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31 15: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表1所示可知,古代世界主要文明
表1
古代文明 概况
古代埃及 法老;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数学;莎草纸
古巴比伦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60进位制;洪水与方舟传说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罗摩衍那》;创制1-9数字,发明了“0”
古代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神话、悲剧、喜剧;史学;哲学
A.文明交流频繁且深度融合
B.都曾经建立了统一帝国
C.呈现多元独立发展的特征
D.政治制度均为君主专制
2.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世界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反映出早期佛教
A.倡导平等的社会理念
B.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
C.发挥了社会教化作用
D.促使种姓制度走向了崩溃
3.从公元前4世纪末起,随着中东希腊殖民地的建立,从印度西北部经阿富汗和伊朗,然后通达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部诸港的东西方贸易迅速发展。促成这一现象的是
A.希腊殖民扩张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亚历山大东征
D.波斯帝国的兴起
4.12世纪开始,英国城市有权成立自己的城市法庭,除案件涉及国王的司法权力,以及受国王派出的巡回法庭管辖外,市民一般不受其他法庭管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英国
A.司法体系已趋完善成熟
B.市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
C.国王丧失了司法管辖权
D.城市拥有一定的自治特权
5.比鲁尼(973-1048)在《塞伊达集》中提道:凡世界各地的科学被译成了阿拉伯文,这些科学获得修饰而深入人心,其文字的优美在人们的血管里川流不息。他在此强调
A.阿拉伯垄断了科学解释权
B.阿拉伯人对科学传播的贡献
C.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认同
D.阿拉伯帝国对其他文明的征服
6.14世纪,来自北非的商人从马里往北贩运黄金,每年从埃及、突尼斯南下到达廷巴克图等地的商队骆驼不下1.2万头。行销北非的产品还有稻谷、高粱、蜀黍、皮草和具有热带地区元素图案的马里纺织品。这反映出
A.马里的对外贸易网络较为发达
B.奥斯曼帝国垄断了非洲区域贸易
C.商品贸易促进了马里社会转型
D.阿拉伯帝国放松了对西非的控制
7.在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在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登陆。在后来的三次航行中,哥伦布曾到达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这些地方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由此可见,哥伦布的航海活动
A.推动了西欧对美洲殖民的进程
B.建立了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
C.开辟了欧洲直达亚洲的新航路
D.促进了世界物种的跨洲交流
8.图1所示是建成于1612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该交易所的出现
图1
A.标志着西欧金融市场成熟
B.加速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导致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D.体现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9.1375年前后,有西方艺术家赞叹道:凯旋门、圆柱等建筑物忠实地见证了伟大人物,同样的纪念物却没有因同样的原因在我们自己的时代产生,这无疑是因为缺少行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即便有过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纪念之人。这一论述
A.宣扬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B.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C.借鉴了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
D.打破了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
10.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夫妇加冕时,议会代表先向两位君王献上了王冠,随后又将议会精心准备的一份重要文件《权利宣言》(《权利法案》)呈递了上去,新王夫妇当众宣读了这份《权利宣言》。这表明此时英国
A.封建王权依然神圣不可侵犯
B.议会替代国王掌控了行政权
C.国家权力重心已转移到议会
D.议会与王权实现了完全平等
11.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对外交往政策发生转变,逐渐放弃封建时代的封闭政策,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实现了对外开放。这一转变有助于
A.加强明治政府中央集权
B.推动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C.制定对外贸易垄断措施
D.削弱日本幕府政治地位
12.18-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厂的兴起,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这促使英国
A.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变革
B.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
D.工业技术迅速革新
13.表2所示为1870-1879年、1910-1914年美国、德国、英国的年均钢产量统计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
时间 1870-1879年 1910-1914年
美国 38万吨 2657万吨
德国 31万吨 1479万吨
英国 66万吨 703万吨
世界总量 172万吨 6503万吨
A.各国政府对重工业的垄断
B.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
D.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推动
14.16世纪,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监护制,在这一制度下,监护主以“代管土地”的名义占有原住民耕地,同时监护主需向印第安人提供住所、食物和宗教教育,这使监护主常以“抵偿债务”为由迫使印第安人进入矿山劳作。据此可知,委托监护制
A.推动了西属殖民地工业化
B.体现了殖民掠夺的隐蔽性
C.意在向拉美移植本土制度
D.引发了拉美民族独立浪潮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策划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则妄图在非洲建立从西南非到东非的殖民帝国。各国在海外殖民地疯狂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并且纷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同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角逐。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海外扩张冲突加剧
B.欧洲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识觉醒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美资本输出的活跃,亚非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本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列宁称这些民族运动为“觉醒”。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种“觉醒”的是
A.西属拉美民族独立
B.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C.苏丹的马赫迪起义
D.伊朗的立宪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罗马帝国商业长期繁荣,手工业发达,其中金属冶金业、陶器制造业、纺织业等尤其发达,其商品远销海外。帝国建立初期,为了防止边境蛮族,同时为了更有利于统治,奥古斯都时期在多瑙河、莱茵河等边境地区加强了驻防与保护。这些驻军带动了当地的消费,促进了贸易的流通。帝国的统治者还派专门的军队保护贸易,防止劫掠。帝国法律中有专门的贸易法规,以保护国内外商人的利益。帝国对外贸易主要以出口资源和农产品为主,主要进口丝绸、玻璃器具、珍珠、香料、象牙等贵重物品。其对外贸易以地中海为中心,主要以军事征服为基础,通过扩张版图来获取资源和财富,并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贸易网络。罗马人擅长运用海洋航行技术,特别是在地中海地区,对外贸易以航海为主要运输方式。
-摘编自原玲《早期罗马帝国对外商贸研究》等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掌控着陆上丝绸之路和红海航线等重要贸易通道。商贸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而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则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受宗教因素的影响,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丝绸、瓷器、香料、矿物、宝石等。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人几乎垄断了亚欧香料贸易。帝国贸易路线多样化,包括红海、波斯湾、地中海等多个水域,以及陆上的丝绸之路。其外贸运输方式主要包括陆路运输和海路运输。随着贸易的繁荣,商业和金融活动在阿拉伯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商人和手工业工匠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差异,并分别说明二者差异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分别概述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启蒙运动标志着上升的资本主义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两种思想体系的矛盾斗争。这个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并开始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但是,当资本主义经济谋求进一步发展时,已经没落的封建制度成为巨大障碍。资产阶级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必然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多权利,建立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向广宇《启蒙时期欧洲政治思想转型与中国元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启蒙运动·社会转型”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的趋势。他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虽然他没有对社会结构作更细一些的划分,但是他看到了阶级差别的存在,并认为社会系统要有计划地生产,实行按劳分配,这些都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而提出的解决对策,在当时有着较大的进步意义,这也使得他的理论有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这些真理被马克思、恩格斯证明其正确性并深入挖掘,最终把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
-摘编自刘冰菁《从法权启蒙到经济启蒙:马克思对欧洲启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材料二
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后来又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到1847年为止。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1872年的德文版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圣西门社会学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认识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从表格看,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都有各自独特的政治、文化等成果,呈现出多元独立发展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仅列举了各文明自身的代表性成果,未提及文明之间的交流情况,无法据此得出文明交流频繁且深度融合的结论,故排除A项;古代希腊城邦林立,并未建立统一帝国,故排除B项;古代希腊的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并非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
2.A【解析】早期佛教不承认世界创造之神,将人置于宇宙之上,这种观念冲击了种姓制度所强调的等级差异,为反对种姓制度奠定理论基础,体现了倡导社会平等的理念,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佛教在当时印度宗教中的地位,无法据此得出佛教成为主要宗教的结论,故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佛教在教化社会方面的作用,故排除C项;虽然早期佛教为反对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仅据此不能说明佛教促使种姓制度走向崩溃,故排除D项。
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从印度西北部经阿富汗和伊朗,再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部诸港的贸易发展,故选C项;希腊早期殖民扩张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时间在公元前8-前6世纪,与公元前4世纪末及连通印度的贸易路线无关,故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公元前4世纪,故排除B项;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末已被亚历山大帝国兼并,故排除D项。
4.D【解析】城市有权成立自己的法庭,市民在一定条件下不受其他法庭管辖,这表明城市拥有一定的自治特权,故选D项;仅从城市有权成立自己的法庭以及与国王司法权力的部分划分,不能得出整个英国司法体系已趋完善成熟的结论,故排除A项;仅从城市有自己的法庭,不能得出市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明确提到案件涉及国王司法权力,以及受国王派出的巡回法庭管辖,说明国王没有丧失司法管辖权,故排除C项。
5.B【解析】材料中“世界各地的科学被译成了阿拉伯文”并“获得修饰”,体现了阿拉伯人通过将科学知识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了科学的传播和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垄断或排他性的科学解释权,故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科学传播的贡献,而非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认同,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帝国征服其他文明,故排除D项。
6.A【解析】材料中提到来自北非的商人与马里之间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且贸易商品种类丰富,商队规模较大,这表明马里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商品对外贸易网络较为发达,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奥斯曼帝国,也没有信息表明其垄断了非洲区域贸易,故排除B 项;材料只是描述了马里的贸易情况,没有涉及马里社会转型的内容,故排除C项;14世纪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且材料中没有关于其对西非控制情况的描述,故排除D项。
7.A【解析】哥伦布在多次航行中到达美洲多地,并宣布这些地方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这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西欧国家对美洲殖民的进程,故选A项;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欧洲国家殖民体系,故排除B项;哥伦布开辟的是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而不是直达亚洲的航路,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世界物种的跨洲交流的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
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商业革命表现为商业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等,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是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这体现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故选D项;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出现不能反映整个西欧金融市场成熟,故排除A项;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出现只是商业发展的一个表现,无法“加速”价格革命,故排除B项;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出现是商业革命在金融领域的表现之一,并非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故排除C项。
9.B【解析】据材料“1375年前后”“这无疑是因为缺少行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纪念之人”可知,这位艺术家的观念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故选B项;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自然科学无关,故排除C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破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故排除D项。
10.C【解析】议会向国王献上王冠并呈递《权利法案》,意味着国王权力来源是议会,且要受议会法律限制,表明国家权力重心转移到议会,故选C项;“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封建王权受到制约,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A项;《权利法案》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权力,当时行政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议会未掌控行政权,故排除B项;《权利法案》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并非议会与王权完全平等,故排除D项。
11.B【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这一举措使日本能够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理念以及政治制度等,为日本学习借鉴外部先进经验创造条件,从而推动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向近代化转型,助力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故选B项;对外开放主要影响的是日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合作,与加强明治政府中央集权并无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外开放参与国际事务,重点并非制定对外贸易垄断措施,故排除C项;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经被推翻,故排除D项。
12.C【解析】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使英国社会除了原有的贵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动,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涌入城市,是人口流动的变化,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故排除A项;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会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故排除B项;工业技术革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推动以及资本家追求利润等因素,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
13.D【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积极采用新技术,如发明平炉炼钢法、推广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等,使得钢产量大幅增长,英国虽然也有炼钢技术的发明,但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不如美、德,导致其钢产量被美、德超越,世界钢产量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推动,故选D项;钢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工业化需求,并非政府垄断,故排除A项;国际贸易会促进钢铁的流通和需求,但这不是钢产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仅从钢产量不能完全说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此时英国在其他工业领域仍有一定实力,故排除C项。
14.B【解析】监护主以“代管土地”的名义占有原住民耕地,又以“抵偿债务”为由迫使印第安人进入矿山劳作,表面上是“合理”的,但实际上是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体现了殖民掠夺的隐蔽性,故选B项;委托监护制下,印第安人被迫进入矿山劳作,为西班牙提供贵金属等资源,并没有推动西属殖民地的工业化,故排除A项;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监护制是为了更好地对殖民地进行统治和掠夺,而不是为了将本土制度移植到拉美,且该制度与西班牙本土制度有很大差异,故排除C项;拉美民族独立浪潮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6世纪的委托监护制与拉美民族独立浪潮的引发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
15.A【解析】法国有“二S计划”,德国妄图建立从西南非到东非的殖民帝国,且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激烈角逐,直接体现了列强海外扩张冲突加剧,故选A项;材料虽提及列强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但强调的是列强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商品倾销以及势力范围的争夺,并非单纯的欧洲文化传播,故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列强在殖民地的扩张和争夺,没有直接体现世界市场形成,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识觉醒的内容,故排除D项。
16.D【解析】1905-1911年,伊朗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这体现了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觉醒”,故选D项;西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的反侵略斗争都是封建阶级领导的,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两项。
17.(1)共同因素:政治稳定;交通便利;技术支持;市场需求;幅员辽阔。(7分,答出三点给6分,四点给7分)
(2)差异:
贸易基础不同:罗马帝国以军事征服为基础,通过扩张版图获取资源和财富来发展贸易;阿拉伯帝国以掌控重要贸易通道,凭借中介贸易发展商业贸易。
商品结构不同:罗马帝国主要出口资源和农产品,进口奢侈品;阿拉伯帝国以经营奢侈品和特产的中转贸易为主,垄断亚欧的香料贸易。(4分,答出一方面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历史背景:
罗马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扩张,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控制了广阔的领土和资源。
(3分,言之有理即可)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地理位置优越,宗教文化中带有促使商人活跃于各地的因素。
(3分,言之有理即可)
(3)影响:
罗马帝国:将罗马法律、建筑、语言等文化传播至欧洲、北非、西亚;吸收希腊等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促使帝国境内不同地区文化相互交融。(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阿拉伯帝国:凭借掌控丝绸之路和红海航线等要道,成为东西方文化桥梁,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将中国四大发明等传入欧洲,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多元贸易路线和众多商埠,使不同民族文化在商业活动中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阿拉伯文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
论题: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转型。(2分)
阐述:启蒙运动兴起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封建制度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它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对封建的宗教神学、专制统治、贵族等级秩序、风俗习惯等展开猛烈批判。
在思想层面,启蒙思想家们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如伏尔泰对封建教会和贵族特权的抨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开始质疑封建传统秩序,为欧洲社会的思想变革奠定基础。
政治上,启蒙思想为欧洲国家政体变革提供理论蓝图。在法国大革命中,民众深受启蒙思想鼓舞,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追求人民当家作主,法国历经多次政体演变后逐步走向共和。
经济方面,启蒙运动倡导的自由竞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理念,契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美地区的兴起与扩展,使欧洲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8分)
总之,启蒙运动从思想、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推动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示例二
论题:启蒙运动为欧美国家政体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并提供实践推力。(2分)
阐述: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与宗教神学。如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这一思想为美国政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美国独立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有效防止了权力的过度集中与滥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影响深远。在法国大革命中,民众深受其思想鼓舞,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追求人民当家作主。尽管法国政体在之后经历了多次反复与动荡,但启蒙思想始终是其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此外,在英国,启蒙思想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限制了王权,使得君主立宪制得到发展完善。(8分)
总之,启蒙运动传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观念,为欧美国家摆脱封建束缚,构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体发挥了极为关键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深刻改变了欧美国家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进程。(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19.(1)贡献: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指出其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的趋势,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出社会系统要有计划地生产,实行按劳分配,对科学社会主义构建未来社会蓝图具有启示作用;学说中具有的唯物主义因素,为马克思、恩格斯将历史唯物主义推向成熟提供了思想来源。(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优秀品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分)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暴露;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觉悟进一步提高,阶级斗争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的实践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