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31 06: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唐代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下列图片中反映盛唐气象的是( )
A.《清明上河图》 B.《货郎图》 C.《雨中耕作图》 D.《前门街市图》
3.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帝王与其功绩相符的是( )

①隋文帝 ②唐太宗 ③宋太祖 ④忽必烈
A.隋文帝:多次巡游运河 B.唐太宗:创立殿试制度
C.宋太祖:实现全国统一 D.忽必烈:行汉法行仁政
4.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5.辽宋议和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宋辽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6.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7.某同学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之后,绘制如下四幅政权并立示意图。你认为正确 的 是 ( )
A. B. C. D.
8.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风吹草低,金戈铁马,还有震动欧亚的血与火交织的武功,组成了元朝历史的“风景线”。下列与元朝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宋灭亡 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 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10.宋朝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你生活在北宋,你有可能做到的是(  )
①去瓦子看节目表演
②携带交子去买大宗商品
③贩卖丝绸到海外
④和回族人做买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2.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13.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14.古代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15.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①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②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④商品经济的繁荣
⑤科学家的努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6.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 )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②土地兼并严重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李自成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7.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①辽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下表为1661—1766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初( )
时间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A.版图幅员辽阔 B.商品经济繁荣
C.推行垦荒政策 D.引进外来作物
19.清朝建立后,制定并执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民族方针。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这一方针的是( )
A.设西域都护府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金瓶掣签 D.设置中书省
20.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21.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 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2.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
A.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D.清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3.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玄奘西行
③郑和下西洋
④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4.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6.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7.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
28.《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也被称为( )
A.花鼓戏 B.京剧 C.黄梅戏 D.昆曲
29.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二、填空题
30.图 A《明长城示意图》中①地是明长城的西起点,它指 ;1644年,李自成在图 B《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中②处 (地名)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1.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 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清朝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初名《石头记》。
32.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 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662年,民族英雄 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3.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 起对全国的统治。
34.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了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三、综合题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 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 的变化 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国的造船术和航海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永乐(明成祖)年间,国内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局面及业绩,是成 就这一航海创举的基本条件。
①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②榜噶剌进贡麒麟图
材料三 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十三行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宋之后中国对外交通发生了怎样的划时代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最能佐证元代对外交通新局面的是哪一幅(只写序号)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航海创举是什么 并依据材料二,概括成这一航海创举的基本条件。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什么政策 分析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严重后果。
(4)综上所述,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印时劾奏. 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皇明祖训》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太祖立下这条“祖训”目的何在 为实现这 一目的,朱元璋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并说一说朱元璋一系列官制改动的突 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左图是雍正年间设立的机构外景,其人员 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清代史 学家赵翼点评该人员时说:“只供传述缮 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问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所示机构的名称 并想一想它的设立为什么强 化了君主专制
材料三 庄廷龙修《明史》,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并且 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被剖棺戮尸,株连72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文化专制的表现是什么 并简述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中央集权制度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A
6.A
7.A
8.D
9.A
10.D
11.B
12.B
13.B
14.A
15.A
16.A
17.D
18.C
19.C
20.A
21.D
22.B
23.D
24.D
25.D
26.C
27.B
28.B
29.D
30. 嘉峪关 西安
31. 《本草纲目》 《红楼梦》
32. 戚继光 郑成功
33. 1368 1644
34.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驻藏大臣
35.(1)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
图片:图①
(2)创举:郑和下西洋
基本条件:造船术和航海水平在全世界领先,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后果: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认识: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能够促进国家发展,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36.(1)目的:强化皇权
地方: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2)名称:军机处
原因: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这一机制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成为虚设机构,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从而极端强化了君主专制
(3)表现:文字狱
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基本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看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时,在封建社会后期,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 甚至趋于反动,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逐渐趋于反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 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