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金属材料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不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选项 物质 名称
A 储存和释放氢气用的储氢合金
B 辽代鎏金高士图银杯
C 北宋木雕罗汉像
D “蛟龙”号的钛金属耐压球壳
【解析】 储存和释放氢气用的储氢合金,通常为铁镍或铁钛等金属的合金,A错误;辽代鎏金高士图银杯,是由金属银制成,B错误;北宋木雕罗汉像,属于木制品,不含有金属元素,C正确;“蛟龙”号的钛金属耐压球壳,是由金属钛制成,D错误。故选C。
2.(2024·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高一期中)杭州亚运会打造“绿色建筑”,亚运场馆大量使用了碲化镉(CdTe)发电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14Cd和112Cd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B.Te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4个
C.128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8
D.114In与114Cd互为同位素
【解析】 114Cd和112Cd为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质子数一定相等,A正确;Te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24,B错误;128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近似相等,C错误;114In与114Cd的质子数不同,不是互为同位素的关系,D错误。故选A。
3.(2024·北京市西城区高一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H2O的电子式:
B.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KOH的电离方程式:KOH===K++OH-
D.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解析】 在H2O分子中,O原子与每个H原子间各形成1对共用电子,其电子式为,A正确;S的核电荷数为16,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正确;KOH为可溶性强碱,电离方程式:KOH===K++OH-,C正确;HCl为共价化合物,由H原子与Cl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D错误。故选D。
4.(202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期末)《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和朴硝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试验的原理。则硝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A.KNO3 B.Fe3O4
C.Na2SO4 D.NaNO3
【解析】 焰色试验呈紫青色的物质含有K元素,则硝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KNO3,答案为A。
5.(202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既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属于非电解质 ②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③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④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含CO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属于盐,属于电解质,①错误;冰和干冰分别是H2O与CO2,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②正确;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③正确;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HCO等,④错误。故选B。
6.(2024·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钠与水反应:Na+H2O===Na++OH-+H2↑
B.向盐酸溶液加入少量碳酸钠:CO+H+===HCO
C.Cl2通入NaOH溶液中:Cl2+2OH-===Cl-+ClO-+H2O
D.铁片插入稀硫酸中:2Fe+6H+===2Fe3++3H2↑
【解析】 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A错误;向盐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碳酸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等,离子方程式为CO+2H+===CO2↑+H2O,B错误;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C正确;铁片插入稀硫酸中:Fe+2H+===Fe2++H2↑,D错误。故选C。
7.(202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期末)下列物质间的每步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实现的是( )
①Fe→FeCl2→Fe(OH)2→Fe(OH)3
②Na→Na2O→Na2CO3→NaHCO3→NaOH
③Mg→MgCl2→Mg(OH)2
④Al→Al2O3→Al(OH)3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Fe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FeCl2与碱反应生成Fe(OH)2,Fe(OH)2被氧气氧化为Fe(OH)3,每步转化都能一步实现,故①符合题意;Na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和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与H2O、CO2反应生成NaHCO3,NaHCO3与足量的Ca(OH)2反应生成NaOH,故②符合题意;镁和氯气反应生成MgCl2,MgCl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Mg(OH)2,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③符合题意;铝与氧气反应生成Al2O3,Al2O3不溶于水,不能一步生成Al(OH)3,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8.(2024·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高一期中联考)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分离苯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 B.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
C.利用焰色试验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Na元素 D.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
【解析】 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处,A错误;玻璃棒靠在了容量瓶瓶口,容易将转移的溶液撒在容量瓶外造成误差,B错误;焰色试验应用光洁铁丝或铂丝,C正确;蒸发氯化钠溶液应该用蒸发皿,此处用的是坩埚,D错误。故选C。
9.(202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期末)含元素碲(Te)的几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利用了H2Te的还原性
B.反应②中H2O做氧化剂
C.反应③利用了H2O2的氧化性
D.反应④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反应①中H2Te和氧气生成Te,H2Te表现还原性,A正确;反应②为Te和H2O生成H2TeO3,Te被氧化,所以H2O做氧化剂,B正确;反应③中H2TeO3中被H2O2氧化为H6TeO6,H2O2表现氧化性,C正确;H2TeO3中Te的化合价为+4价,H2Te4O9中Te的化合价也为+4价,没有化合价的改变,所以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故选D。
10.(2024·湖南省郴州市高一期末)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 HO含有的中子数为10NA
B.1 mol/L Na2SO4溶液中离子总数为3NA
C.常温常压下,0.2克H2和7.1克Cl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O2与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0.4NA
【解析】 18 g HO的物质的量为=0.9 mol,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为0.9 mol×10=9 mol,含有的中子数为9NA,A错误;题中未告知溶液的体积,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无法确定溶液中离子总数,B错误;0.2克H2是0.1 mol,7.1克Cl2是0.1 mol,根据H2+Cl22HCl,生成HCl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其分子总数为0.2NA,C正确;氧气和钠反应后可能变为-2价,还可能变为-1价,故1mol氧气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可能为4NA个,还可能为2NA个,标准状况2.24 L O2物质的量==0.1 mol,生成Na2O2时转移0.2NA电子,生成Na2O时,转移0.4NA电子,D错误。故选C。
11.(2024·湖南省浏阳市高一期末)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形成的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结构如图。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X核外电子总数相等。W的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最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Q>Z>Y
B.简单氢化物的沸点:X>Z
C.化合物XZ2中所有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Y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学性质活泼
【解析】 W的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最小,W为H元素,根据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X为C元素,Q的原子序数最大,且形成+1价阳离子,推测Q为Na元素,Z形成两个共价键,另外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X核外电子总数相等,因此,Z为O元素,则Y只能为N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原子半径大小:Na>N>O,A错误;常温下水为液体、甲烷为气体,故简单氢化物的沸点:H2O>CH4,B错误;CO2的电子式为,所有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正确;Y元素对应的单质为氮气,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D错误。故选C。
12.(2024·广东省东莞市高一七校联考)最近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低成本光伏材料——蜂窝状石墨烯。生产原理是Na2O+2CO===Na2CO3+C(石墨烯),除去Na2CO3,可制得蜂窝状石墨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产石墨烯的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置换反应
B.石墨烯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二者的性质完全相同
C.CO属于酸性氧化物,做氧化剂,Na2CO3属于盐,是还原产物
D.2 mol CO参加反应转移2 mol电子
【解析】 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同素异形体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B错误;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O中C的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C错误;C的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0,得到2个电子,D正确。故选D。
13.(2024·河北省郑口中学高一第四次质量检测)将一定质量的Fe和Fe3O4混合固体粉末溶于100 mL 1.0 mol·L-1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mL H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含有Fe3+
B.Fe3O4与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n(Fe)∶n(Fe3O4)=2∶1
D.混合固体中m(Fe)=0.56 g
【解析】 由题可知Fe和Fe3O4的混合固体与100 mL 1.0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故反应后的溶液不含Fe3+,A错误;Fe3O4与HCl反应生成FeCl2、FeCl3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8HCl===2FeCl3+FeCl2+4H2O,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B错误;由题意可知n(H2)=0.01 mol,与盐酸反应的n(Fe)=0.01 mol,n总(HCl)=0.1 mol,则与Fe3O4反应的n(HCl)=0.1 mol-0.02 mol=0.08 mol,故n(Fe3O4)=0.01 mol,产生n(FeCl3)=0.02 mol,则由2FeCl3+Fe===3FeCl2,可得n总(Fe)=0.01 mol+0.01 mol=0.02 mol,故n(Fe)∶n(Fe3O4)=2∶1,C正确;混合固体中m(Fe)=0.02 mol×56 g/mol=1.12 g,D错误。故选C。
14.(2024·河北省郑口中学高一第四次质量检测)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W、X同周期且相邻,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Z-的M层有8个电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X、Y、Z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Z>Y>X
B.Y与Z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ZD.单质氧化性:Z>X
【解析】 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同周期且相邻,W、X、Y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W为C元素、X为N元素、Y为Mg元素。Z-的M层有8个电子,Z为Cl元素。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质子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Cl->N3->Mg2+,A错误;MgCl2是离子化合物,B错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CO3,C错误;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氧化性:Cl2>N2,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2024·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一期末)为了探究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E中收集相对纯净的气体。填写相关内容:
(1)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
(2)若C中反应不充分,则D(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
实验二:
(3)写出在高温加热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4H2O(g)Fe3O4+4H2 。
(4)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 乙 (填“甲”或“乙”);实验时应先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所制得的纯净气体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铜丝由黑变红 。
实验三:绿矾(FeSO4·xH2O)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的含量,将石英玻璃管(带两端开关K1和K2,设为装置A)称重,记为m1 g。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将装置A称重,记为m2 g,B为干燥管。按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5)实验步骤如下:① c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③ b ,④ d ,⑤ a ,⑥称量A,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恒重,记为m3 g。
请将下列实验步骤的编号填写在对应步骤的横线上。
a.关闭K1和K2
b.熄灭酒精灯
c.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d.冷却至室温
(6)已知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绿矾受热只是失去结晶水,硫酸亚铁本身不会分解,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的数目x= (用含m1、m2、m3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 本题共有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探究Na2O2与CO2的反应,并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第二个实验是探究Fe与高温水蒸气的反应,并验证产物H2的还原性;第三个实验是进行绿矾的结晶水数目的测定。测定绿矾中结晶水数目时,利用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求出结晶水的质量,利用加热后与加入绿矾前玻璃管的质量差求出FeSO4的质量,x就等于H2O的物质的量与FeSO4的物质的量的商。(1)C中,Na2O2与CO2发生反应,生成Na2CO3和O2,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2)若C中反应不充分,则D(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中Ca(OH)2与CO2发生反应生成CaCO3等,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3)在高温加热装置中,Fe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Fe3O4和H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4)虚线框处发生H2还原CuO的反应,由于H2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宜选择的装置是乙;实验时应先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所制得的纯净H2中,CuO被H2还原为Cu,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铜丝由黑变红。(5)测定绿矾中结晶水的含量前,需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干扰实验结果,即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至固体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在此过程中,持续通入N2;关闭K1和K2。则对应步骤为cbda。(6)根据实验记录,(m2-m3)g为结晶水的质量,(m3-m1)g为FeSO4的质量,则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的数目x==。
16.(14分)(2024·河北省郑口中学高一第四次质量检测)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针对表中所列标号为①~⑩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二 ① ② ③ ④
三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元素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2)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元素⑤具有 还原性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元素②形成的单质气体含有 非极性键 (填“极性”或“非极性”)共价键。
(4)元素③、⑨与H原子以原子个数比为1∶1∶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
(5)第三周期中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NaOH (填化学式,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两性的物质是 Al(OH)3 ,这两种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3+OH-===[Al(OH)4]- 。
(6)元素③,⑤,⑨形成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l->O2->Na+ (填离子符号)。
【解析】 根据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得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Mg、⑦为Al、⑧为S、⑨为Cl、⑩为Ar。(1)C为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2)Na原子结构中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故具有还原性。(3)氮气(N2)分子中形成了氮氮之间的非极性键。(4)O、Cl与H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1的化合物为HClO,其电子式为。(5)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金属性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弱,故碱性最强的是NaOH,具有两性的为Al(OH)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Al(OH)4]-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H)4]-。(6)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Cl-最大;核外电子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大小关系为Cl->O2->Na+。
17.(15分)(2024·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八校联盟高一期中)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溶液、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滴入少量,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AgNO3在水中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 AgNO3===Ag++NO 。
(2)①中分散质粒子直径 <1 nm (填“<1 nm”或“>100 nm”)。
(3)常温下,饱和②溶液 不能 (填“能”或“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4)从物质的组成来看,④属于 盐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上述标有序号的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①⑤ (填序号)。
(5)查阅资料可知,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其浓度越小,氧化能力越弱。对于反应4Cu+10HNO3===4Cu(NO3)2+NH4NO3+3H2O,NH4NO3的摩尔质量为 80 g·mol-1 ,该反应中,每生成0.8 g NH4NO3,转移的电子数为 0.08 NA。
【解析】 (1)AgNO3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AgNO3===Ag++NO。(2)稀盐酸属于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3)饱和氯化钠溶液不是胶体,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4)从物质组成来看,硝酸银属于盐;题干中,能导电的物质:稀盐酸和稀硝酸。(5)NH4NO3的摩尔质量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14×2+1×4+16×3)g/mol=80 g/mol;该反应中,每生成0.8 g NH4NO3,对应物质的量:0.01 mol,则转移的电子数:0.08 mol,即0.08NA。
18.(15分)(202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期末)工业上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少量Fe2O3、FeO、SiO2等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氧化铝,流程如下。
请回答:
(1)“酸浸”过程中,产生浸渣的主要成分为 SiO2 ;H2SO4溶液不宜过量太多,其原因为 避免沉铁、铝时消耗过多的Na2CO3溶液 。
(2)“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H2O2+2H+===2Fe3++2H2O 。
(3)氧化后,用Na2CO3溶液调节pH,将Al3+、Fe3+转化为Al(OH)3和Fe(OH)3沉淀。溶液的pH与铝、铁沉淀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为获得较高的铝、铁沉淀率,应控制溶液的pH不低于 5.0 。
②“沉淀”过程中,所得滤液的溶质主要成分为 Na2SO4 。
③检验滤液中是否含有Fe3+的实验操作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则不含Fe3+,若溶液变红则含Fe3+ 。
(4)“碱溶”过程中,用NaOH溶液溶解沉淀,分离出Fe(OH)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单位时间内铝元素溶解率的为 (填选项字母)。
A.适当增大NaOH溶液浓度
B.适当加快搅拌速率
C.适当降低温度
(5)“碳分”过程中,通入足量CO2后生成Al(OH)3沉淀和NaHC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4]-+CO2===Al(OH)3↓+HCO 。
【解析】 由题干工艺流程图可知,向铝土矿中加入硫酸,将Al2O3、Fe2O3、FeO分别转化为Al3+、Fe3+和Fe2+,过滤出SiO2,向滤液中加入H2O2溶液将Fe2+全部转化为Fe3+,便于沉淀步骤中转化为Al(OH)3和Fe(OH)3沉淀,过滤后得到沉淀,向沉淀中加入NaOH溶液,将Al(OH)3沉淀溶解转化为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过滤得到Fe(OH)3,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生成Al(OH)3沉淀和NaHCO3溶液,过滤洗涤沉淀,并进行灼烧得到Al2O3。(1)由分析可知,“酸浸”过程中,产生浸渣的主要成分为SiO2;由于后续步骤中加入的Na2CO3和NaOH均能与H2SO4反应,故若“酸浸”步骤中H2SO4溶液的用量过量太多,则将增大后续步骤中Na2CO3和NaOH溶液的消耗,造成浪费。(2)在酸性环境中用H2O2溶液将Fe2+氧化为Fe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3)①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pH=5.0左右时铝铁的沉淀率均比较高了,接近100%,再提高pH沉淀率增大不显著,且消耗更多的Na2CO3,故为获得较高的铝、铁沉淀率,应控制溶液pH为5.0左右;②“沉淀”过程中,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调节溶液的pH被消耗,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进入滤液,故所得滤液的溶质主要成分为Na2SO4;③铁离子遇KSCN溶液变为红色,检验Fe3+沉淀完全的操作为:静置,取上层清液于一试管,向其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则说明Fe3+沉淀完全。(4)沉淀中加入NaOH溶液,将Al(OH)3沉淀溶解转化为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过滤得到Fe(OH)3,适当增大NaOH溶液浓度、适当加快搅拌速率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选AB。(5)通入足量CO2后,和四羟基合铝酸钠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NaHC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4]-+CO2===Al(OH)3↓+HCO。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