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同步达标
核心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1.史学界有观点认为李渊有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
A.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B.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唯一依据
D.初唐时期的制度在后期全被推翻
2.“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由材料可知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李世民 B.李治 C.李隆基 D.李渊
核心知识点——“贞观之治”
3.“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的革新措施息息相关。下面属于其经济方面的措施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任用他们做宰相,表明唐太宗( )
A.知人善任,重用贤才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吸取教训,减省刑罚 D.整顿吏治,发展生产
核心知识点——武则天的统治
5.骆宾王曾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
A.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选拔人才 D.重视发展生产
6.武则天曾下令:凡是官吏所在治理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治国思想( )
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能力提优
建议用时:20分钟 总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唐朝官员来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大力整顿吏治
2.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则材料说明唐太宗( )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完善科举制度
3.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这副对联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作用
5.武则天重视科举制度。690年2月,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武则天采取这一措施有利于( )
A.提高儒家地位 B.扩大统治基础
C.推动教育发展 D.提高臣属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20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有关部门以林邑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指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且讨伐林邑)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此蛮,亦何所补 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贞观政要》
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理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4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唐太宗施政措施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7.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1)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为什么?(3分)
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摘自李观《李元宾文编》
(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4分)
参考答案
同步达标
1. B 2. D 3. B 4. A 5. C 6. B
能力提优
1.A 2. B 3. A 4. D 5. B
6.(1)理由:非万不得已不要发动战争,穷兵黩武易亡国;以士兵伤亡为代价,即使赢得战争,也得不偿失;言语之间的冒犯,不必动武。(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2)奉行节俭,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以民为本。(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3)国家建设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关心民生,勤政爱民,奉行节俭。(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7.(1)有关系。(1分)原因:隋炀帝奢侈无度,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恤民力;(1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1分)
(2)核心观点:知人善任,重用人才。(1分)史实:唐太宗重视用人,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1分)武则天广揽人才,破格用人,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1分)
(3)经验: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