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聚落
教学重点
聚落的基本类型、景观差别、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 法
读图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教学,重点讲授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时,人类的生存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本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类活动应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观念。
学情分析
本节注重对学生技能、方法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和学会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整个探究过程紧密与学生生活联系,既增加实践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
习
目
标
知道聚落的定义和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认识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职能类型
3、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认识到聚落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复
习
互
查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 )人外出狩猎时,用冰砖做成( )避寒。
2、生活在( )地区的居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建造( )居住。
3、连线: 新疆地区 四合院
北京 竹楼
傣族自治州 平顶屋
4、连线: 基督教 清真寺
佛教 教堂
伊斯兰教 佛塔
通过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达
标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从开始形成,就在不断地从事着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那么人类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是在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聚落》
质疑导入
激发兴趣
城市和乡村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并找出下列各题的答案:
什么是聚落?它的两种基本类型是什么?
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先有什么聚落后有什么聚落?
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哪?距今约多少年?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乡村和城市的居民分别从事哪些生产活动?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合作探究
读82页图比较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并完成填表。
城市
乡村
道路
人口分布
房屋
生产方式(即职能)
2、读图比较,你认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聚落有工业重镇、文化之城、商贸中心以及多种职能的大城市,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在此基础上总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最大的差异是生产方式的差异即职能的差异。
二、城市与环境
拓展提升、交流展示
读图讨论:什么样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这说明什么对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
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和大城市多出现在哪里?
读图回答:你会选择在哪里建房子呢?(多选),在此基础上总结: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和大城市多在河流沿岸和冲击平原上。
学生阅读后思考,并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并指正
结合生活实际读图比较,并完成填表
积极讨论
达成共识
讨论并上台展示指图回答:
地形—
水源—
灌溉—
土壤—
气候—
资源—
总结:自然环境优越
学生读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
当堂检测:
1、适合人类居住的聚落地区是( )
A、气候寒冷的北极地区 B、温带湿润的平原
C、干旱的沙漠 D、地势高峻的山区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最主要的差异是( )
A、房屋建筑的差异 B、人口数量的差异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人们收入差异
3、一般来说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原山地地区 B、荒漠地区
C、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D、热带雨林
4.聚落可分为( )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5.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B、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来
C、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
6、从图中景观来看,A、B、C三处都属于( )聚落,三地选址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沿( )而建。而最有可能先发展起来的是( ) 地,理由是( )。
学生回答并指正
总结:
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 )和( )
2、( )对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
归纳重点
布置预
习任务
以上海、北京为例说明现代聚落的发展受什么影响日益明显?
查阅资料每人搜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胜地,并写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及具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