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四次模拟考试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在距今约6500年的浙江湖州马家浜文化中期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在建筑遗存的周围发现了九条人工开凿的排水沟、两条饮水沟渠,还发现了一批石器,其中以用于砍削的锛和穿孔斧最具特征。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南方生产生活的发展状况 B.小农经济的形成
C.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阶级分化的出现
2.《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又云:“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户百万之家则二十万......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表明西汉前期
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控 B.社会阶层流动显著加快
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豪强地主日益壮大发展
3.中国古代制定礼后需要指定的乐来配合,隋初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隋文帝认为不妥,下令议定正乐,然音律多乖,积年议不定”。隋文帝最后结合遗文旧物,于开皇十四年颁行了新乐。由此可知,颁行“新乐”主要是为了
A.歌功颂德,教化民众 B.恢复传统,重塑礼仪
C.凝聚人心,巩固统一 D.变革音乐,正化风俗
4.下面卡片是根据一份藏于俄罗斯的敦煌雇工契-《丙申年(936)正月赤心乡百姓宋多胡雇工契》编制而成。这种雇佣现象在当时较为常见,由此可推知
A.契约精神广泛影响社会生活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C.民间经济活动秩序渐趋规范 D.自耕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5.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知泉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大食蕃客啰辛贩乳香直三十万缗,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钱九十八万缗,各补承信郎”(市舶纲首就是出海商队的商人首领)。该现象折射出
A.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南宋税收结构发生变化 D.选官制度出现实质转变
6.明朝正德、嘉靖以后,早期的海禁开始松动,江浙沿海地区大都是“富家以财,贫人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故民乐轻生,鼓枻(划桨)相续,谓生涯无逾此者”。据此可知,当时
A.海外投资更容易获得巨额利润 B.商人尚未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C.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重大改变 D.海外贸易激发民众致富积极性
7.1898年4月22日,山东应试举人孔广骞、孟昭武等联名上书都察院,揭露德国侵略者闯入墨县(即墨县)文庙,损坏孔子圣像的行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写了一封公开信《请联名上书查办圣像被毁公启》,送到各省在京会馆,请应试举子们签名,发动了第二次公车上书。此举
A.打击了列强势力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积蓄了变法力量 D.解放了民众思想
8.1938-1945年,西南联大涌现大量学术成果,如冯景兰的《云南地质矿产》、施嘉炀《滇缅公路沿线木材之分布及强度》的报告;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钱穆的《国史大纲》,陈达的《近代中国国势普查》;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振动光谱》,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宇宙也许是不守恒的”假说;费孝通的《云南三村》等。据此可知,西南联大
A.自发的践行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C.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新模式 D.勇于承担文化抗战的时代重任
9.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毛泽东惊喜地发现湖南农民变得十分能战斗”,他不仅提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而且明确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些认识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冲破了苏俄“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C.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农民观 D.逐渐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0.1953年儿童节,画家蒋兆和创作了《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右图),单幅印刷量近30万张。该作品宣传的应是
A.抗美援朝节节胜利
B.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C.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D.国家前途光明美好
11.1982年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2012年中共中央决定建设“法治中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据此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革的特征是
A.通过分权制衡逐步构建西方式宪政体系
B.按经济需求逐渐弱化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以法治化和制度化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D.采用先进的制度取代传统社会治理模式
12.非洲大陆有不易逾越的撒哈拉大沙漠和热带雨林,三面环海,优良港湾少,但早在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地区住民就与沙漠以南非洲建立起交往关系。班图人到达东、南非后,发展形成融合非洲本土与阿拉伯、波斯等文化的新文明。可见,非洲文明彰显了
A.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B.内生性与本土性的共存
C.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结合 D.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融
13.11世纪开始,在汇集海商习惯和过往海事判决书的基础上,欧洲形成了分别以地中海、大西洋及北海为中心的三大海法。海法由海上贸易行会选出的特殊的海事法院加以实施,热那亚、比萨、巴塞罗那及其他所有大的商业港口都有各自的海事法院。诸如共同海损、船舶共有、海上运输责任限制等问题,在三大海法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海事共同规范,这构成了后世国际海法体系的基础。欧洲海事法系的形成反映了
A.欧洲海外贸易走向繁荣 B.罗马法在欧洲不断地走向完善
C.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需要 D.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斗争激烈
14.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过小农应采取保护政策,引导其走向合作社;对中农和大农,限制其剥削逐步改造,不给予政治支持;对农业工人优先组织起来;对大土地所有者剥夺其土地”。恩格斯意在强调西欧
A.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 B.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C.农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D.工农联盟的可能性
15.《东南亚文化交汇》一书中提到菲律宾的巴朗盖制助推了殖民者的间接统治”。(巴朗盖类似于村庄或部落,社会内部存在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群体)菲律宾具有文明十字路口的特质,印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西班牙与美国、日本在菲律宾的多重演奏留下深深的叠层式印记”。以下关于菲律宾历史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班牙通过巴朗盖制实现了对菲律宾的中央集权统治
B.菲律宾文化的多层次印记,反映了其被多次殖民的经历
C.在其发展历程中,多种力量相互交织,影响程度不相上下
D.体现了多元文化与本土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16.俄乌冲突引发大规模难民潮。据新华社报道,意大利等“前沿”国家承担大量难民安置工作,寻求他国分担,匈牙利、波兰等国拒绝。德、法等多国实施边境管控,荷兰、匈牙利还要求“选择退出”相关规则。这表明
A.欧盟在难民冲击下整合遇阻 B.欧洲强国矛盾因难民激化
C.经济差异主导难民政策走向 D.难民成影响和平首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以史为鉴观治道,得失犹待后人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上谥日孝文皇帝(北魏拓跋宏)......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引自《魏书·高祖纪》
(杨广)负强富之资,逞无厌之欲......游幸不息......兴师百万,亲征高丽,政繁赋重..广凶问(死讯)至,(唐高祖)追恶谥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摘编自《历代通略》
材料二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谥高皇帝)以公侯、功臣及其奴仆冒犯国典,作铁榜,申明律令,违者究治。其目节略如下:
一、不得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等。
二、管庄人等不得倚势在乡欺殴人民。
三、屯田佃户、奴仆及其亲属人等,不得倚势凌民,侵夺财产。
四、不得私托门下,隐蔽差徭。
五、欺压良善者,侵夺人田地、房屋、孳畜者,四犯与庶人同罪。
六、不得受诸人投献物业,四犯与庶人同罪。
-据《续文献通考》等摘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事实说明拓跋宏“孝文”谥号非虚谥,杨广之“炀”为恶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对明太祖作铁榜申诫举措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6分)
18.关税(13分)
材料一
汉代 设“关津”“凡货出入关者,必先输其税,十取其一”。关税收入占财政收入1%左右。
唐代 “(无官方许可的商贾)所过津关,税二而取一”“(藩镇)自置税场......十取其三。”
宋代 “行者赍货,过税(流通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住税(交易税)每千钱算三十。”
明代 全国设十二处钞关,因最初用钞(纸币)交税而得名,“各钞关量舟船大小修广而差其额”。成化十六年(1480年)起,钞关税折收银两,成为仅次于田赋和盐课的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材料二
2024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对等关税”方案对中国商品加征54%的关税(叠加此前已有关税后税率超过70%),对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加征20%至49%的关税。研究显示该方案致使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达到131年来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迅雷《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1)关税的演变是社会发展演变的缩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2)货币与关税政策是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的演变是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给予解释。并针对当前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探讨国际社会应采取的应对策略。(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795年,俄、普、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一战接近尾声之时,波兰复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1918年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则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1月11日,波兰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
-摘编自刘祖熙《波兰通史》等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召开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英国同波兰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是,当1939年英国人民在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同德国宣战时,就已经发誓要致力于维护世界的美好秩序。所以,如今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再也无法接受波兰还依然不是一个自由、民主和富强的国家。波兰人民也应该能够自己当家作主,也应该做自己灵魂的主宰。斯大林回复说:我理解英国政府在波兰问题上的意见。然而,对于苏联而言,波兰问题直接关系到苏联的安全问题,比如,当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之后,他们的部队就是从波兰方向打进来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自由和富强的波兰,但是,我们也需要一个对苏联政府非常友好的波兰政府。至于苏波边界,斯大林又说:如果我们同意把利沃夫地区划归波兰的话,那么,乌克兰人民就会找我们莫斯科。所以,波兰应该以德国的东部领土为补偿,然后,将利沃夫地区划归苏联。
-摘编自肖月《简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兰复国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和斯大林关于波兰问题的对话。(7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数字见证跨越
材料
表41978-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关键数据统计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货物进出口总 额(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元)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1978 3678.7 355 343.4 133.6
1984 12014.6 1240.4 686.3 355.3
1992 27194.5 6208.9 2026.6 784
2001 110863.1 42183.6 6859.6 2366.4
2012 538580 244160.2 24564.7 7916.6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025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B C D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A A D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12分)
非虚谥: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促进民族交融(或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4分)
恶谥: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游幸不息繁负重);三征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隋灭亡。(2分)
(2)背景:公侯、功臣骄纵,违法乱纪,危害公私利益。(1分)
目的:加强皇权;政治上约束公侯,整顿吏治;经济上禁止公侯、功臣侵吞公私财产,防抑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缓和矛盾。(3分)
作用:铁榜作为一种法律文告,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公侯、功臣;但治标不治本,效果有限,难以长治久安。(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答案】
(1)说明:关税是汉代管控商贾流动、进行商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唐朝加强对商业管理,唐中后期关税成为中央与地方争夺财源的工具;宋代税率降低且税制细化,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明代随着白银货币化、大宗商品流通和市场的发展,关税成为支撑国家财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税的变化反映出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和经济重心发生转变;关税的征收和管理日趋严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2)解释:二战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经济实力主导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框架下,通过多边机制消除贸易壁垒,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援助西欧复兴及对其盟友扶持,推行冷战背景下的贸易战略;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依托浮动汇率和石油 美元体系,美元霸权得以延续;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数字化货币等推动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美元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也在上升;当前美国滥施关税,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6分)
应对:强化多边机制权威;构建区域合作框架;完善国际协调规则;推动公共外交与舆论监督等。(3分)
19.【答案】
(1)背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黎和会的召开;民族解放运动潮流的发展;民族自决呼声的高涨。
(2)简评:丘吉尔的讲话折射出英国力图维系世界大国影响力的企图和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本质;斯大林的回复反映出苏联政治军事实力的提高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力图控制波兰等东欧国家维护本国战略安全;双方对波兰问题的争论为冷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二者对话体现出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体现出大国强国政治色彩。
20.【答案】(12分)
示例: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推动中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农村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材料中1978-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至355.3元,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激发了市场活力。1992-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27194.5亿元增长到110863.1亿元,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作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42183.6亿元大幅增长至2012年的44160.2亿元,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2年的2456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增长至7916.6元,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