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时教学 习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时教学 习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30 15:18:19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色如( )( ) 悬( )结( )
万( )更( ) ( )然( ) 同
热气( )( ) 千里( )( )
含情( )( ) 两( )三( )

















我会填。
1. 《北京的春节》一课重点写了________、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简略描述或一笔带过。
2. 《腊八粥》一课主要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作者把________写得非常详细,________写得很简略。
3.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它们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内容则_________________。详略安排得当,_________________,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
具体详细一点儿
写得简略一点儿
中心突出

在横线处写出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节假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_____________,八达岭长城_____________,南锣鼓巷_________________,什刹海______________。
人头攒动
人山人海
人流如潮
熙熙攘攘
班级召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班会,主持人临时请你谈一谈春节期间的食物浪费问题。简单写一写你发言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
示例:春节外出用餐时,我们常常会点一大桌菜,但很多时候都吃不完。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我们应该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在点餐时按照用餐人数点单,争当“光盘族”;实在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带走,做到“吃不了兜着走”。
能力提升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1. 诗中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再写一句你积累的珍惜时间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示例)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 ______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 )
2. 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 )
4. 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

补充下列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并填写诗句描写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
春节
家家乞巧望秋月
七夕节(共13张PPT)
1 北京的春节
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

读拼音,写词语。
节的庙会上, 售卖的 一
就被抢购一空,还有许多准备 烟花的游客不断赶来。
元宵
摊贩
风筝
眨眼
燃放
yuán xiāo
tān fàn
fēnɡ zhēnɡ
zhǎ yǎn
rán fànɡ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更新 万不( )( )
( )( )不同 ( )灯( )彩
独出( )( ) 各( )各( )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摊:①摆开,铺平;②设在路旁、广场上的售货处;③量词,用于摊开的糊状物;④分担;⑤碰到,落到。
1. 募捐禁止摊派,不得以慈善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
2.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 )
3. 谁摊上这种事,都只能自认倒霉。( )



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粥的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________和________。
2.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句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老舍先生“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文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赏析。
比喻
材料丰富
自豪
期盼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
—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详写
腊月二十三
正月初一
元宵节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
正月初六
能力提升
大地春盘(节选)
刘学刚
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日,阳气初生,春江水暖,百草回芽,万物生发,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譬如( ),句芒①为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要从山上接回来,一路吹吹打打,沿途乡民争掷五谷,好不热闹。再如( ),折一根细细的柳条,轻轻地打春牛三下,人们也领受了这鞭策,春耕春播春种,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C
A
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神。人与植物的生命节奏似有冬日的缓慢,闹一闹,喊一喊,东风回暖,冰面解冻,蛰虫始振,百草回芽,人们就“春天”了,凡俗的生活开始得以升华。又如 ( ),萝卜味辛性凉,生吃甜脆如梨,嘎嘣咬一口,薄的皮微辣,嫩的肉汁多,甚有口感,食之可提神解困,常说“嚼得草根,百事可为”,春天的鲜脆清爽和做人的精神气韵都在这一咬一嚼之中了。
B
古代诗人在咏叹立春赞美春色的时候,出镜率最高的恰恰是春盘,春生以盘装之,谓之春盘,唐朝尤为盛行。杜甫是一个忠实于节气习俗的信徒,他漂泊异乡之时,犹不忘在立春日以生菜的鲜嫩唤醒自己的味觉和知觉,“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盛满细嫩生菜的白玉盘,犹如探出皇宫大殿的一枝梨花,在民间的大街上次第开放。如果把这些活色生香的诗加以整理,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
小时候,家中菜蔬无多,母亲就备好甜面酱、羊角葱,让我们卷饼吃。吃法很简单,用白嫩嫩的葱蘸了香喷喷的酱,在春饼上涂抹一条红色的竖线,再把小葱卷了,春饼超薄,但是滋味醇厚,甜中带咸,香辣清鲜,极为爽口。女儿长大以后,我变着花样给她炸春卷吃,荠菜春卷,韭菜春卷,豆腐春卷,以此幸福她的味蕾,让她感知新春的清香爽鲜。吃春饼,就是吃春天,吃出满嘴的香鲜,吃出满眼的新绿。食春饼迎春,亦有祈盼丰收之意。捡取三春美景四时菜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注释】①句(gōu)芒: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春神。
放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1. 将下列立春习俗填写在第2自然段的括号里。
A. 打春 B. 咬春 C. 迎春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第2自然段中的“人们就‘春天’了”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将第5自然段中的对联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4.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饼中包卷着春日食材的香鲜;食春饼迎春,有祈盼丰收之意。
春天来了,气温更暖和了,阳光更充足了,人们精神都抖擞了,内心升起了更多的向往和期待。
快乐读书吧

了解除夕习俗,回答问题。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不仅有对逝去岁月的留恋,还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予的美好希望。苏轼曾写《守岁》,其中几句是:“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1. “除夕守岁”蕴含的寓意是什么?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 苏轼《守岁》中的诗句表达的主题是( )
A. 悔恨浪费了许多好时光。
B. 担心自己明年又将一事无成。
C.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共14张PPT)
3 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

读拼音,写词语。
1. 的月光映照着 在树上的 。
2. 这篇 写的是某位 得到一件前朝
物品的经过,很有历史意义。
皎洁
栖息
乌鸦
文章
诸侯
御用
jiǎo jié
qī xī
wū yā
wén zhānɡ
zhū hóu
yù yònɡ

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皎皎(jiāo jiǎo) 机杼(yù zhù) 札札(zá zhá)
擢素手(zhuó zhái) 山脉(mò mài) 纤尘(xiān qiàn)
纤夫(xiān qiàn) 含情脉脉(mò mài)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暮汉宫传蜡烛(汉宫:指汉代皇宫)
B. 纤纤擢素手(素:素雅)
C. 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五家权贵豪门)
D. 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D
2.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纤纤擢素手/银装素裹
B. 终日不成章/约法三章
C. 泣涕零如雨/初闻涕泪满衣裳
D. 寒食东风御柳斜/御花园
B
1. 《寒食》是唐代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七绝。
2.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
3. 《十五夜望月》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________为内容的七绝。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韩翃
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王建
中秋节
1. 《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写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能力提升
(一)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①,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③苦,鸿雁那④从北地来。
【注释】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被称为望乡台。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③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④那:为何。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1. 诗中所写的九月九日是________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的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蜀中九日》一诗中,对仗工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阳
登高、赏菊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诗人将鸿雁从北方飞来与自己北归不得做强烈对比,把内心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4. 你还知道其他同样是写九月九日的诗歌吗?把它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 这首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
A. 除夕夜 B. 中秋节
C. 元宵节 D. 端午节
C
2. 体会诗歌情感,可以从抓关键词入手。如诗中“____________”一词,就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
3. 这首诗后两句接连反问,分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莫催
诗人连用两个反问句,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光闪烁,繁华的京城一语道尽。这两句诗不仅将盛京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生动传神,而且让人无限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快乐读书吧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寒食
[宋]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共14张PPT)
2 腊八粥
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

读拼音,写词语。
记忆中的 是 又 的,每回想起妈妈拿 在锅里 的情景,我 的唾沫就停不下来。
腊八粥
甜腻
浓稠
筷子
搅拌
吞咽
là bā zhōu
tián nì
nónɡ chóu
kuài zǐ
jiǎo bàn
tūn yàn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钥匙( )
汤匙( )
shi
咽下( )
咽喉( )
哽咽( )
shi chí
yè yān yàn
chí
yàn
yān


下列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看着不远处的终点,他________努力往前跑。
2. 腊八粥太好吃了,爸爸________吃了三碗。
3. 除夕晚上,大家完成工作后________往家赶。
A. 陆续连续继续B. 连续继续陆续
C. 继续连续陆续D. 陆续继续连续
C
1.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八儿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能用相同的方法写一写夜晚的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夸张
对腊八粥的喜爱
夜晚真静啊,静得连小动物的呼吸声都听得见。
虽然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是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作者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富有情趣,突出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
熬煮腊八粥的过程中,花生仁和锅巴
腊八粥的美味和诱人
A.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喝粥”写得比较详细,“等粥”写得比较简略。
B. 文章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体现了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其心理活动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C.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八儿盼望吃粥的整个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想,另一条线索是腊八粥的熬制过程。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能力提升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 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介绍腊八粥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B. 介绍腊八粥风俗的由来。
C. 写母亲每年给“我们”煮腊八粥。
2. 从文体上看,沈从文的《腊八粥》刻画了“八儿”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篇________(散文/小说);冰心的《腊八粥》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________(散文/诗歌)。
C
小说
散文
3. 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 写到了哪些煮腊八粥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代人。“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孩子。
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快乐读书吧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赵万年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共8张PPT)
单元知识盘点一
第一单元
我会读
一、易读错的字。
榛子(zhēn) 蜜饯(jiàn) 掺和(chān) 娴熟(xián)
火炽(chì) 唾沫(tuò) 黄焖鸡(mèn) 机杼(zhù)
脉脉(mò) 僧人(sēnɡ)
二. 多音字
hēng(正月)
zhèng(正确)


pù(铺子)
pū(铺开)

mài(脉搏)
mò(脉脉)

cáng(贮藏)
zàng(西藏)
热情 风筝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截然 燃放 亲戚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猜想 肿胀 惊异 总之 染缸 解释 筷子 浪漫 奈何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我会写
背 诵
1. 《古诗三首》。
2. 日积月累。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课文重点知识
一、北京的春节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腊八粥
作者通过八儿的视角,写他等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在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
三、古诗三首
1. 《寒食》描写了长安柳絮飞舞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描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委婉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
2. 《迢迢牵牛星》的写作特色:(1)大量使用叠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2)通篇采用比兴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乡的诗歌。
四、藏戏
(1)写作顺序: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2)结构:总—分—总。(3)文章体裁:民俗散文。(共8张PPT)
4* 藏戏
第一单元
基础巩固

读拼音,写同音字。
( )绳
边( )
( )硬
( )糖




( )图
擦( )
( )力
( )区




( )俏
严( )
( )工
( )马





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
1. 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2. 他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只好一路乞讨着回家。( )
3. 小红性格活泼可爱,特别擅长唱歌和跳舞。( )
4. 叔叔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常常引得全屋子的人哈哈大笑。( )
随心所欲
身无分文
能歌善舞
哄堂大笑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藏戏中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面具的形状和颜色都不相同。( )
2. 村民的面具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
3. 藏戏演出,时间不定,随心所欲。( )
×


1.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给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布达拉宫、长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写句子。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布达拉宫、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
能力提升
1. 课文开头第1~3自然段,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概括出藏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特点。
2.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______________基本相同。国王的面具是________的,代表________;王妃的面具是________的,代表________;巫女的面具____________,代表其_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排比
反问
戴着面具演出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颜色和形状
演出时没有舞台
红色
威严
绿色
柔顺
半黑半白
两面三刀
快乐读书吧

连一连。
浙江 四川 广东 江苏 河南 安徽 黑龙江
越剧 黄梅戏 粤剧 二人转 川剧 昆曲 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