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三中2025届毕业班五月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人员在河北的筛子绫罗遗址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房址7座,其中标号F103的房屋西北角的小龛深约40厘米,出土了一些炊煮器残片,龛顶和陶器上有烟炱痕,且距离烧土面较近,研究推测该龛既有储物功能,又可以从底部烧火加热。据此可知,该遗址当时
A.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B.广泛采用人工取火
C.家庭物资出现结余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春秋初期,苍葛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与前者相比,孔子的民族观具有
A.连续性 B.包容性 C.创新性 D.统一性
3.《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制度,将直接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父权、夫权、家庭伦常关系及社会等级秩序等方面的罪名集中在一起,作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规定了最严厉的制裁内容。该制度的创设表明
A.儒学深入社会基层 B.重刑轻罪成为立法原则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外儒内法成为治国理念
4.宋代,政府放宽了对婚姻中有关门第差异、妇女改嫁等的限制,但规定地方官员任期内在其辖区“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官员、将士之间“不得其为婚姻”。对以上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愈发强化 B.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已出现 D.政府旨在维护中央集权
5.明代中后期,源自晋地和蜀地的民间蚕神信仰盛传于江南,湖州一带多有祭祀蚕室地神的习俗,杭州地区乡民多在正月前往天龙寺炷香祈蚕。江南地区蚕神信仰盛行源于
A.蚕业成为主导产业 B.晋蜀文化的传播
C.南北文化交流增强 D.区域丝织业发展
6.下图是刊登在1908年《神州日报》上的漫画。漫画左边屋顶上的字依次为“出版者之宅”“集会者之宅”“言论者之宅”,门头上写有“自由社”。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晚清政府钳制民间舆论
B.基层组织维护社会治安
C.禁绝封控缓解社会矛盾
D.各方协作改善国家治理
7.1918年话剧《玩偶之家》上演,剧中女主角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离家出走,被认为是“女性的觉醒”,并受到社会称赞。鲁迅却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鲁迅的观点
A.强调社会改造的重要性 B.揭示话剧思想启蒙的局限
C.肯定文学革命的深刻性 D.阐明女性独立意识的价值
8.下表是毛泽东在某一年内部分书信的内容摘编。据此推断,此时毛泽东意在
致信对象 内容摘编
阎锡山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敝军西渡,表示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
宋子文 (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主席) 深望竿头更进,起为首倡,排斥卖国贼汉奸,恢复贵党一九二七年以前孙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
蔡廷锴 (十九路军将领) 特向先生及十九路军全体同志提议,订立根据于新的纲领之抗日救国协定
A.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缓解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压力
C.调整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D.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9.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10.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杭州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世界经济咨询讨论会,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多数是企业家、银行家和商界代表,中国著名学者和重要官员到会解释中国的政策,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出面会见各国银行家、企业家。这反映了中国
A.开启经济全球化进程 B.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C.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 D.坚定对外开放的姿态
11.1624-1633年日本出版物的种类开始增多,价格趋向低廉,销售对象不仅包含公卿、武士、学者,还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富裕农民。到17世纪末,日本已经形成了以京阪地区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出版物生产、流通和消费网络。这体现日本
A.政治改革的开展B.义务教育的推广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族意识的提升
12.荷兰人德波是启蒙运动时期公认的美洲问题研究专家。1768年他在柏林出版《关于美洲人的哲学研究》,以对美洲自然环境恶劣以及动植物退化描述为背景,进而论证“退化”对象不仅是印第安人,而且还包括欧洲白人移民的后裔。该观点
A.旨在阻止欧洲人移民美洲 B.否定新航路的历史意义
C.推动欧洲人对美洲的开发 D.充斥着“欧洲中心主义”
13.巴黎公社通过法令规定,“要把大工业以至工场手工业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工作不但应该以每一工厂内工人的联合为基础,而且应该把所有这些合作社组成一个大的联社”。这些举措旨在
A.获得工农广泛支持 B.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弊端
C.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D.倡导无产阶级国际联合
14.下表1914-1918年英国部分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表(单位:百万英镑)。据表可推断,英国
项目 发行 偿还
战争公债 3385 1240
国民军事债券 1710 74
战时储蓄证券 227 0
A.失去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B.未能准确预判战争的形势
C.调控经济运行的措施失灵 D.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
15.下图是英国漫画家在1945年6月创作的时政漫画。图中人物从左向右依次为:斯大林、丘吉尔、杜鲁门、戴高乐、宋子文;漫画中英文译为“联合国俱乐部规则:所有球员一起玩的目的不是去束缚别的球员的风格(这样做是不切实际的)”。该漫画意在表达
A.联合国协调各国利益的困难
B.冷战时期大国间的对抗争夺
C.大国一致原则的成效
D.同盟关系的延续巩固
16.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既接受苏联贷款和技术援助,又允许私营企业与西方资本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同时推行土地改革限制大地主,但保留农村传统合作社。这反映埃及
A.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 B.均衡外交与经贸的关系
C.探索发展道路的复杂性 D.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体时这样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
-译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完善。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实践相对有限,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1955年后,一些原来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材料二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强调“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中国“不仅要发挥亚太地区重要大国的积极作用,更要争取成为国际社会“指导委员会'(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机制的关键成员,在“有理有利有节”和斗而不破的策略指导下,渐进地和有效地推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之更加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方向”。
-摘编自张涛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选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开展多边外交实践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成就。(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技术普及后社会通过政策调整(如福利制度、教育)缓解矛盾,工人的收入稳步增长,技术本身让人受益,几乎看不见反抗机器的“卢德份子”,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大规模生产与消费社会形成,制造业自动化促进社会广泛繁荣,经济学家将1900-1970年这一时期称为“历史上最大的调平(The Great Levelling)”。
-整理自【瑞典】卡尔·本尼迪克特·弗雷《技术陷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对“历史上最大的调平”进行整体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有方士韩客侯生、齐客卢生相与谋曰: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吾党久居,且为所害。乃相与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吾异日厚卢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诽谤我!吾闻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摘编自【西汉】刘向《说苑·反质》
材料三
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也。
-节选自【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
材料四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节选自【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历史叙述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坑儒”说形成的原因。(6分)
南宁三中2025届毕业班五月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B C D D A A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C D B B A C
二、非选择题
17.(1)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能。(6分)
(2)权力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民主代议制机构众议院权力受到制约(三权分立不完善,不能实现相互制衡);司法系统脱离民意制约;妇女、印第安人完全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违背了民主政治的平等原则;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暴露出早期美国民主的虚伪性和局限性。(8分)
18.(1)展现了新中国维护和平的大国担当,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拓展了外交空间,与更多国家建交,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为新中国积累了政治信任,为最终重返联合国提供了关键助力。(6分)
(2)1979年中美建交和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体现中国坚持“真正的不结盟”原则,避免卷入大国争霸,提升了外交自主性。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持续发展,巩固与发展了周边国家关系。新世纪以来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展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参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维和行动,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8分)
19.【评分标准】
结构 分值 评判要求
观点 2分 观点应表明态度;观点能体现唯物史观的指导,辩证分析;应从整体进行评析,不能只聚焦于某一史事。
论证 9分 论证环节中不少于三组史论;史实应选择世界现代史内容;史实及相关议论能用于解释所述观点,具有整体性和辩证性;以一组史论为例,史实2分,议论1分。
结论 1分 不能照抄观点表述,应有总结提升。
20.(1)同:两则材料都叙述了秦始皇因方术士诽谤、妖言惑众而将其坑埋之事;(2分)异:材料一叙述了方术士逃跑原因是未给秦始皇求取仙药;材料二叙述了方术士逃跑原因是政治形势所迫担心被杀害。(4分)
(2)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并成为封建主流意识形态,这影响了史书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叙述;两汉时期为论证秦亡和王朝更迭提供支撑,借助“坑儒”塑造秦朝暴政形象,使史学家的记叙带有政治色彩;历史著作具有层累叙事的特点,历史事件在叙述过程中被添加细节导致失真;史学家个人经历等个体因素使历史记述存在主观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