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1 12: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引言:中国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史的分期:
1.中国古代史(远古时期—1840年)
2.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3.中国现代史(1949年—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世界(英法美等) 中国
政治 资产阶级民主制为主
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军事 船坚炮利
外交 殖民扩张
总体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科技落后,主要使用冷兵器
闭关锁国
VS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君主专制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先进的工业文明
落后的农耕文明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 份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中国出超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单位:银两)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英国鸦片船“北京”号起卸鸦片
鸦片又名阿芙蓉,俗称大烟,由罂粟的汁液提炼制成,含有大量的吗啡和生物碱,有镇痛、镇咳和止泻等功能,经常吸食极易上瘾。鸦片原产南欧及小亚西亚,后传入阿拉伯、东南亚等地。明朝末年,由南洋传入中国。
1.鸦片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罂粟花园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帝
林则徐
(1)鸦片输入的危害:损害健康、加剧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白银外流、加重负担
1.鸦片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观点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
英国议会内部的争论(战争的正义性)?
观点二:为了毒品交易而发动战争,是不人道的,不正义的,有损大英帝国的形象。
英国议会表决结果:271:262
维多利亚女王
2.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定海
南京
天津
1840年6月
1842年8月
3.结果:中国战败(1840年6月-1842年8月)
清军鸟枪
4.《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中旬,耆英、伊里布等人到达南京,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开始谈判。8月29日,在英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1)内容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接受协定关税
墨西哥鹰洋
五口通商
(2)补充:
中英《虎门条约》 (1843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治外法权)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一体均沾)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④通商口岸传教权
⑤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权
(后来出现晚期西学东渐和教案)
(后来形成租界)
上海十里洋场(外滩)
5.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政治上:
A.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E.片面最惠国待遇
F.租地造屋权
破坏贸易主权
领土主权
关税主权
司法主权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革命任务: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
5.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思想上:部分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1.原因
(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等国的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4)借口:亚罗号事件
(3)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修约的权利
日后大佛兰西皇上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中法《黄埔条约》
问题:法国的修约权利,英国是否也能享有?
清朝十二帝
入关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皇太极
入关后: (1) 顺治 (1644-1661)
(2) 康熙 (1662-1722)
(3) 雍正 (1723-1735)
(4) 乾隆 (1736-1795)
(5) 嘉庆 (1796-1820)
(6) 道光 (1821-1850)
(7) 咸丰 (1850-1861)
(8) 同治 (1861-1875)
(9) 光绪 (1875-1908)
(10) 宣统(1908-1912)
福临
玄烨
胤禛
弘历
颙琰
旻宁
奕詝
载淳
载湉
溥仪
咸丰皇帝奕詝
恭亲王奕
储位之争
皇四子
皇六子
两位老师的PK
卓秉恬(六)
杜受田(四)
悲情牌!
道光帝立储朱谕
2.进程
(1)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国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北塘
大沽
(3)1859年:大沽口清军取胜:
僧格林沁亲王
巴夏礼
巴夏礼事件
额尔金
(4)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帝外逃至承德避暑山庄
恭亲王奕
慈禧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1)割地(九龙司地方一区)
(2)赔款
(3)开放通商口岸
(4)内河航行权
(5)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贸易合法化
4.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1)承认《瑗珲条约》;
(2)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土地;
(3)把俄方提出的西北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5.影响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例.右图是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对这一谕旨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谈判结果导致香港完全沦为殖民地
D.内容中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D
2.表现
(1)林则徐——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
②收集各国信息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③编《四洲志》
林则徐
(2)魏源与《海国图志》
①基础:《四洲志》
②内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科技等
③地位: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
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④核心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墙内开花墙外香”
材料一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材料二
《海国图志》在 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3)徐继畲《瀛寰志略》
①内容: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欧美各国)
②地位: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瀛寰志略》
华盛顿纪念碑
3.评价:
(1)进步性:
①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②揭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
(2)局限性:未能付诸实践和突破封建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