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3 15:2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山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5月份月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西周金文显示,周王任命的诸官,主要分为两类,为满足周的王家日常需要的职务,如山虞(掌管山林)、牧人;还有掌管礼仪、军旅的职务。任命时多辅以“用宫御”三字说明此职主要为满足王家宫廷的需要。以上材料说明西周( )
A.朝廷官职均由周王的子弟充任 B.西周形成专业分化的官僚制度
C.西周以采邑制度供养贵族官员 D.朝廷官员和王室家臣身份合一
2.《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
C.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
3.汉初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下列各项以此为鉴并获得成功的是( )
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B.“惩亡秦孤立之败”而分封同姓王
C.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5.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天空中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用以观测天体运行,以下为其中三组。
从以中能得出的信息有( )
北斗七星因象带柄的勺子(斗)而得名。斗柄的指向四季不同。 “箕宿”四星因象农民用来簸扬谷物的簸箕而得名。 “毕宿”八星因为象捕猎小兽的带柄的毕网而得名。
①古人重视对于天象的观测 ②天文观测关系到生产和生活
③天象观测与历法季节相关 ④古人通过天象预示人间吉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特权。但在 1863 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北京和天津,而 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门地区。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东南互保”保护列强权益 B.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受到了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 D.清廷完全沦为列强治华工具
7.1888 年康有为在著作《实理公法全书》中,运用卢梭“民约论”思想,批判“君权神授、君为臣纲”封建思想,提出“民立君、立议会”等民主思想。而 1898 年百日维新时,他却不再坚持设议院,也不再提兴民权。这一变化( )
A.未能冲击旧的官僚政治体制 B.受到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C.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薄弱 D.说明变法限于制度层面
8.1938 年 1 月 1 日,《抗战漫画》在武汉创刊,其创刊词说:“我们决以漫画宣传队为中心,集合留武汉同志,培养一个新的生命,来刺激全国同胞的抗战情绪,和敌人作殊死之战。”表明( )
A.武汉会战必将胜利 B.国民政府组织抗战
C.敌后抗战形式多样 D.文艺服务现实需要
9.海尔集团前身是创立于 1984 年的集体小厂。1989 年 4 月 28 日,海尔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海尔提出“走出国门,出口创牌”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如今,海尔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下面关于海尔说法正确的是( )
A.创立时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B.改为股份公司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改为股份公司符合我国国企改革的目标
D.国际化战略响应了国家“走出去”战略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与时俱进。从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
A.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B.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 D.根源于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
11.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一国两语”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
A.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B.为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C.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D.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的产物
12.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 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13.19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若干行业和团体进行联合的趋势。例如费城行业团体职工会、纽约职工会等都是拥有 40-50 个团体,1 万以上会员的工人组织,一些城市的工人组织还创办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
A.工人待遇得到了显著改善 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
C.成为了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 D.工人的阶级意识有所提高
14.下表反映了 1781—1831 年英国人口、粮食进口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该时期英国( )
时间 人口(百万) 净进口(%) 粮食总产量(指数)
1781 7.04 0 136
1791 7.74 2 147
1801 8.66 5 159
1831 13.28 12 226
注:1700 年粮食总产量指数为 100。
A.工业革命大大推动城市化发展 B.出现外国移民大规模流入现象
C.农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工业 D.对世界粮食市场依赖性的增强
15.20 世纪 40——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B.实行封闭的贸易壁垒政策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弱化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16.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技术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投入医疗使用。人工智能的诊断准确率超过放射科专业医师的平均水平,影像诊断工作有可能会完全交给人工智能来处理。这说明( )
A.医疗水平的提高确保了人类的健康
B.科技进步极大推进了医学的发展
C.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激化社会矛盾
D.人工智能全方位改变了社会生活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实验室是通用电气于 1895 年雇用数学家斯泰因梅茨后创建的。不久,一些化学公司、摄影公司也拥有了大型工业实验室。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于 1904 年建立贝尔工作室。当时许多公司相信,在企业中设立至少一个与商业相对分离的中心实验室,是确保公司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机制。贝尔实验室始终把基础研究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贝尔实验室首任总裁,朱厄特“以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应用的指导思想”受到公司高层赏识,并赢得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的支持。此时的工业实验室受到了各自所属公司的慷慨资助,并成为确保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部门。随着 20 世纪初美国工业实验室迅速发展,公司变得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赵乐静、郭贵春《美国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传统及其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所,根据国家部署的研发任务开展工作,并将科研成果交由企业无偿使用。这与新中国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适应。鉴于科研所存在成果转化能力弱及对经济贡献值低等问题,1980 年底,国家科委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即“科研部门应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各类应用研究所应当同企业挂钓”。国家开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转变科研所的运行机制。
我国科研院所随即开始了市场调控下的企业化转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这对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韩晋芳《论科研院所的转制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初美国工业实验室的基本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研所转制的背景。9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美科研机制发展的历史启示。7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 年 6 月,红军占领江西永新后,毛泽东提出了对工商业尤其是中小工商业者采取保护政策的要求。随后在福建长汀又要求保护商人贸易和合法收入。毛泽东认为苏维埃政府要更加善于利用私人资本用以发展经济,积极鼓励私人资本家的投资。1934 年 1月,毛泽东明确指出,只要私人经济符合政府法律规定,就要鼓励和奖励,这是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
——摘编自韩平等《毛泽东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开创性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1952 年 9 月,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新中国经济经过头三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技术厂务公开等手段,私营工商业的性质已经变了,属于“新式的资本主义”,“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1953年 2 月,毛泽东提出“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资产阶级不接受国家资本主义,没有别的路走,大势所趋,非走这条路不可。我们对资产阶级不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也没有别的路,因为现在不能没收他们的财产,而且需要他们”。
——摘编自陈晋《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开辟和拓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关于发展私营经济认识的变化及其依据。9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秦到前清两千年的政治进程,综合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周期性三者,就可以得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轨迹。进程的两端战国和清末则是断裂和转型期,进程本身则出现过各种波动和失序,表现出“常态”、 “变态”、"回归"和"周期"的特点。
秦汉是帝国体制的"奠基一定向",魏晋南北朝,则是“变态一回归”,这"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 是包含进化和发展的,而非全盘复旧。中国政治文化体制的连续性,几乎是举世无双的,它显示了吸收异化因素的巨大能力,历经变迁而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和深层结构。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角度,拟定主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2 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A C C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D D C B
17.(1)特点:企业主导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通过实验室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充足的资金支持。9 分
(2)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原有科研体制难以适应市场化需求;1980 年代,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科技与经济结合;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兴起,中国需通过改革科研机制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政策调整与机制创新。9 分
(3)启示: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的平衡;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的动态调整,科研机制需要与时俱进。7 分
18.(1)积极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队伍;活跃了市场,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有利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6 分
(2)变化:由鼓励和保护私人经济转变为实行公私合营、建立国营经济。
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独特的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和民族资产阶级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关系;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初衷;发展社会经济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等。9 分
19.12 分
示例 1:
论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阐释: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推动构建“东亚文化圈”。宋朝强化专制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段时期爆发的交战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示例 2:
论点: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
阐释: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工商业有所发展,西汉中期以后,陆海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上,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尊崇儒术,儒学最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维护统一的文化内核;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示例 3:
论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育着统一
阐释:这一时期既是政权更迭较为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所发展。政治上,政权更迭较为频繁,中央集权相对削弱,出现局部统一和民族大交融;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形成、九品中正制创建,制度文明在传承中得到创新;经济上,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曾一度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战争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思想文化上:儒、释、道相互影响;民族关系上,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统一王朝的出现和繁荣做了奠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曲折中发展,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为中华文明孕育了新发展。
(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观点合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