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传·;序·;书·;箴四篇课件(打包4套) 长春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传·;序·;书·;箴四篇课件(打包4套) 长春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6 08:22:35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注重理解重要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一、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考考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在思想、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不为五斗米折腰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理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五柳先生家做客。一、初读
要求(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感情
3、初步了解文意
嗜 辄 吝 褐 箪  瓢 
娄 汲 俦 觞 欤 shāngShìzhélìnhèdānjíchóupiáolóuyú注音翻译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
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1、古今异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古义:处所;今义:允许,许可。)
②造饮辄尽(古义:往、到;今义:制造。)
③赞曰(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词义归纳④亦不详其姓字(古义: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义:指文字。)
⑤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到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⑥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2、一词多义以因以为号(把)
以此自终(凭借)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无怀氏之民欤(助词,的)言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如晏如也(像……的样子)
亲旧知其如此(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许以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把……作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认为)3、词类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形作动,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形作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于贫贱”,介宾短语后置)翻译课文方法点拨第一步,抓住语句中的重点文言词语(也就是课本注 释 下的重要词语或者语法点)进行直接翻译(照抄直译),这样就有了句子的骨。第二步,字字对译。(多利用字典)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③单音节双音节化这样就添上了句子的枝干。第三步,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这样就协调了枝干的造型搭配。第四步,检查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或者补出省略的成分,一定要加上小括号,这样就植成了一棵完美的翻译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译文什么地方。许:处所详细地知道文中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现在指:1、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2、了解情况不深入。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喜欢、特殊的爱好。亲戚朋友。亲:亲戚。旧:旧交、旧友。有时往、到就希望、愿望不曾挂心、在意冷清的样子安然自若的样子过完自己的一生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傍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此人,指五柳先生。朋友、伴侣酒杯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合作探究二、品读:
1、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3、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4、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1.哪些语句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志趣):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志趣):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志趣):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
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研讨: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原句予以品味。
???? 信息:先生不知……因以为号焉。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结论: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教师设疑:五柳先生为何隐姓埋名?插入相关链接,介绍魏晋时期的门第之风)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思想境界。
?? ??探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内涵及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
??? ?信息: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是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真实体现。
??? 结论:五柳先生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隐士,赞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的精神。
???? (教师设疑:本文有很多“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插入相关连接)
4.探寻五柳先生的别样人生。
探讨:《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根据所学诗词加以印证。
?信息:《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爱莲说》等
? ??结论:本文是陶渊明的自传。




传传文赞语名号来历:性格:生活:志趣:宅边有五柳树。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安贫
乐道不慕
荣利洁身
自好照应:“不慕荣利”照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合作探究: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明确:它与作者的“不慕荣利”的性格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2.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明确: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明确: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4.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神值得提倡吗? 明确:作者的生活状况是穷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虽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5.何为“赞”?赞语中的哪句话和传文中的“不慕名利”相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明确:“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用这一体式,进一步的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拓展文章的境界。
与赞文“不汲汲于富贵”相照应6.全文哪些句子或短语中用到了“不”字?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句见课文
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思 考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2.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三大爱好:1.“好读书”而“不求甚解”2.第二大爱好—— 饮酒3.第三大志趣——著文章4.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 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作者的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这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虽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人物形象6.从选材和表达方式看本文写人的方法?
本文写人的方法 1.选材:文章抓住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
2.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三个爱好,体现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的性格。“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不”字为一篇眼目淡泊宁静恬淡自足胸襟开阔、率真自然开朗乐观耿直率真9语言特点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神值得提倡吗? 明确:作者的生活状况是穷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虽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讨论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五柳先生的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心灵良药”。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放飞想象。
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 ⒈给下列字注音 ⑴造饮辄尽( )
⑵箪瓢屡空( )
⑶晏如也( )
⑷吝情( ) zhédānyànlìn课堂作业⒊诵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1亦不详其姓字:
2期在必醉:
3造饮辄尽:
4环堵萧然:
5箪瓢屡空,晏如也:
6不戚戚于贫贱:
7不汲汲于富贵:
8兹若人之俦乎:( 详细地知道)(希望) (往,到 )(就)(冷清的样子)(安然自若的样子)(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朋友,伴侣)⒉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⑴亲旧( )知其如此
⑵期( )在必醉
⑶环堵( )萧然( )
⑷造( )饮辄( )尽
⑸因以为( )号
⑹晏如( )也
⑺每有会意( )
⑻以此自终( ) 亲戚、朋友期望、愿望墙冷冷清清的样子到、往总是“以之为”,把它作为安然自若的样子对书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过完自己的一生3、翻译下列句子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每当对书当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的连 饭都忘了吃。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忠于发财做官。粗布短衣上打了补钉,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作业1、翻译全文。
2、书信的方式写给陶渊明,畅谈自己的所感谢谢指导!课件39张PPT。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苏氏父子勤勉好学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诵不已。绕过后人刻着苏轼文章、诗词的碑亭和瑞莲池,来到只有十多平方米的洗砚池,这就是苏轼兄弟天天洗涤石砚的地方。据说苏轼兄弟在此洗砚,天长日久,池水因此变深了,连水中的鱼儿也变黑了,人们便把这种鱼叫做“东坡鱼”。   庄严富丽的启贤堂,则是后人重修的,里面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和历代名人对苏氏父子的赞美之词。神圣的殿堂里,香火缭绕,顶礼膜拜的人络绎不绝。我想苏氏父子三人,名气最大的是苏轼,官做得最大的是苏轼之弟苏辙(官至副宰相);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谪贬,看着那峨冠博带的塑像,令人遐想无限。岁月沧桑,历史聚焦在这里的是一首词?一幅画?还是一段充满逆境出人才的故事?   步出门外,回头一看,一副无名氏的对联引人驻足细读:上联是“一门父子三词客”,下联是“千古文章四大家”,横批是“文献之家”。不是吗?一门三杰,文采灿烂,光照千古。尤其是苏轼诗文词赋,兼擅并长,影响了文坛数百年。
?
关于三苏祠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苏辙和韩琦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韩太尉指韩琦。宋仁宗嘉佑元年曾任枢密使,掌军事;汉代太尉亦掌军事,故又称韩太尉。文章题目即两者兼顾,说的是一种官职。四川眉山三苏祠四川眉山三苏祠三苏坟苏辙的“文气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文气论”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道”,不拘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他们认为要学习圣贤的“出言用意”,其目的是使自己“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写作时能“浑浑乎觉其来之易”,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取得写作自由,形成自己的风格。 文气论——文学思想的瑰宝我们的文章也应有文气 李白年轻时写的《上李邕(yōu)》:“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气势雄伟,壮怀激烈,它的成功与李白傲视常人的志向、气贯长虹的文气是分不开的。另外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骨子里都表现出一种胸襟,一种抱负,一种青年人特有的自信、乐观的进取精神。而我们的许多中学生就缺少这种青春的朝气,更多的是一些 风花雪月、微不足道的烦恼忧愁,甚至格调低下,为文造情而无病呻吟。这样的小家子气怎能写出好文章呢?因此,中学生培养文气必须养志,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自强不息,这样,培养文气才会更主动、更自觉,文气也会因有如此深厚的土壤而勃然生发。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组词:溢嵩华阙廪翰恃惮汩囿枢没慨恣yìsōnghuàquèlín hàn sìdàn g?yòushūmòkǎi zì(溢出)(嵩山)(华山)(宫阙)(仓廪)(翰林)(恃才傲物)(惧惮)(汩汩)(苑囿)(枢纽)(埋没)(慷慨)(恣意妄为)   太尉执事﹕辙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
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可以养而
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
豪俊交 游,故其 文疏荡,颇有奇气。  侍从文章是由气形成的 , 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 ,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培养 正大刚直的气质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满相当饱览豪杰来往洒脱而不拘束 很 奇特的气概此二子者,岂当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
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過其邻里乡
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
足以激 发其志气。  难道 曾经 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洋溢在他们的外表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交往乡里扩大自己的视野陈旧的东西我用来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闻观,以知天地之
广 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終南、嵩、华之高,
北顾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
师,仰观天子宮阙之壮,与仓廩府庫、苑囿之
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
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
   因而 埋没 毅然离开 探求 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而广阔 尽情观赏 高峻看到 奔腾流泻 感慨的想到瞻仰 壮丽 粮仓 猎苑富丽 广大 极其美好宏伟善辩 秀美魁梧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
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
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虽多而何为?辙之 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聚集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 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 入朝就是周公召公 出朝就是方叔召虎可是啊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浩大 深远 而犹以为未 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
言以自壯,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
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 幸得赐归待选,使得
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
以为可教而辱 教之,又幸矣。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看到风采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看尽 雄伟景象通晓官吏的事务先前微薄的俸禄我准许回家,等待朝廷的选拔从容闲暇更加研究 并且学习治理政务 如果屈尊教导我幸运讨论:结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 )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下面一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
2、表明作者文学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者气之所形。”
3、表明孟子观点的是哪一句?
4、请读出写孟子为文与其观点相称的句子,并翻译。
译:今天我们读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广博,(气)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本人气的大小相称。
5、文中表现太史公“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的原因的句子是哪几句?并请翻译。
译: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杰才俊交游。
6、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印证了前文的哪一句?
译:他们的气充盈于内心而表现在容貌上,流动在言语中而表现在文章中,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这一句印证了前文“气可以养而致”一句,说明它是通过人们平时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形成的,所以有时自己并不一定知道。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1.开拓心胸志气,去国远游2.游历名山大川,视野开阔3.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4.尚欲见韩太尉——(点出主旨) 铺垫 ﹜讨论下列各题: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
辙生十有九年矣。 “有”通“又”。
2、找出文段中的宾语前置句。
而辙也未之见焉。 “未之见”即“未见之”。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过秦、汉之故都。
以知天地之广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而辙也未之见焉。 之3、辨析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其居家所与游者。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听其议论之宏辨。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其4、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出层意。
(1)写原来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于是出外游学,寻求天下奇闻壮观。
(2)写自己游历天下的所见所闻。
(3)赞颂韩太尉的名声,表示未能谒见的遗憾。
5、第一层从几个方面写原有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
——邻里乡党之人所见所览——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所读所学——皆古人之陈迹 于是作者作出了“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决定。请翻译这句话。
译: 所以坚决地舍弃它们,去寻求天下的奇异见闻、雄壮景观,以知晓天地的广大。所与游者6、第二层作者写自己出外游学见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1)游秦汉故都、终南山、华山
(2)观黄河
(3)览京师
(4)见欧阳修
(5)与其门人贤士游——山川秀丽——慨想古之豪杰——见宫阙之壮,城池之富且大——议论宏辨,容貌秀伟——天下文章聚乎此7、第3层从哪几方面赞颂了韩琦?请依下列提纲找出相关句子。
(1)才略贯天下。
(2)有政治才能。
(3)有军事才能。有定国安邦之才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4.犹以为未见太尉尽天下之大观(对比)﹜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求学必须立下大志。
2、“闻一言以自壮”是什么意思?
译:听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3、在这一段中,作者把韩琦与什么相提并论?你觉得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将韩琦与名山大川及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相提并论。
从写作目的来讲,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者是在表示自己求见韩琦的强烈愿望。但仍脱不了浮夸阿谀之嫌。
4、请解释本段最后一句中“尽”“观”“憾”等词。
尽—— 观—— 憾——完景观遗憾5、请小结本段段意:
段意: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
读第四段,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对于自己中了进士,苏辙抱什么态度?请找出原句,理解并翻译。
原句:“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译:先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为了求取一官半职,偶然考中进士,不是我高兴的事。

2、作者为什么认为“赐归待选”是“幸得”之事?请用原文回答并翻译:
原文(1)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翻译:我年纪小,还不能彻底地掌握做官的事情。原文(2)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翻译:使我能够在数年之间从容闲暇地度过。我将更努力地揣摩文章的做法,而且学习处理政事。3、请解释最后一句中“苟”“以为”“辱”“幸”等词,并翻译全句。
苟—— 以为—— 辱——
幸—— 如果把(我)当作屈尊荣幸4、请小结最后一段的段意:
段意:再次表明志气和求见之意。
再读全文,理清全文文意:养气 第一段孟子(内在修养)
司马迁(外在阅历)第二段:
1、在家
2、出外求学经历第三段已见山

人未见——韩太尉,深感遗憾第四段益治其文,且学为政,愿太尉教之。
为文者气之所形讨论:难点理解1.阅读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描写的对象的特征。文章写太尉,为什么说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2.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1.观贤人之光耀
2.闻一言以自壮
3.尽天下之大观3.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4.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 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 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5.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德高望重的太尉的仰慕之情。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之所以能长久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一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厚谀,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提出了激发志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图为三苏塑像) 江上看山? 苏 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课件37张PPT。谨言箴 曾国藩学习目标 1.了解曾国藩其人,形成自己正确而独到的判断。 2.了解曾国藩的《五箴》,把握其思想价值。 3.深刻理解《谨言箴》所表达的主旨,养成谨言、慎言的习惯。1.箴:古代常用的规劝他人或警示自己的一 种文体。
2.箴文价值:都为家教、治学、修身、养性、处世、居官之用。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晨钟暮鼓之警;说理至切,举事至赅,择词至精,成篇至简;字字沁人心脾,言言落人肺腑。
文体常识常见箴文 唐代韩愈的《五箴》即《游箴》《言箴》 《行箴》《好恶箴》《知名箴》
宋杨万里的《学箴》
明代刘基的《守口如瓶箴》、方孝孺的《幼仪杂箴》
清代曾国藩的《五箴》即《立志箴》《居静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陈廷敬的《动箴》。。。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权臣,古文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28岁中进士,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生平简况
古文、诗词造诣高,既秉承了桐城派风格,更创立了晚清湘乡文派,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家书》、《日记》、《读书录》等。
文学简况 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及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由于他等人的力挽狂澜,使得清王朝苟延残喘。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政治生涯背景简介 出身寒门、秉性纯朴的曾国藩,成为高官后,每日自修、自省、自律,严加修养一言一行,立下十二条日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谨言等。并于1844年,模仿韩愈的《五箴》,也写了一篇《五箴》,高悬于书房内。
《谨言箴》即为五箴之四,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解题。
本文是曾国藩致力于“程朱理学”后,模仿韩愈的《五箴》,写的《五箴》:分为《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本文节选的是其中一箴。作者认为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都是言谈的大忌,告诫自己必须改悔,并用以训勉兄弟。
导入新课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张扬个性、提倡自由的时代,我们总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我们主张言论自由,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沉默是金”这句古人的至理名言在今天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不知有多少人起来反驳它,说“沉默未必是金”“沉默是土”。也许,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反驳是对的。但是,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言多必失”,同样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关于如何说话,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如何“说话”的文章。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 女:通“汝”,你。解人:指通达言语或文词意趣的人。 贾欺:兜售谎言。 矢:通“誓”,发誓。 尤悔:过失和悔恨。 蹈:实行。 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龄。也可意译为“昏惑,昏乱”。原文欣赏 谨言箴
曾国藩
巧言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女贾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译文: 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闲言碎语也会扰乱你的心神。理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让智者见笑,让愚者惊骇,那惊骇的人弄清原委以后,会说你欺骗。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即使你很直率,也会怀疑你。最终忧患悔恨丛集,便铭记下来一定要改正。铭记以后仍然重蹈其覆辙,可叹你已经老了。1、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述题目
中的“谨言” 的? ---从反面入手,以“言”为纲,反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 “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谨言”的主张。2.作者以什么样的顺序展开全文? 先谈“巧言”, 再谈“闲言”,又写“夸言”,再写“传言”,最后写“铭言”。 3.对待这几种现象,试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总结出作者认为这几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巧言”自扰,“闲言”无用,“夸言”不解,“传言”自欺而欺人,“铭言”而自攻则无信。4、“巧言”“闲言”“夸言”“传言”的害处大 家都明白,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反对铭言呢?----本文的铭言不仅指铸刻下来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更指虽作铭文告诫自己却出尔反尔、屡次不改的“铭文”背后的一种行为。作者希望自己或他人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不只是仅仅作铭文而已。5、作者的主张是什么呢?----谨言、慎言
这也是全篇明确的主题,作者最终所要达到的观点。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6.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等的论述,阐明要谨言、慎言的主张。拓展迁移1.推荐曾国藩的《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有恒箴》,把握其主旨。 《五箴》序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也!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哉其难之欤!因作五箴以自创云。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俨恪斋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2.阅读唐代韩愈的《言箴》,分析其主旨。 言 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①?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②;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③;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④!【注释】①乌:副词,义为哪里,怎么,与“安、焉、何”同义。②幕中之辩: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二年丙子秋,为汴州观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为徐州节度推官。公《行状》云‘武宁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其后有《谏击球书》及诗。《旧史》云‘发言真率,无所畏忌,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公岂拙于世务者,特不能取容于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题下邳李生壁》云‘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按公黜于徐,盖骾言无所忌,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 叛:违背。③台中之评:樊汝霖云:“此谓为监察御史坐论天旱人饥出为阳山令。” 倾:倾轧、排挤。韩愈在《论天旱人饥状》中提出“伏请特敕京兆府”停征赋税,而京兆尹李实是德宗的幸臣,他不止一次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认为韩愈是有意倾轧、排挤李实。④呶呶(n?醥):谓多言也。 主旨: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3.阅读清代林纾的《言箴》,分析其主旨。 言 箴 轻世藐人,言始无惮。阴克易仇①,长德成粲②。髯鬓花皤③,乃类风汉④。 斥俗淫奢,女言先谩⑤。议人得失,亦可云讪。恃尔能言,指数毛发。 转转流播,受者次骨⑥。人之訾女⑦,女曰污予。易地相处,视女何如? 人匪圣哲,安得无短?反唇稽女⑧,为悔已晚。伤时非厚,侈长近满⑨。 慎弗诋摭⑩,力强餐饭。【注释】①阴克:内心好胜。克,好胜争强。②长德:有德行的贤者。粲:露齿而笑。③皤(螅?喊住"芊纾和ā胺琛薄"菝。和ā奥?保?崾印"薮喂牵喝牍牵?稳莩潭燃?睢4危?粒?啊"喏):毁谤非议。⑧反唇:翻动嘴唇,表示心里不服气。稽:计较,争论。⑨侈长:夸大自己的长处。侈,夸大。⑩摭(zh?恚?菏叭。?? ? 主旨:警戒自己不要任意讥评他人,要厚道谦虚。
巧言------扰身
闲言------扰神
夸言------扰涵
传言------扰信
铭言------扰生
反面 入手
谨言
慎言板书设计
子日:“巧言 令色,鲜矣仁。” 找寻自己的缺点,过失,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不要指摘别人的错误缺点岂不知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清-金缨《格言联壁》
三人成虎
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
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战国策 》《三人成虎 》
2009年7月16日,互联网上(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
《后汉书·耿合传》
意思是说
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再立下宏图大志也是枉然。有志者事竟成
无志者事事空------刘秀读书拓展读下文,结合本课谈谈在主张言论自由的今天,你对如何“说话”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
宁拙无巧。
- - - -《菜根谭》
注释:①愆尤:指责归咎。②骈集:连接而至。③訾议:有非议、责难。④丛兴:纷纷到来。
-----谨言慎言,言多必失。夸夸其谈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作业布置
实际动笔:默写《谨言箴》 并书写300字的心得。
读书推荐:阅读韩愈《五箴》、阅读曾国藩《五箴》

课件38张PPT。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培养诵读的能力。
③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的一大乐事。酒是水质的诗,
     诗是心酿的酒 七雅七俗:
“琴棋书画诗酒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   刘伶,乘坐马车,酣饮不休,且备锄头于车上,对马车夫说:“死则葬我。”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三国时的郑泉,临死前要求将其尸体埋在陶瓷作坊旁,说:“以后我的尸体真成了土,土又可被陶瓷作坊做成酒壶,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解题: 春夜 宴 从弟 桃花园 序

从弟 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弟就是堂弟或族弟的意思。但唐代风气喜联宗,凡同姓即结为兄弟叔侄等,所谓从弟未必真有血缘关系。

序 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有书序、诗序、赠序等。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光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类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者介绍(略)
导入新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凡是中国人都会受这句名言影响,李白也不例外,那这句箴言会对他有哪些影响呢? 生命是奇妙的,在浩瀚的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人们都忙着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人们忙忙碌碌,可曾想过,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能够找到答案。一读注意字音 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假(ji?) 数(shù)二读注意字词 句式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古今异义大块假我以文章(序,通“叙”)(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 文章:古义,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文中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
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一词多义良良有以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感我此言良久立良庖岁更刀,割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假大块假我以文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求假暂归(确实)(优秀)
(很)(好的,高明的)(美好的)(给予)
(借助,凭借)(假期)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比喻拟人  序,文体的一种。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既然是一篇序文,当然要交待: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事件、
 为何作序。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可由于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就把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作者与诸从弟)、事件(宴饮)等都在题目中一起交待了。
  这样安排,重点突出,结构紧凑,为在文章中写作序原因留下了空间。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诗人为何与诸从弟夜宴并作诗呢?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了。二、古人也秉烛夜宴  这里宕开一笔,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
  不直接说自己,而说古人,着实巧妙。为什么古人要秉烛夜游?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出处:
 曹丕《与吴质书》: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三、美景在前,不容辜负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春宵一刻值千金,岂能虚度?  “阳春”不禁让人想到,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风和煦。
  “烟景”者,何也?古人诗句中常有“烟”字,如“杨柳万条烟”“蓝田日暖玉生烟”等,李白自己的诗中也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
  “烟”字让人感到朦胧迷离,如梦似幻,烟一样的景一定是美的。阳春的烟景则更是繁花盛开,花香满地。  “大块”也毫不吝啬的把她的一切奇妙之景都展示给了“我”,“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
  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将“阳春”“大块”拟人化,说阳春召唤,大块施与,令人读来更显亲切。 四、共享天伦,机会难得  能和兄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为人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
  恰当的时间,美好的情境,欢乐的气氛,怎不生感慨,发诗情? 饯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作者在这次宴会上感受到什么乐事?A. 与群季相聚咏歌
B. 欣赏美景,高谈阔论
C. 痛饮狂欢
D. 相约赋诗四美并探究:  是否表现了一种消极思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文观止》的编者评价说:
   “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 《金谷诗序》
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游斜川诗序》兴尽悲来  起句,为引出下文而设,“欢乐”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下文写到的如诗如画的春景,众人宴饮的痛快,作诗罚酒的雅兴,无不显示出欢乐的景象,又何来消极呢?
  因此,我们读这篇小序,感觉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自然美景的陶醉。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夜宴的原因夜宴的经过议论记叙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文章结构  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
  全文百余字,从“天地’、“光阴”引发出“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诸兄弟叙会的欢乐场景,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的抒情小品。
  文中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小结阅读与写作? 1.阅读分发的材料,石崇的《金谷诗序》,有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谷诗序》的影响,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佐证吗?? 2.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3.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5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