、辣椒 烟草、可可 -
传入美洲 小麦、大麦、 水稻 黄瓜、豌豆、苹果、 葡萄、甜橙、柠檬 甘蔗、咖啡 鸡、牛、驴、 马、猪、羊
A.旧大陆农业种植全靠美洲作物 B.传入美洲物种对当地人口无影响
C.物种交流使新商业方式同步兴起 D.物种交换推动发展带来生态问题
8.16世纪起,马尼拉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大帆船从马尼拉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东南亚的香料等货物驶向阿卡普尔科,返程时则将美洲的白银大量运往马尼拉。根据上述关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描述,以下对当时商品世界性流动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大量商品垄断美洲市场 B.美白银促进亚洲开展工业革命
C.贸易以亚货出和美银入为主 D.商品流动加强世界经济联系
9.“我之所以失去您的欢心,并不是因为什么丑恶的污点,淫邪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宠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唯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材料中人物的言论最能体现以下哪一个思想
A.君权神授 B.理性主义 C.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
10.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若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而总统又没有签署该法案,议案就不能成为法律,即“口袋否决”。1846年,波尔克总统首次将“口袋否决”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使用,在其任期内共使用了8次。之后,“口袋否决”的使用愈发频繁,至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任期内,“口袋否决”次数达到创纪录的372次。这一规定及其实践
A.反映了总统行政权的扩张趋势 B.强化了国会对总统的立法监督
C.凸显了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 D.导致总统与国会矛盾不可调和
11.1794年,英国诺丁汉一则求职广告提及“无论是首都还是诺丁汉的织袜行业的所有绅士们,如果要选择雇用一个管理诺丁汉制造厂的人······将发现M先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这则广告反映了
A.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B.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传统的纺织业技术革新日益停滞
1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角度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事件 时间 相关信息
第一国际成立 1864年 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人物,为其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等重要文件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7年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巴黎公社 1871年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A.第一国际有力促使巴黎公社的成立
B.《资本论》直接指导巴黎公社经济
C.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D.巴黎公社完全依照马克思主义建立政权
13.观察图2,1905年美国某杂志刊载的漫画《别插手》,这主要反映了
A.美国致力于维护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主权
B.欧洲列强已完全退出拉丁美洲的势力范围
C.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D.美国试图将拉丁美洲纳入自身势力范围
14.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性,战后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试图维护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巨大破坏,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并成立联合国以维持国际秩序。”据此,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来长久和平
B.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合作主导世界
C.联合国成立初期有效化解多数地区的冲突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冲击旧的国际秩序
15.1959年,莫斯科芭蕾舞团在美国巡演时,对经典剧目进行了特色化的改编。其中,《天鹅湖》减弱了男主角的个人奋斗表现,而强化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罗密欧与朱丽叶》则通过戏剧芭蕾,展现了主人公对自私冲动的克服及对旧社会束缚的摆脱,寓意着历史的进步。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美苏文化交流融合 B.苏联借艺术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C.美国包容文化入侵 D.芭蕾成为美苏冷战主要对抗形式
16.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对中国多种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也采取了相应反制措施。这一事件引发全球股市震荡,众多跨国企业经营受到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预期增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经济全球化促进中美利益一致 B.中美贸易战推动经济全球化
C.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依存加深 D.贸易保护能让国家占据优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文明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孕育了早期文明,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早期农业以粟作和稻作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农业技术不断进步,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推广。政治上,从部落联盟逐步发展为世袭制王朝,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商朝甲骨文的出现,不仅是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还反映出当时较为成熟的祭祀、占卜等社会文化活动。西周通过分封制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以宗法制维护贵族内部关系,礼乐制度则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鲁惟一、夏含夷《剑桥中国上古史》
材料二:
两河流域文明发端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诸多文明成就。在农业方面,依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丰富的水资源,建立起复杂的灌溉网络,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众多城邦相继兴起,各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农田和村落,形成独特的城邦政治格局,城邦之间时而联盟,时而冲突。宗教在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经济和政治管理的重要场所,祭司阶层拥有崇高地位和巨大权力。楔形文字的发明为记录经济交易、法律法规、文学创作等提供了关键工具,对文明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D.T.Potts《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种文明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种文明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发挥的共同作用?(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如印度,为英国供应大量棉花,也是英国棉布的重要销售市场。在国内,自15世纪末兴起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进入高潮。1760-1801年间,约200万英亩土地被圈占,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以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初人口约1万,到世纪末因吸纳失地农民,人口激增至约8.5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而且,历经数百年发展,英国手工工场在纺织、采矿等行业已相当成熟,像伯明翰的金属加工手工工场,分工精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摘编自[英]M.M.波斯坦、[意]卡洛·M.奇波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了众多重大发明。纺织业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大幅提升纺纱效率;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实现织布环节的机械化。动力方面,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能耗降低约75%,动力输出更稳定强劲,工厂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推动大规模工厂制度形成。在交通运输领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显著提升运输速度与运量,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摘编自奈杰尔·史密斯《工业革命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发明与动力革新的相互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以深刻理论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思想指引,推动俄国、德国、中国等国无产阶级为建立公平正义社会而奋斗。下表是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具体实践。
类别 详情
理论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揭示无产阶级受剥削本质
俄国实践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将政权过渡到无产阶级手中
德国实践 1919年德国共产党成立,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领导人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领导工人阶级为争取权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斗争
中国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展土地革命等实践活动
阅读上述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可谓波折重重。19世纪中叶,法国外交官费迪南·德·雷赛布主导了运河的开凿计划。在开凿过程中,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沙漠地区的高温和缺水问题。埃及投入了大量劳动力,据估算,约有12万埃及劳工参与其中,很多劳工因恶劣的工作条件丧生。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它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大大缩短了欧洲到亚洲的航程。英国看到了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战略价值,1875年,英国趁埃及财政困难,收购了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大量股票,从而逐渐控制了运河的运营。
-摘编自阿诺德·T.威尔逊《苏伊士运河开凿史》
材料二:
1903年,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海-布诺-瓦里亚条约》,获取了巴拿马运河区的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1904年运河动工开凿。巴拿马地峡属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地形复杂,基础设施匮乏。同时,热带疾病肆虐,夺走众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命。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几十万劳工参与工程,其中包括近万名华工。在建设中,美方采取科学管理与防疫措施,历经多年努力,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运河通航后,美国长期把控运河区,将其作为军事战略要地与全球贸易布局的关键棋子。而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区主权,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不屈斗争。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马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驻运河区的美军全部撤出。
-摘编自新华网《背景资料:巴拿马运河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体现的殖民体系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历史趋势。(8分)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二次联考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C A D C B A D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B C D D B C
1、答案:C
解析:大型神庙建筑是文明发展的成果,而非文明诞生的前提条件,所以A错误。楔形文字同样是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果,并非是催生文明产生的因素,故B错误。材料中表明随着农业发展,乌鲁克城逐渐繁荣并出现诸多文明成果。农业发展使得剩余产品稳定产出,人们有了更多资源去发展其他领域,为文明产生构筑了物质根基,所以C正确。城市规划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文明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D错误。
2、答案:A
解析:希腊神话和两河流域神话中造人方式截然不同,体现了两种文明在文化上各具特色,有各自独特的对人类起源的认知,A项正确。“相互独立隔绝”说法过于绝对。仅从造人神话不同不能得出两种文明完全没有交流融合,且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虽然两个神话都涉及神,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全面反映两种文明的特点,材料重点是造人神话的不同,体现文化的独特性,而非强调以神为中心,所以C项不准确。两种神话差异明显,说明它们并非源自同一文化,所以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材料未体现波斯用同化周边经济,A错。发现金币不意味着波斯直接统治,B错。“主导掌控”说法绝对,C错。波斯金币流通体现了经济互动与文化传播,D正确。
4、答案:C
解析:封臣与封君之间存在一定契约关系,发动战争推翻封君统治不符合当时普遍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A选项错误;封臣对封君的忠诚建立在封君履行约定基础上,默默忍受不符合誓词中权利义务对等的内涵,B选项错误;封臣会根据封君违约程度,通过减少军事服役、赋税缴纳等义务,迫使封君履约,这符合封君封臣制双向契约特点,C选项正确;联合其他封臣集体抵制命令不是常规解决途径,容易引发混乱,不符合当时封建秩序的解决方式,D选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12世纪时庄园经济稳固,并非解体状态,且材料未提及人口自由流动,A错误。材料表明城镇有周边一定范围内人口流入,说明城市发展吸引周边人口,区域内人口流动增多,B正确。12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没有瓦解,材料也没有体现城乡差距情况,C错误。材料显示人口流动范围有限,并非因远程贸易繁荣导致的广泛迁移,D错误。
6、答案:A
解析:传统商路受阻是开辟新航路因素,A是原因,正确;15世纪欧洲人口压力并非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因素,当时新航路开辟的核心动机是经济利益,尤其是对东方财富的追求,而非缓解人口压力,B选项不符合史实;航海技术进步是条件,非原因,C不符合题意;发现美洲大陆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之一,不是原因,D排除。
7、答案:D
解析:旧大陆农业种植结构受美洲作物影响,但“完靠”说法太绝对,旧大陆本身有诸多本土作物,A错误。传入美洲的物种,像小麦、水稻等,丰富了食物来源,促进了当地人口增长,说无影响不符合史实,B错误。物种交流带动跨区域贸易,新商业经营方式如股份制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在部分地区兴起,但“同步兴起”表述错误,各地发展有先后差异,C错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播促进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时,外来物种入侵可能破坏当地原有生态平衡,引发生态环境变化,D正确。
8、答案:D
解析:亚洲商品未垄断美洲,也未彻底改变其经济,表述夸张,A错。亚洲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与美白银无直接关联,B错。贸易不平衡,美银流入致亚洲顺差,C错。大帆船贸易体现商品流动使世界经济联系更紧密,D对。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人物强调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依靠献媚求宠,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相契合。A选项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自神,与材料无关;B 选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D选项禁欲主义强调克制欲望,与材料主旨相悖。所以选C。
10、答案:A
解析:从最初“口袋否决”被偶尔使用,到后来使用愈发频繁,这表明总统利用“口袋否决”这一权力对国会立法施加影响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反映出总统行政权呈现扩张趋势。故A选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总统“口袋否决”权使用频率增加,体现的是总统对国会立法的影响,而非国会对总统的立法监督。B选项错误。三权分立体制的设计初衷就是通过权力的制衡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口袋否决”本身是三权分立体制下权力制衡的一种体现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权力的平衡,不能简单地将其频繁使用归结为体制存在弊端,C选项错误。“口袋否决”权虽然会引发两者之间的分歧,但说矛盾不可调和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1794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此时逐渐由手工工场向工厂制转变,并非手工工场规模扩大,A错误。广告中出现“制造厂”,反映工业革命下工厂制逐渐普及,生产组织形式从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B正确。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材料中未体现城市化,C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纺织业技术持续革新,D 错误
12、答案:C
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不是第一国际促使的,说法不严谨,A错误。巴黎公社经济政策并非由《资本论》直接全面指导,B错误。马克思主义促使第一国际成立,让国际工人运动迈向联合斗争新阶段,C正确。“完全依照”说法绝对化,D错误。
13、答案:D
解析:美国此举是出于自身利益,并非为维护拉美国家主权,A错误。1905年欧洲列强并未完全退出拉美,B错误。漫画主要体现的是在拉美地区,并非全球范围,C错误。美国阻止欧洲势力进入拉美,是想将其据为己有,纳入自身势力范围,D正确。
14、答案:D
解析:该体系矛盾重重,未带来长久和平,A错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对峙,非合作主导,B错。联合国成立初期,受大国强权政治影响,机制并不完善。像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操纵联合国,将其作为推行霸权的工具,并非有效化解多数地区冲突,C错误。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冲击旧秩序,D正确。
15、答案:B
解析:材料未突出美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重点是苏联芭蕾舞团改编,A错误。从对剧目改编强化集体及摆脱旧社会束缚寓意进步等,能看出苏联借艺术表演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B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对苏联文化入侵的态度,且冷战背景下美国不会对苏联文化入侵持开放包容态度,C错误。芭蕾舞剧只是美苏在文化领域对抗的一种表现,并非主要对抗形式,冷战主要对抗形式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D错误。
16、答案:C
解析:中美存在贸易战,中美利益有分歧,并非一致,A错误。中美贸易战阻碍全球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因素,并非动力,B错误。中美贸易冲突影响全球股市、跨国企业经营和世界经济增速,体现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依存度加深,C正确。贸易保护违背经济全球化趋势,无法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优势,D 错误。
17、(1)原因:政治上,古中国走向集权,两河流域城邦林立;经济上,古中国依大河农耕为主,两河流域农商业并重;文化上,古中国重伦理道德(儒家思想),两河流域宗教主导;地理上,古中国相对封闭,两河流域开放易融合。(每点2分,共8分。)
【细则补充】注意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地理因素作答。
(2)共同作用:丰富文明的多样性:古中国儒家、诗词等,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史诗等,交流传播时丰富人类文化,增添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如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两河流域文明其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也不断演变和创新。(每点2分,共4分)
【细则补充】
(1)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2)推动科技艺术创新(3)丰富宗教文化
(备注:以上每个角度2分,同一角度不能重复给分,言之有理即可)18、(1)原因:殖民扩张使英国拥有广阔市场与丰富原料产地,如印度提供棉花并消费棉布;圈地运动造就大量自由劳动力,以曼彻斯特人口增长为例;手工工场成熟积累技术知识,像伯明翰金属加工手工工场分工精细。(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材料一从殖民、国内农业变革、手工工场发展等方面阐述。殖民扩张解决市场与原料问题,圈地运动提供人力,手工工场积累技术,这些都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关键因素。
(2)相互关系:纺织业发明如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提升生产效率,对动力需求增大,促使瓦特改良蒸汽机;改良后的蒸汽机为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稳定强劲动力,推动纺织工厂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扩大生产规模。(每点1分,共2分)
【解析】材料二呈现纺织业与动力领域发明顺序。纺织业发展产生动力需求,蒸汽机改良满足需求并反推纺织业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3)影响:①生产力角度: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生产力,工厂制度普及,推动生产方式变革;②世界联系角度:加强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如蒸汽机车和汽船促进运输;③经济格局角度: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导世界贸易,改变全球经济格局;④但也加剧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凭借工业优势领先,东方传统农业文明地区逐渐落后。(任答3点,得6分)
【解析】注意围绕设问中的经济角度,从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经济联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影响。
19、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世界进步与变革。(2分)
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践筑牢根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度剖析,清晰揭示无产阶级受剥削本质,为无产阶级抗争剥削、追求解放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俄国二月革命后,社会局势混沌不明,列宁秉持马克思主义理念,于《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为布尔什维克党后续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锚定方向。德国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共产党成立并积极引领工人阶级为自身权益、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不懈斗争。(4分)
同时,实践也持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在革命征程中,不断将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融合。从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到探索出契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独特革命道路,逐步孕育出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4分)
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实践,又在各国实践中不断升华完善,二者紧密交织,深刻改变世界格局,推动人类社会持续朝着公平、正义方向阔步前行。(2分)
【解析】观点提炼:表格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在俄国、德国、中国的实践活动。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清晰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所以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世界进步与变革”这一观点,能够准确概括材料主旨以及考查方向。
论述部分:理论指导实践:俄国、德国的实践都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局势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方向,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提出《四月提纲》,推动十月革命;德国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成立共产党并开展斗争。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践提供方向和动力,清晰展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是这部分论述的重点。从建党确立目标,到在实践中探索出独特革命道路并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通过中国的案例,能够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
结论升华: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二者紧密互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回扣主题并进一步升华观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归纳总结能力。
20、(1)特征:劳动力被剥削;经济与政治主权受控制;签订不平等条约(地位不平等)(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及埃及劳工数量及悲惨遭遇,反映出殖民地在殖民体系下,劳动力被当作廉价资源肆意压榨,契合殖民体系中经济剥削层面;英国利用经济手段、美国借助不平等条约达成对运河控制,体现殖民体系中强国对殖民地经济资源掌控以及主权侵犯,涉及经济与政治控制;美国与巴拿马签订的《海-布诺-瓦里亚条约》,严重损害巴拿马主权,凸显殖民体系下强国与弱国间不平等的政治关系。
(2)原因:民族意识觉醒;国际格局变化(每点2分,共4分)
【解析】从两国人民对大国控制运河的抵制行为,可看出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抗争,这是殖民体系瓦解内部原因;材料虽未详述国际格局,但结合历史知识,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对殖民体系冲击大,这些因素利于两国摆脱控制。
历史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独立民族意识增强,殖民体系瓦解是必然趋势(每点2分,共4分)
【解析】世界趋势角度:二战后全球化兴起,各国需合作发展。殖民体系阻碍国际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相悖,点明时代发展与殖民体系的矛盾。内部诉求角度:殖民使殖民地思想觉醒,民众渴望独立发展。内部诉求推动抗争,加速殖民体系瓦解,清晰阐述其对殖民体系崩溃的促进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