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朝诗两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17 17: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2019/3/19<19>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诗人简介走近作者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初读课文诗歌主要内容前8句: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中间8句: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后面6句: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诗歌情感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 423 )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420 )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矛盾的情感。
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
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
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再读课文精华鉴赏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 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回读课文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作者简介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谢宣城”
“大小谢”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前两句):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中间6句):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6句):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精华赏析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参考译文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凳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参与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落泪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写作特点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