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总结与提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总结与提升(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3 17: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
考点训练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初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锦衣卫 D.采取“八股取士”
2.下表为军机处设置一事的不同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机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3.歌曲《奔赴索马里》中唱道:“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这里提到的郑和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负盛名的航海家。他曾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波斯湾沿岸 B.印度半岛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沿岸
4.据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清代于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半闭关”( )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提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他统治期间的史实包括( )
①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②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③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④建立五军都督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按照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员
3.“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路线 B.促进了中外和平友好交往
C.推动了明朝海外贸易繁荣 D.加速了新航路开辟的进程
4.历经六百余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
①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从设置宜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办事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6.明清两朝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7.明末,陕北连年遭遇灾荒。崇祯元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年终,剥光树皮,不得已吃山中石,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8.乾隆时,六世班禅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净化城塔(见下图,位于北京西黄寺内)。此塔的修建见证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清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清朝东北边疆的稳定 D.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9.“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表明商帮的出现( )
A.实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B.取代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
C.使政府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
10.“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相当完美,代表了明请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作品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朱元璋为集中权力,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又分设五军都督府,取代原来的大提督府,直接掌握军权。此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材料二 雍正年间,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和提高行政效率,设立军机处。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需要一个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是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可以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下面一组图片展示的是不同时期皇帝和丞相君臣礼仪的场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职能。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古代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清王朝立国的时候,已是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一片凄凉景象。清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恢复国民经济,安定民生。清王朝也和前代一样,采取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恢复农业生产。清代屯田,除国初圈占旗地等行为外,主要是康熙后期的新疆屯垦。
(1)清王朝立国之初,面对这一状况,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数量
明初 约8.5亿亩 6600余万人
清前期 约10亿亩 约3亿人
(2)根据材料二,说出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有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材料四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4)根据材料四,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考点训练
1.B 2.D 3.C 4.D
提优训练
1.B 2.C 3.B 4.B 5.C 6.D 8.A 9.D 10.C
11.(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分设五军都督府,掌握军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等等。
(2)原因: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和提高行政效率。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提出建议,按照皇帝旨意起草谕旨;等等。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2.(1)恢复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生产,安定民生。
(2)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增多。农耕经济的繁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3)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城市数量较多,南方发达地区相对更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影响力较大的商帮。
(4)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启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