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6 17:19: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D
解析:
分析:A“食”通“饲”,喂、喂养;B“见”通“现”,表现;C“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
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不以千里称”“称”应读chēng。其余正确。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选择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答案:C
解析:
分析: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确的方法)。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翻译。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答案:B
解析:
分析:“见”通“现”,“发现”的意思。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发现。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C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的”之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辨析。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答案:A
解析:
分析:“不以千里称也”中“以”是“按照”的意思。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用法一致。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辨析。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B.《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述说的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节奏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D.《马说》通篇是一个“比喻”: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文章的全面理解分析。
8.下面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不缺人才,只是缺乏识别人才的人。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9.选出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策”指“用鞭子打”。其余三项正确。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
10.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11.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食”是“吃一顿”,“或”是“有时”。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12.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
D.一箪食,一豆羹
答案:B
解析:
分析:例句中“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B项与之意思相同。故选B。
点评: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13.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应改为“直接原因”。其余三项正确。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14.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第一“也”,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即“不能称为千里马啊”。
情感:悲叹千里马的遭遇;第二“也”,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即“ 怎么能要它日行千里呢?”。情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第三“也”,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即“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情感:全文的主旨句,对千里马被埋没感到十分悲哀。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答案:D
解析:
分析:“临”面对。其余三项正确。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文言词语的翻译。
二、填空题
16.《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河北昌黎人,______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___________”的美誉,代表作品《_________》。
答案:《韩愈文选》|韩愈|退之|唐|文起八代之衰|《昌黎先生集》
解析:
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修辞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比|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解析:
分析:“策之、食之、鸣之”构成排比,是对食马者的谴责。
点评: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18.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解析:
分析: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解析:
分析:多积累识记古诗,并理解分类。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积累。
20.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解析:
分析: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学生要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结合对偶的要求,写出跟课文内容相关的符合对偶要求的句子。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对偶的运用。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古 之 君 王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答案:王/者/得/曰/请
解析:
分析:根据语意给文言文断句。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 ) 遣( ) 期年( ) 市( )
答案:捐:花费 遣:派遣 期年:满一年 市:值
解析:
分析:结合文意理解字义,准确翻译文言词语。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3)这个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解析:
分析:故事的寓意很明确,君主要求贤若渴,不惜重金,方能得到人才。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2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答案:A
解析:
分析:“执策而临之”中“临”指“面对”。只有A项意思与之相同。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2)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