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6 16:1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二十五课《治水必躬亲》同步练习
一.基础识记
1.作者:________,工诗,善书画,著有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答案:钱泳|《履园丛话》|《履园谭诗》|清代
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潴有浅深     相度 躬历山川
答案:zhū|xiàng|duó|gōng
解析:“潴”与“猪”字形接近,不要写成“猪”的拼音,“度”是多音字,结合语境写拼音。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咨询 胼胝 _____
答案:zī|xún|pián|zhī
解析:此题第一个词不难写出拼音,“胼胝”是难认字,不常用,注意“p”和“q”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泥于掌故:      ②非咨询不穷其致: 
③势有曲直: 
答案:古代的典章、制度。|访问,征求意见。|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掌故”的意思。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②不可执一: 
③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答案:因此。|固执一端,不知变通。|必须像。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是以”在古文中一个词,与现在的意思。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6.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②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答案: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是以”“ 胼胝”的意思。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7.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②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答案: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举”“ 于”的意思。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8.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答案:C
解析:A无意义,凑足音节,B动词,到,C代词,D助词,的,而题干中“之”的意思是代词。故选C。
点评:解释文言虚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9.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各写一个成语。
①泥于掌故
②躬历山川
答案:泥古不化|鞠躬尽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10.用“/”标出下列重点句子的停顿。
①既不可执 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答案:既 不 可/执 一,泥 于 掌 故,亦 不 可/妄 意 轻 信 人 言|非/相 度/不 得 其 情,非/咨 询/不 穷 其 致,是 以/必 得/躬 历 山 川
解析: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开。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11.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各写一个成语。
①好逸而恶劳
②计利而忘义
答案: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冒雨冲风:   ②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答案:迎着,顶着|成功,办成。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举”与现在的意思稍有不同,今义是举手。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昔 海 忠 介 治 河
答案:昔/海 忠 介/治 河 
解析:划分句子停顿先要知道整句的意思,还要注意“昔”表示时间应分开,再按照主谓分开。
点评:文言文断句注意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海忠介治河
②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③势有曲直
答案:从前|曾经|地势
解析: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注意“尝”是古今异义。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15.下边各组句子中多义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情:非相度不得其情(真实情况)
以情定动人 (情感)
B.致:非咨询不穷其致( 达到 )
错落有致( 情趣)
C,躬: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亲自 )
鞠躬尽瘁(身体)
D.举: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成功)
举世闻名(全)
答案:B 
解析:。B项中“致”是事理的意思,故选B。
点评::一词多义是古文中常见,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辨析字词不同的含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16.翻译句子
①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②布袍缓带,冒雨冲风
答案: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苛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尝”“冒”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7.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用原文回答
答案: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解析:会翻译此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
18.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答案: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解析:文中“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再结合句子理解,得出答案。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抓住相关句子来分析。
19.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B.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C.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D.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
答案: C
解析:选C。“印象”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20.下面画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①“7 23”动车追尾特大事故令国人震撼。国务院成立了以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为组长的“7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②骆琳称:“通过详实的取证与调查,可以认定,这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和防范的重大责任事故。”③通过血淋淋的事实,我们意识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快,而应该稳扎稳打地进行各项建设。同时,④这次动车追尾事故也暴露出铁路部门忽视安全管理的意识不足的问题。
a第①处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b第②处语序颠倒,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交换位置
答案:震撼|震惊|取证|调查
解析:震撼是反应到内心受到震动,震惊是反应到表面,脸上受到惊讶疑惑,震撼比较程度深.。应先“取证”在“调查”。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1. 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答案: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还要清廉。
解析: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第二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点评:概括段意先要知道每段的意思,方法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语言要简练概括。
2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答案:C
解析: A项应是“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B项第二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C项没有运用了对偶的句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容较多,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3. 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答案: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解析:知识迁移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是治水的名人,简单写出其事迹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要围绕题干来拟写答案,语言通顺合理即可。
24.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 海瑞传》)
【注】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②艺:种植。③按部:巡查部属。④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⑤橐(tuó):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_______________
远嫌而避怨 _______________
市肉二斤矣 _______________
举乡试 _______________
答案:办事成功|远离|买 |中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市”与现在的意思很不相同,属于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译文:
答案: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昨天听到说海令公为母亲祝寿,只是在市场买了两斤猪肉而已。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译文时,先要把重点词语“相度”“咨”“穷”“闻”“市”的意思准确译出,然后要保证句子的通顺。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25.课外阅读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雨雪三日_______ ②雨雪三日而不霁___________
③晏子入见,立有间__________④逸而知人之劳_____________
答案:下|放晴|一会儿|安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有间”是一个词,这个词是古今异义。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虚词的理解的。BCD三项都是顺接连词,A项转折连词“却”与题干意思一致,故选A。
点评:此类题要了解答题要求,即是从四项中选出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而”在文言文中是最常用的虚词,常用作介词.连词.动词,学习时要注意归纳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