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13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第五单元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我国基建工程创造的一个奇迹。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奇迹中蕴藏的“科技密码”吧。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
②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满足30万吨级巨轮的通行,大桥就得建高;满足附近机场航班起降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最后,大桥的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将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连接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建造时,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插入海底在海床固定,再在中间填土。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和篮球场差不多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空中客车A380飞机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中对接安放,需要精准地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科研人员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有删改)
1. 第④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A. 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B.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C. 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D. 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2. 第④段和第⑤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不能。因为第③段和④、⑤段是总分关系,第③段先提到外海人工建岛,再说到海底沉管隧道;且先写外部,再写内部,符合逻辑。(共5张PPT)
11 匡衡勤学
第五单元
我们阅读古代历史故事,常常读到里面的人物智力超群、能言善辩以及刻苦努力。选文中勤学苦读的匡衡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逮:及,到达。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与:帮助。
⑤偿:指佣金。⑥大学:大学者,很有学问的人。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位大户叫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工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匡衡能学有所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勤学 B.穿壁引光映书读之
C.家富多书 D.主人资给以书
2. 出自《匡衡勤学》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
C
凿壁偷光
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
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居的烛光读书
勤学苦读(共12张PPT)
12 莱特兄弟的思维突破
第五单元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莱特兄弟这对身份既不出众也不比其他探索者更努力的人最先发明了飞机呢?
若说这世界上有什么创业故事听起来最为神乎其神,也许非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莫属。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试飞成功。从这一天起,人类正式进入了航空时代,而莱特兄弟也随着这次成功永载史册。
说这个故事神奇,是因为莱特兄弟的身份与他们达成的目标之间差距实在太大。两个人并非那个时代最为顶尖的科技工作者,事实上,他们都只上到高中毕业就回家创业,靠修自行车谋生。虽然那个年代教育尚未像今日般普及,高中文凭也很难得,而修自行车在当时也算“高新技术”,但这俩人的身份毕竟还是跟开飞机上天差得太远了。
很多励志书籍在谈到莱特兄弟时,总喜欢大谈他们怎样从小立志发明飞机,后来又如何潜心研究,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终于修成正果。然而,如果细读史料,你会发现,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探索者,莱特兄弟并不十分“努力”。恰恰相反,他们其实是很“偷懒”的一对探索者:从1899年正式着手第一架模型机的制造,到1903年一飞冲天,仅仅花了不到五年时间,进行了几百次试飞就成功了。
这个速度实在令他们的竞争者汗颜。要知道,在整个19世纪的后半叶,发明比空气重且自带动力的飞行器可是个热门,多少人花费毕生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却都未成功。比如德国航天先驱奥托·李林塔尔,一生中搞了三千多次飞行实验,还在最后一次飞行实验中因坠落而摔断脊柱,为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连这样拼命的人都搞不出飞机来,很多科学家都对这事基本死心了。就在莱特兄弟成功试飞前一个半月,当时的科学泰斗西蒙·纽科姆直接发文断言:任何重于空气的机械都不可能飞起来,即便起飞能够成功,也无法解决着陆问题。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莱特兄弟,这对身份既不出众也不比其他探索者更努力的人最先发明了飞机呢?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突破。
事实上,在莱特兄弟以前,发明家这个行当与科学的结合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紧密。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中的大多数发明其实都是靠频繁实验、“草垛寻针”的方式获得的。这种思路在发明飞机的事业上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航天先驱李林塔尔,直到人生的最后十年才开始系统研究空气动力学,并对自己的飞机做相应改进,而更多的探索者压根儿不懂什么动力学知识,只是凭经验和想象搞出一台飞行器就想上天,很多人第一次试飞时就摔死了。
与这些蛮干的同行相比,莱特兄弟在着手设计飞机前,先是认真研读了19世纪初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爵士的理论,在彻底弄懂之后,再基于该理论着手设计飞机。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同时代所有设计中最不像鸟的。正是这种基于客观理论而非主观臆想的设计思路,让他们在起点上就超越了绝大多数同行。
更了不起的是,即便有了这样靠谱的设计,莱特兄弟依然没有草率地决定试飞,他们十分超前地想到了先打造一个风洞,并在其中进行了上千次的风洞实验,在风洞实验成熟后,再拿到自然环境下去试飞。这个思路又为他们节省了无法计算的时间和风险成本。
莱特兄弟的成功是很多“心灵鸡汤”喜欢引用的热门故事,人们喜欢强调他们的勤奋、勇敢、拼搏,但事实上,这些品格是同时代所有航天先驱的共性,但具有这些品格的大多数人都失败了。莱特兄弟成功的关键,其实是那些常为人忽视的“小品格”:勤奋之前的理性、勇敢之前的谨慎、拼搏之中的勤于思考。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 简述莱特兄弟的思维有哪些新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真研究理论知识,不凭经验和想象(不蛮干);②基于客观理论着手设计;③实验成熟后再试飞。
2. 莱特兄弟的思维方式让飞机“一飞冲天”,你赞赏这样的思维方式吗 说说你的看法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赞赏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跳出了传统的频繁实验的思维,基于客观理论着手设计,再进行基础的实验,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风险,因此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