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30 15:1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巩固练习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 )
A.台湾 B.蒙古 C.西藏 D.新疆
2.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在( )
A.1662年 B.1683年 C.1684年 D.1885年
3.为巩固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 )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府 C.台湾省 D.北庭都元帅府
4.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西藏地区设置的管理部门是( )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北庭都护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5.乾隆五十八年,达赖喇嘛等告称“谨遵善后各条,事事实力奉行,一切事务悉由驻藏大臣指示办理,藏地大有裨益。”这主要源于清朝( )
A.由宣政院统辖西藏 B.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
6.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历史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雅克萨反击战》连环画 土尔扈特部东归纪念
A.清朝的边疆治理 B.清朝的科技发展
C.清朝的文化繁荣 D.清朝的经济恢复
7.清朝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有利于( )
A.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春正月辛巳……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 )
A.促进了对外交流繁荣 B.加强了民族之间交融
C.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D.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9.他正告殖民者“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他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渥巴锡 D.郑成功
10.“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证实民族英雄郑成功事迹的是( )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D.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
11.下表是中国古代设置的边疆治理机构。这些机构设置的共同目的是( )
设置时间 机构名称 管辖区域
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府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640年 安西都护府 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1762年 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A.巩固“大一统”政权 B.实行民族自治
C.削弱地方权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2.康熙三十年,边境将领奏请拨款加固长城,康熙帝回复:“守国之道不在长城而在修得民心”,认为“民心悦服”则“边境自固”。秉持这一理念,康熙帝( )
A.平定准噶尔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设立宣政院 D.册封班禅
13.在某教师的教学课件上出示了以下的内容,这些内容旨在说明( )
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宣政院、金瓶掣签制度
A.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B.加强与西藏的交往
C.促进东北地区的发展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4.明朝末年,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的殖民者是( )
A.日本 B.英国 C.荷兰 D.美国
15.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某一历史事件,其中①应该填(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确定金瓶掣签制度
16.1751年,清王朝废除郡王掌政制度,设立由四位噶伦组成的噶厦地方政府。1793年,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达赖喇嘛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批准。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B.推动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C.巩固了清政府对西北边疆统治 D.制约了驻藏大臣边疆治理权力
17.某同学在复习明清王朝巩固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清代管理机构是( )
A.宣政院 B.驻藏大臣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18.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其目的在于( )
A.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 B.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C.强调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塑造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期,匈奴经常南下抢劫骚扰,西汉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并奉送大量财物以求和平。但匈奴的入侵并未停止。匈奴成为威胁汉朝疆域的一大隐患。
材料二:公元494年,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他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元朝时,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四: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
(1)汉武帝是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隐患派哪两位大将出击匈奴?成为对抗匈奴的高潮的战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语言上的汉化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他的改革有何影响?(写出一点)
(3)材料谁三中的“新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内容概括,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方式?(写出两点)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2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 元大都平面图
材料三
清朝疆域示意图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清朝疆域图(1820年)》绘制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B B A B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D D C C A D A
1.D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D项正确;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排除A项;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制度,排除B项;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D项正确;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A项;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排除B项;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1684年设立台湾府,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 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B项正确;澎湖巡检司设立于元朝,排除A项;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排除C项;北庭都元帅府设立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题干“西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B项正确;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排除A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排除C项;元代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乾隆五十八年,达赖喇嘛等告称‘谨遵善后各条,事事实力奉行,一切事务悉由驻藏大臣指示办理,藏地大有裨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体现了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统辖西藏,排除A项;康熙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稳定西藏局势,排除C项;顺治皇帝时期,1653年正式赐予西藏民族首领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因此可知主题为清朝的边疆治理,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的边疆治理,非清朝的科技发展,排除B项;《红楼梦》、京剧代表了清朝的文化繁荣,排除C项;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宜”和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当的行政管理,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传统。这一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统治者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突出朝廷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没体现是否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干“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春正月辛巳……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可知是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后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C项正确;促进了对外交流繁荣与题干所述雅克萨之战不符,排除A项;加强了民族之间交融与题干所述雅克萨之战不符,排除B项;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与题干所述雅克萨之战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排除A项;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排除B项;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 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中,“荷夷” 指荷兰殖民者,诗句意思是披荆斩棘去开辟荒芜了的宝岛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经过多年战斗才收复祖先的基业,说的正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B项正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体现的是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海防,消除倭患的志向,与郑成功的事迹无关,排除A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出自杜甫的《无家别》,描绘的是安史之乱后农村破败荒芜的景象,反映的是唐朝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郑成功无关,排除C项;“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 说的是郑和作为使者奉皇帝命令前往外国,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外交活动,与郑成功的事迹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西汉、唐朝、清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有利于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大一统”政权,A项正确;实行民族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属于中共的民族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对西域地区的治理,与削弱地方权力无关,排除C项;增加财政收入主要与政府的赋税制度相关,与题干中“中国古代设置的边疆治理机构”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守国之道不在长城而在修得民心”可知,材料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必刻意修缮长城,要以包容的心态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与民族关系。册封达赖班禅有利于处理西藏的民族和宗教事务,能够体现康熙的理念,D项正确;清代平定准噶尔采用的是战争的方式,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A项;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也是战争方式,排除B项;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事物以及全国佛教事务,不属于清代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材料中的“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涉及历史上中国在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机构,而“宣政院、金瓶掣签制度”则与对西藏的管理相关,这些内容共同指向的是中国历史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D项正确;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法片面,材料还有对西藏的管理,西藏在我国西南地区,排除A项;加强与西藏的交往说法片面,材料还有对新疆的管理,排除B项;促进东北地区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材料不涉及东北,只涉及西南和西北,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C项正确;日本在甲午战争后侵占台湾,排除A项;英国主要侵占香港,排除B项;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侵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据题干“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和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C项正确;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巩固西北边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确定金瓶掣签制度是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据题干“清王朝废除郡王掌政制度,设立由四位噶伦组成的噶厦地方政府”“达赖喇嘛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批准”和所学知识可知,1751年废除郡王掌政制度,设立噶厦地方政府,由中央控制噶伦的任命等,加强对西藏地方行政的管理;1793年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达赖喇嘛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批准,这从宗教和政治层面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所以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A项正确;西藏在元朝时就已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B项;题干措施主要针对的是西藏地区,并非针对西北边疆,排除C项;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包括驻藏大臣的权力,而不是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明清王朝”“在西北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D项正确;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排除A项;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晷度”通过精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体现了对疆域全面、统一的认识,符合清代构建疆域大一统观念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提及“晷度”与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疆域书写方式,与君权神授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晷度”虽然是清代发明,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其与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9.(1)大将:卫青、霍去病;战役:漠北战役 。
(2)皇帝: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民族:回族。
(4)方式:军事平叛、政府册封、设置机构。
(5)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互相依存、兼收并蓄、团结统一等。
【详解】(1)大将: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解决匈奴的隐患派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出击匈奴;战役:成为对抗匈奴高潮的战役是 漠北战役 ,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由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歼灭匈奴主力,彻底扭转汉匈战争局势。
(2)皇帝:根据材料二“公元494年,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迁往洛阳”可知“他”是孝文帝。措施:根据所学可知他在语言上汉化措施为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根据材料二“他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材料三“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结合所学可知,“新的民族”是回族。
(4)根据材料四“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可知,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方式为军事平叛、政府册封、设置机构等。
(5)理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元朝出现新的民族,清朝的民族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所学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互相依存、兼收并蓄、团结统一等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20.(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作用: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3)过程: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车同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车轨;根据材料“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文字。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根据材料“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可得出,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说明:根据材料“元大都平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3)过程:根据材料“清朝疆域示意图”“达赖金印、班禅金印”“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结合所学知识,从东南、东北、西北等巩固边疆的史实简述清朝疆域的形成过程。如: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