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冲刺押题预测 大洲和大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以蓝色为主,原因是( )
A.湖泊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B.海洋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C.陆地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D.森林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防护措施是( )
A.乘坐电梯快速下楼
B.感到地面微动时躲到墙角
C.推挤人群飞速奔跑
D.在室外躲在高楼或灯柱下
3.“沧海桑田”一词说的是( )
A.地球表面的形态是不变的
B.运用科技能在海洋中养蚕
C.沧海中有桑田,桑田外包围着沧海
D.海陆的变迁
4.下列各地理现象,不属于海陆变迁的是( )
A.云南澄江帽天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
B.荷兰围海造田
C.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森林遗迹
D.海洋馆里有热带鱼类
5.读“不同纬度的海陆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北极点附近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全球范围来看,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6.2023年5月,我国古生物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活动中发现了大量喜马拉雅鱼龙化石。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2.5亿年至9000万年的海洋中。下列地理现象中,与珠峰地区发现鱼龙化石成因相同的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
D.钱塘江的潮涨潮落
7.我国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够看到蓝色的地球。地球上的海陆面积比例是( )
A.A B.B C.C D.D
8.小明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海陆分布格局的认识。请你结合所学,帮他完善。
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补充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海洋、②海洋、③多、④七
B.①陆地、②海洋、③多、④六
C.①海洋、②陆地、③少、④七
D.①海洋、②陆地、③少、④五
9.地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正确的是( )
A.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C.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D.四分海洋六分陆地
10.关于海陆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半球、西半球都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小
B.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陆分布比例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C.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D.在任何等分的半球中,陆地面积总比海洋面积大
11.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我保护应急措施错误的是( )
A.躲在安全的空旷地带 B.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C.走楼梯 D.乘电梯迅速下楼
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和太平洋 B.南极洲和北冰洋
C.非洲和印度洋 D.亚洲和北冰洋
13.有人预言:地中海在几千万年后可能会消失,预言的依据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
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
D.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14.2022年1月15日,汤加附近海域海底火山猛烈喷发,该火山的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曾形成新岛屿,下列选项可以用来解释该现象的是( )
A.海陆变迁 B.大陆漂移
C.全球变暖 D.海平面下降
15.下列各大洲中,与亚洲面积之差最大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欧洲 C.南极洲 D.非洲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4年“地球一小时”于3月30日全球启动,旨在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意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主要城市熄灯从悉尼开始,经太平洋,跨过A 洲,越过B 洋,到达C 洲。
(2)A、E两洲的分界线是① 运河;②处海洋面积在逐渐缩小的原因是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3)北京于30日20:30~21:30举行关灯一小时活动,此时纽约是同日上午7:30~8:30,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17.【从板块看变化】
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过程中,某学校七年级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模拟板块运动的简易实验。图1为模拟实验的操作示意图,图2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目的
通过简易板块运动模拟实验,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实验过程
(1)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对应的实验器材与模拟过程。
实验器材 → 模拟过程
盛满水的盆 ①模拟各大板块
防水的海绵纸 ②模拟地底动力
吸管 ③模拟地球表面
…… ……
盛满水的盆:模拟 ;海绵纸:模拟 ;吸管:模拟 (填写序号)。
(2)读图2可知,地球表层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大致由 (五/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3)实验中发现,将吸管插入水中向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出现在海绵纸的 (内部/边界),海绵纸与海绵纸 (保持静止/开始运动),冒出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火山喷发/海平面升降)。
(4)上述实验现象主要发生在图2中的 (甲/乙)地,板块的运动方式是 (张裂/挤压),反映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相对 (活跃/稳定),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 (活跃/稳定)。
实验应用
(5)结合实验过程和图2,用文字描述或画图形式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表示出板块名称和运动方向)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0月24日07点05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96°。东经122.83°)发生5.9级地震。
材料二:202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考队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2亿多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这是继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鱼龙化石后,这类化石再一次被发现。
材料三: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1。
(1)六大板块几乎都在海洋的是 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全球形成两大火山地震带,台湾花莲地处 火山地震带。
(2)某班学生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演示板块的运动(如图2所示)台湾花莲地震同图中甲乙两个演示实验中 演示的现象类似。
(3)材料二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在未形成以前的地质时期曾经是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判断地中海的变化趋势是 ;红海的变化趋势是 。
(4)结合六大极块示意图,尝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 。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中国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到2024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已经16周年,一直以“和谐使命”系列任务为主要载体。11次走出国门,航行28万余海里,累计服务45个国家和地区,治疗29万多人次,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材料二:2024年8月22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南非,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
材料三:“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到访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分布图。
(1)“和平方舟”号前往南非会经过B 洋,医院船抵达南非时,南非正值 (填季节)。
(2)“和平方舟”号到访的国家和地区中,走最近的航线前往西班牙,会经过②③大洲的分界线 运河,当到达西班牙时,发现当地居民主要是 人种,当地居民主要信仰 (填宗教)。
(3)⑤和⑥大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指出“和平方舟”号唯一没有到访的大洲 。
(4)推测“和平方舟”号到达肯尼亚时,当地的气候是 (炎热/寒冷)。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以博物学专家的身份,乘坐英国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长达5年的环球科学考察.在环球航行过程中,达尔文一路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采集到许多珍贵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标本.图甲为贝格尔号航行路线示意图,图乙为某大洲地形图。
(1)1831年,达尔文从① 洲的英国出发,随船横渡② 洋,沿③ 洲东海岸南下,随后北上横渡⑤ 洋,再绕过⑥ 大陆的南部,进入⑦ 洋,绕过④ 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2)达尔文在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了许多珊瑚和贝壳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 ,该现象可以作为 (选择填空)的证据。
A.气候变化
B.海陆变迁
C.生物进化
D.人类活动
中考冲刺押题预测 大洲和大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以蓝色为主,原因是( )
A.湖泊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B.海洋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C.陆地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D.森林面积大,占地球表面71%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B
【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将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陆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陆地。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解答】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海洋与陆地各自所占的比例,牢记即可。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防护措施是( )
A.乘坐电梯快速下楼
B.感到地面微动时躲到墙角
C.推挤人群飞速奔跑
D.在室外躲在高楼或灯柱下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B
【分析】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报。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应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
【解答】解:发生地震时,乘坐电梯很有可能因为停电导致被困在电梯中,故A错误;
发生地震时,感到地面微动时躲到墙角,因为蹲着躲在墙角能减少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大降低了被砸的风险,故B正确;
发生地震时,推挤人群飞速奔跑,容易造成踩踏事件,增加安全隐患,故C错误;
发生地震时,在室外躲在高楼或灯柱下一旦发生余震,不幸被高楼掉落的物体砸中,容易发生生命危险,在室外时应该在空旷的地方,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震发生时的急救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3.“沧海桑田”一词说的是( )
A.地球表面的形态是不变的
B.运用科技能在海洋中养蚕
C.沧海中有桑田,桑田外包围着沧海
D.海陆的变迁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4.下列各地理现象,不属于海陆变迁的是( )
A.云南澄江帽天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
B.荷兰围海造田
C.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森林遗迹
D.海洋馆里有热带鱼类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云南澄江帽天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说明该地以前曾经是海洋,属于海陆变迁,A排除;荷兰的围海造田,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化,能作为海陆变迁证据,B排除;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森林遗迹,说明台湾海峡以前曾经是陆地,能作为海陆变迁证据,C排除;海洋馆里有热带鱼类,是引进热带鱼类品种,展示多样性及吸引力的体现,不能作为海陆变迁证据,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事例,结合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
5.读“不同纬度的海陆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北极点附近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全球范围来看,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D
【分析】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将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陆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陆地。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解答】解:读图可知,赤道附近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北极点附近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全球范围来看,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综上所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6.2023年5月,我国古生物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活动中发现了大量喜马拉雅鱼龙化石。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2.5亿年至9000万年的海洋中。下列地理现象中,与珠峰地区发现鱼龙化石成因相同的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
D.钱塘江的潮涨潮落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示意图;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B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解答】解:珠峰地区发现鱼龙化石属于海陆变迁。地壳不断运动导致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说明历史时期该地一个为陆地环境,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该地被海水淹没;青藏高原海拔高,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再加上人口少,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所以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钱塘江的潮涨潮落是由于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涨落。综上所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7.我国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够看到蓝色的地球。地球上的海陆面积比例是( )
A.A B.B C.C D.D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D
【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
【解答】解: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约占29%。概括地说,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8.小明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海陆分布格局的认识。请你结合所学,帮他完善。
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补充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海洋、②海洋、③多、④七
B.①陆地、②海洋、③多、④六
C.①海洋、②陆地、③少、④七
D.①海洋、②陆地、③少、④五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A
【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将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陆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陆地。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解答】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海洋大多分布在西半球;西半球主要包括北美洲、南美洲。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多,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多。北极地区主要是以北冰洋为主的海洋,南极地区主要是以南极洲为主的陆地,全球陆地共分七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故A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牢记课本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9.地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正确的是( )
A.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C.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D.四分海洋六分陆地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B
【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解答】解: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牢记即可。
10.关于海陆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半球、西半球都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小
B.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陆分布比例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C.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D.在任何等分的半球中,陆地面积总比海洋面积大
【考点】海陆分布概况.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B
【分析】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无论怎样划分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解答】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经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B正确;无论怎样划分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AD错误;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牢记即可。
11.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我保护应急措施错误的是( )
A.躲在安全的空旷地带 B.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C.走楼梯 D.乘电梯迅速下楼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解:地震发生时,赶快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故A正确;
地震发生时,若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或躲到小开间墙角,故B正确;
地震发生时,要尽快走楼梯逃生,不能乘电梯下楼,以免地震导致停电被困住在电梯里,无法逃生,故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震发生时的急救措施,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和太平洋 B.南极洲和北冰洋
C.非洲和印度洋 D.亚洲和北冰洋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D
【分析】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解答】解: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北冰洋是世界上面积做小的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南极洲是世界上面积第五的大洲;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综上所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大洲和大洋的概况,牢记即可。
13.有人预言:地中海在几千万年后可能会消失,预言的依据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
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
D.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考点】板块的运动.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因此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在几千万年后可能会消失。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14.2022年1月15日,汤加附近海域海底火山猛烈喷发,该火山的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曾形成新岛屿,下列选项可以用来解释该现象的是( )
A.海陆变迁 B.大陆漂移
C.全球变暖 D.海平面下降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A
【分析】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解答】解:海陆变迁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曾形成新岛屿,这一过程反映了海陆变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15.下列各大洲中,与亚洲面积之差最大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欧洲 C.南极洲 D.非洲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A
【分析】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解答】解: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因此可以判断与亚洲面积之差最大的是大洋洲。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大洲的面积,牢记解答即可。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4年“地球一小时”于3月30日全球启动,旨在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意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主要城市熄灯从悉尼开始,经太平洋,跨过A 亚 洲,越过B 大西 洋,到达C 北美 洲。
(2)A、E两洲的分界线是① 苏伊士 运河;②处海洋面积在逐渐缩小的原因是位于 亚欧 板块和 非洲 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3)北京于30日20:30~21:30举行关灯一小时活动,此时纽约是同日上午7:30~8:30,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自转 。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洲界线.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1)亚;大西;北美;
(2)苏伊士;亚欧;非洲;
(3)地球自转。
【分析】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解答】解:读图可知,(1)世界主要城市熄灯从悉尼开始,经太平洋,跨过世界最大的大洲A亚洲,越过世界第二大洋B大西洋,到达有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大洲C北美洲。
(2)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A为亚洲,E为非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①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②处海洋为地中海,它的面积在逐渐缩小的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距离越来越近。
(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北京于3日30日20:30~21:30举行关灯一小时活动,此时纽约是同日上午7:30~8:30,那么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
故答案为:
(1)亚;大西;北美;
(2)苏伊士;亚欧;非洲;
(3)地球自转。
【点评】本大题以世界主要城市熄灯路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大洲、大洋、洲界线、板块运动的影响及造成时间差异的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7.【从板块看变化】
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过程中,某学校七年级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模拟板块运动的简易实验。图1为模拟实验的操作示意图,图2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目的
通过简易板块运动模拟实验,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实验过程
(1)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对应的实验器材与模拟过程。
实验器材 → 模拟过程
盛满水的盆 ①模拟各大板块
防水的海绵纸 ②模拟地底动力
吸管 ③模拟地球表面
…… ……
盛满水的盆:模拟 ③ ;海绵纸:模拟 ① ;吸管:模拟 ② (填写序号)。
(2)读图2可知,地球表层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大致由 六 (五/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3)实验中发现,将吸管插入水中向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出现在海绵纸的 边界 (内部/边界),海绵纸与海绵纸 开始运动 (保持静止/开始运动),冒出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海平面升降)。
(4)上述实验现象主要发生在图2中的 乙 (甲/乙)地,板块的运动方式是 张裂 (张裂/挤压),反映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相对 活跃 (活跃/稳定),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 稳定 (活跃/稳定)。
实验应用
(5)结合实验过程和图2,用文字描述或画图形式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表示出板块名称和运动方向)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板块的运动.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③;①;②;(2)六;(3)边界;开始运动;火山喷发;(4)乙;张裂;活跃;稳定;(5)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使得地壳隆起抬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绘图如下:
。
【分析】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解答】解:(1)结合材料和左图分析可知,该模拟实验中用盛满水的盆模拟③地球表面;海绵纸模拟①各大板块;吸管模拟②地底动力。
(2)读右图可知,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3)实验中发现,将吸管插入水中向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出现在海绵纸的边界,海绵纸与海绵纸开始运动,冒出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是火山喷发。因为板块边界是不同板块相互作用的区域,当有类似吹气产生的动力时,边界处更容易出现运动和能量释放等现象,就像实际地球板块运动中,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等活动,而板块内部则相对较为平静。
(4)上述实验现象主要发生在图右中的乙地,板块的运动方式是张裂,反映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相对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甲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5)文字描述: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使得地壳隆起抬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绘图参考如下:
。
故答案为:(1)③;①;②;
(2)六;
(3)边界;开始运动;火山喷发;
(4)乙;张裂;活跃;稳定;
(5)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使得地壳隆起抬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绘图如下:
。
【点评】本题考查六大板块、板块运动等相关知识,查考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0月24日07点05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96°。东经122.83°)发生5.9级地震。
材料二:202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考队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2亿多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这是继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鱼龙化石后,这类化石再一次被发现。
材料三: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1。
(1)六大板块几乎都在海洋的是 太平洋 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全球形成两大火山地震带,台湾花莲地处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2)某班学生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演示板块的运动(如图2所示)台湾花莲地震同图中甲乙两个演示实验中 甲 演示的现象类似。
(3)材料二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在未形成以前的地质时期曾经是 海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判断地中海的变化趋势是 不断缩小 ;红海的变化趋势是 不断扩大 。
(4)结合六大极块示意图,尝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使其不断隆起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板块的运动.
【专题】示意图;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太平洋;环太平洋;
(2)甲;
(3)海洋;不断缩小;不断扩大;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使其不断隆起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解:(1)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据图可知,台湾花莲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2)图中甲演示板块间的碰撞挤压运动,乙演示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据图可知,台湾花莲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与甲演示的现象类似。
(3)海洋生物生活在大海里,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推知,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据图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正在发生碰撞挤压,所以地中海未来可能逐渐缩小,甚至消失。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面积不断扩大。
(4)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答案为:
(1)太平洋;环太平洋;
(2)甲;
(3)海洋;不断缩小;不断扩大;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使其不断隆起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点评】本题以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板块运动演示实验等为材料,涉及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中国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到2024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已经16周年,一直以“和谐使命”系列任务为主要载体。11次走出国门,航行28万余海里,累计服务45个国家和地区,治疗29万多人次,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材料二:2024年8月22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南非,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
材料三:“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到访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分布图。
(1)“和平方舟”号前往南非会经过B 印度 洋,医院船抵达南非时,南非正值 冬季 (填季节)。
(2)“和平方舟”号到访的国家和地区中,走最近的航线前往西班牙,会经过②③大洲的分界线 苏伊士 运河,当到达西班牙时,发现当地居民主要是 白色 人种,当地居民主要信仰 基督教 (填宗教)。
(3)⑤和⑥大洲的分界线是 巴拿马 运河,指出“和平方舟”号唯一没有到访的大洲 南极洲 。
(4)推测“和平方舟”号到达肯尼亚时,当地的气候是 炎热 (炎热/寒冷)。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洲界线.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1)印度;冬季;
(2)苏伊士;白色;基督教;
(3)巴拿马;南极洲;
(4)炎热。
【分析】(1)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它们有的陆地相连,有的被海峡分开;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四个大洋。
(2)根据人类体质方向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黄种人泛指所有聚居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当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人;白种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其主要集中分布地方是欧洲,西亚、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3)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伊斯兰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非洲的北部。
【解答】解:(1)读图可知,“和平方舟”号前往南非会经过B印度洋。南北半球季节相反,8月22日,医院船抵达南非时,此时我国是夏季,南北半球相反,南非正值冬季。
(2)“和平方舟”号到访的国家和地区中,走最近的航线前往西班牙,会经过②亚洲和③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当到达西班牙时,发现当地居民主要是白色人种,当地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
(3)读图可知,⑤是北美洲,⑥是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读图可知,“和平方舟”号唯一没有到访的大洲是南极洲,南极洲气候严寒,是唯一一个没有常住人口居住的大洲。
(4)读图可知,肯尼亚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故“和平方舟”号到达肯尼亚时,当地的气候炎热。
故答案为:(1)印度;冬季;
(2)苏伊士;白色;基督教;
(3)巴拿马;南极洲;
(4)炎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和平方舟”号到访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分布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以博物学专家的身份,乘坐英国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长达5年的环球科学考察.在环球航行过程中,达尔文一路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采集到许多珍贵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标本.图甲为贝格尔号航行路线示意图,图乙为某大洲地形图。
(1)1831年,达尔文从① 欧 洲的英国出发,随船横渡② 大西 洋,沿③ 南美 洲东海岸南下,随后北上横渡⑤ 太平 洋,再绕过⑥ 澳大利亚 大陆的南部,进入⑦ 印度 洋,绕过④ 非 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2)达尔文在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了许多珊瑚和贝壳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 海洋 ,该现象可以作为 B (选择填空)的证据。
A.气候变化
B.海陆变迁
C.生物进化
D.人类活动
【考点】海陆变迁;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专题】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1)欧;大西;南美;太平;澳大利亚;印度;非;
(2)海洋;B。
【分析】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1)依据位置,图中①为欧洲,②为大西洋,③为南美洲,④为非洲,⑤为太平洋、⑥为澳大利亚大陆,⑦为印度洋。1831年,达尔文从①欧洲的英国出发,随船横渡②大西洋,沿③南美洲东海岸南下,随后北上横渡⑤太平洋,再绕过⑥澳大利亚大陆的南部,进入⑦印度洋,绕过④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2)达尔文在安第斯山脉考察时,达尔文发现了许多珊瑚和贝壳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由于地壳运动,使这里由海洋变为陆地。因此,这种现象可以作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故答案为:
(1)欧;大西;南美;太平;澳大利亚;印度;非;
(2)海洋;B。
【点评】本题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及概况,读图解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