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冲刺押题预测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4秋 宜州区期末)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起锚,穿越南海,……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最远可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2024秋 三明期末)如图数据说明两宋时期( )
A.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B.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榷场贸易持续繁荣
3.(2024秋 三明期末)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还设置了驿站系统,保证中央政令能够快速传达至西藏各地。这些举措( )
A.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强化了各地驿站的建设
D.促进元朝实现了疆域的统一
4.(2024秋 延庆区期末)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表)。与元朝相对应的制度是( )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分封制 郡县制 ___________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
5.(2024秋 延庆区期末)现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宋朝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示了一幅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青绿山水”。这说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的源泉
②宋朝文学艺术全面超过了唐朝
③宋朝时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
④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秋 河北区期末)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当时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御史台
7.(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南宋榷场官制大致如下:总领兼提领官,知军兼措置官,通判兼提点官。榷场设主管官二员,押发官二员。主管官系朝廷差派,押发官由措置官辟差。所以实际支配榷场的是兼措置官的知军、知州,主管榷场事务的则是主管官。这反映了( )
A.当时边境贸易繁荣 B.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C.政府推行闭关政策 D.国家实行重农抑商
8.(2024秋 河西区期末)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A.秦朝的典客制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
9.(2024秋 河西区期末)如表是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占全国户数比例统计表,下表的变化( )
时期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以北地区
唐代天宝年间 45.5% 54.5%
北宋初期 59.1% 40.9%
A.致使丝绸之路严重受阻
B.导致北宋政治重心南移
C.加剧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D.反映了经济格局的变动
10.(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瓦子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面、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社会分工明确 B.边境贸易繁荣
C.市民生活丰富 D.民间艺术精湛
11.(2024秋 顺义区期末)下面是张相承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尊崇儒术 C.藩镇割据 D.重文轻武
12.(2024秋 平谷区期末)“书中自有黄金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俗语都出自北宋。这主要是由于北宋(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13.(2024秋 顺义区期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来代诗人陆游于1210年创作的《示儿》中的名句。该诗创作的背景是(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南宋偏安
14.(2024 门头沟区一模)以下对如图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唐朝中外交往繁盛
B.北宋削弱地方权力
C.元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5.(2024 忠县一模)如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治重心南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2024 宝安区校级一模)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宋朝的节日非常丰富,有传统大节元日、寒食、冬至等传统大节,也有“天庆节”“天圣节”几个官方设立的节庆日,每当节日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贩夫走卒皆喜气洋洋。这说明宋代( )
A.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B.综合国力十分强盛
C.节日的政治属性浓厚 D.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17.(2024春 南安市期中)北宋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控制军队 D.分散权力
18.(2024春 南阳期末)宋夏之间曾在双方的边界附近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是两政权间的贸易窗口。但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都因为战争问题而将榷场一度作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B.经济交流受政治因素影响
C.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加强
D.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是主流
19.(2024秋 泰兴市期末)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人评价说:“(在地方置行省)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
A.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
20.(2024秋 泰兴市期末)北宋蔡襄的《荔枝谱》记载,荔枝“福州种植最多……一家之有至于万株……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这说明了北宋( )
A.农业技术发达 B.商品经济繁荣
C.市民文化兴起 D.娱乐生活丰富
21.(2024春 江油市期中)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对应关系有误的是( )
A.蒙古族—铁木真 B.西夏—党项族—元昊
C.辽—契丹—完颜阿骨打 D.北魏—鲜卑—孝文帝
22.(2024春 江油市期中)电影《满江红》领跑2023年春节档票房。虽然观众褒贬不一,但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言犹在耳。人们尊崇怀念岳飞主要因为( )
A.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
B.精忠报国精神值得传承
C.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D.他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
二.论述题(共1小题)
23.(2025 姜堰区开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四大发明作用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评述。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材料二: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
﹣﹣﹣鲁迅
针对上面两段材料中的不同说法,请你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评述。(要求:选择一人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在200字之内)
中考冲刺押题预测 辽宋夏金元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4秋 宜州区期末)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起锚,穿越南海,……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最远可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分析】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汉朝时,中国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最重要的一条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最远可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2.(2024秋 三明期末)如图数据说明两宋时期( )
A.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B.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榷场贸易持续繁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示。
【解答】根据题干图示“两宋市舶司收入(万两)”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题干图示数据表明市舶司的收入不断增加,说明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A项正确;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有农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排除C项;榷场是民族政权在边境设立的贸易场所,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
3.(2024秋 三明期末)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还设置了驿站系统,保证中央政令能够快速传达至西藏各地。这些举措( )
A.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强化了各地驿站的建设
D.促进元朝实现了疆域的统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还设置了驿站系统,保证中央政令能够快速传达至西藏各地。”可知,元朝设置了宣政院、设置了驿站等,通过设置不同的机构,加强对西疆地区的管辖,这有利于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对边疆的管辖,与民族风俗无关,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西藏地区,与其它地区无关,排除C项;元朝设置这些机构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
4.(2024秋 延庆区期末)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表)。与元朝相对应的制度是( )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分封制 郡县制 ___________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故D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更替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世袭制和宗法制不是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
5.(2024秋 延庆区期末)现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宋朝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示了一幅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青绿山水”。这说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的源泉
②宋朝文学艺术全面超过了唐朝
③宋朝时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
④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艺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现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宋朝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示了一幅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青绿山水’”可知,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的源泉,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繁荣。①④正确,故B符合题意;宋朝文学艺术全面超过了唐朝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绘画艺术,不是科学技术,②③错误,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艺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朝文学艺术全面超过了唐朝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绘画艺术,不是科学技术。
6.(2024秋 河北区期末)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当时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御史台
【分析】本题注意考查了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澎湖巡检司的建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7.(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南宋榷场官制大致如下:总领兼提领官,知军兼措置官,通判兼提点官。榷场设主管官二员,押发官二员。主管官系朝廷差派,押发官由措置官辟差。所以实际支配榷场的是兼措置官的知军、知州,主管榷场事务的则是主管官。这反映了( )
A.当时边境贸易繁荣 B.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C.政府推行闭关政策 D.国家实行重农抑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金榷场贸易,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从“总领兼提领官,知军兼措置官,通判兼提点官。榷场设主管官二员,押发官二员。主管官系朝廷差派,押发官由措置官辟差。实际支配榷场的是兼措置官的知军、知州,主管榷场事务的则是主管官”可以看出,榷场的各级官员设置都是由官府安排的,从支配榷场的官员到具体负责事务的官员都在官府的掌控之下,这反映了官府控制榷场贸易,B项正确;题干主要在阐述南宋榷场的官制设置,并没有直接体现出边境贸易繁荣的相关信息,如贸易的规模、交易的频繁程度等,排除A项;南宋时期并没有推行闭关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金榷场贸易,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8.(2024秋 河西区期末)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A.秦朝的典客制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元朝宣中院里的主要职责。
【解答】秦朝吐蕃并没有完全归属中央政权,排除A;
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军事的主要机构,排除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物并管辖吐蕃,C正确;
清朝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元朝时期宣政院的主要职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9.(2024秋 河西区期末)如表是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占全国户数比例统计表,下表的变化( )
时期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以北地区
唐代天宝年间 45.5% 54.5%
北宋初期 59.1% 40.9%
A.致使丝绸之路严重受阻
B.导致北宋政治重心南移
C.加剧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D.反映了经济格局的变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占全国户数比例统计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代天宝年间到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比例显著增加,是因为在唐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代,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这一变化反映了经济格局的变动,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西域(今中亚、西亚)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其主要路线在今天的中国西北地区,与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户数比例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政治中心最初在开封(今河南省),后来因为金兵的南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政治中心才转移到了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这一变化与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户数比例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人地矛盾主要是指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比例增加可能意味着人口增长,材料并不能直接体现人地矛盾是否尖锐,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10.(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瓦子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面、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社会分工明确 B.边境贸易繁荣
C.市民生活丰富 D.民间艺术精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解答】据“瓦子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面、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市民生活丰富。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这里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1.(2024秋 顺义区期末)下面是张相承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尊崇儒术 C.藩镇割据 D.重文轻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A.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反应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
B.汉武帝时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没有体现尊崇儒术。排除B。
C.宋朝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发生。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出现。排除C项。
D.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据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相承同学学习的内容是重文轻武,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
12.(2024秋 平谷区期末)“书中自有黄金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俗语都出自北宋。这主要是由于北宋(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解题关键信息是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解答】根据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分析可知,材料观念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2024秋 顺义区期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来代诗人陆游于1210年创作的《示儿》中的名句。该诗创作的背景是(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南宋偏安
【分析】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127年,金军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示儿》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南宋偏安,D符合题意;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4.(2024 门头沟区一模)以下对如图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唐朝中外交往繁盛
B.北宋削弱地方权力
C.元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分析】本题以示意图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元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北地区,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示意图反映的是元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故C符合题意;图示反映的是元朝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与唐朝、北宋、清朝无关,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15.(2024 忠县一模)如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治重心南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750年属于唐朝时期,黄河流域人口超过长江流域,到公元1078年即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超过黄河流域,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政治重心南移,排除含有④的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
16.(2024 宝安区校级一模)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宋朝的节日非常丰富,有传统大节元日、寒食、冬至等传统大节,也有“天庆节”“天圣节”几个官方设立的节庆日,每当节日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贩夫走卒皆喜气洋洋。这说明宋代( )
A.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B.综合国力十分强盛
C.节日的政治属性浓厚 D.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宋朝的节日非常丰富,有传统大节元日、寒食、冬至等传统大节,也有“天庆节”“天圣节”几个官方设立的节庆日,每当节日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贩夫走卒皆喜气洋洋”可知,宋代节日众多,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这说明宋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综合国力,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节日的政治属性浓厚,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宋代中外交往十分频繁,排除C。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宋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17.(2024春 南安市期中)北宋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控制军队 D.分散权力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并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故A正确;削弱相权是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控制军队,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削弱相权是分散权力的措施之一,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18.(2024春 南阳期末)宋夏之间曾在双方的边界附近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是两政权间的贸易窗口。但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都因为战争问题而将榷场一度作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B.经济交流受政治因素影响
C.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加强
D.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是主流
【分析】本题考查宋夏之间的关系,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宋夏之间曾在双方的边界附近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是两政权间的贸易窗口。”可知,榷场作为宋夏之间的贸易窗口,受到战争问题的影响,因此经济交流受政治因素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战争对榷场作废的影响,并不是处理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榷场,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宋夏之间贸易与战争并存,无法说明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是主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4秋 泰兴市期末)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人评价说:“(在地方置行省)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
A.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权力较大,同时又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C表述绝对,排除;行省制度本身不能拓宽统辖范围,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
20.(2024秋 泰兴市期末)北宋蔡襄的《荔枝谱》记载,荔枝“福州种植最多……一家之有至于万株……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这说明了北宋( )
A.农业技术发达 B.商品经济繁荣
C.市民文化兴起 D.娱乐生活丰富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北宋福州生产的荔枝运往京师,甚至远销新罗、日本、流求、大食。这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繁荣。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宋农业技术发达,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北宋市民文化兴起,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北宋娱乐生活丰富,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繁荣。
21.(2024春 江油市期中)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对应关系有误的是( )
A.蒙古族—铁木真 B.西夏—党项族—元昊
C.辽—契丹—完颜阿骨打 D.北魏—鲜卑—孝文帝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C对应关系错误,符合题意;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A对应正确,排除;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B对应正确,排除;鲜卑族建立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皇帝,D对应正确,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
22.(2024春 江油市期中)电影《满江红》领跑2023年春节档票房。虽然观众褒贬不一,但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言犹在耳。人们尊崇怀念岳飞主要因为( )
A.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
B.精忠报国精神值得传承
C.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D.他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们尊崇怀念岳飞的原因,重点掌握岳飞的功绩的相关史实。
【解答】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南宋军民英勇抗击金军,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率领军队曾经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最终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值得传承,这是人们尊崇怀念岳飞的原因,B项正确;ACD项是岳飞的功绩,但不是人们尊崇怀念岳飞的原因,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们尊崇怀念岳飞的原因。
二.论述题(共1小题)
23.(2025 姜堰区开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四大发明作用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评述。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材料二: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
﹣﹣﹣鲁迅
针对上面两段材料中的不同说法,请你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评述。(要求:选择一人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在200字之内)
【分析】本题考查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三大发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评述:中国的火药传到欧洲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武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由此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印刷术便利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这三大科技成就都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三大发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材料二观点: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真正充分得到利用,转化成生产力。却成为宣传封建迷信的工具。评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只是为了进一步宣传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封建统治学说,指南针则是为了驱鬼赶妖而设,火药就是给皇族放烟火的,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综上所述,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真正充分得到利用,转化成生产力,却成为宣传封建迷信的工具。
故答案为:
材料一的观点:三大发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评述:中国的火药传到欧洲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武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由此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印刷术便利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这三大科技成就都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三大发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材料二观点: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真正充分得到利用,转化成生产力。却成为宣传封建迷信的工具。评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只是为了进一步宣传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封建统治学说,指南针则是为了驱鬼赶妖而设,火药就是给皇族放烟火的,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综上所述,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真正充分得到利用,转化成生产力,却成为宣传封建迷信的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