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等两地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等两地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3 23: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等两地高三下学期三模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是距今4300年至39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随葬品被认为是文献中的“圭尺”,是有关“地中”的最早实物标志。经过复原测试,考古工作者发现这把“圭尺”的第11个刻度是夏至日影长的标记点。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华文明(  )
A.科学技术的成熟 B.礼乐制度的内容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时空意识的体现
2.下表为秦代郡治城市分布一览表(单位:个)。据此可知秦代(  )
北方 陕西 山西 河南 河北 北京 山东 甘肃 内蒙古 辽宁 合计
3 4 5 5 2 4 2 2 2 29
南方 四川 重庆 安徽 广东 广西 福建 湖南 湖北 江苏 合计
1 1 3 1 2 1 2 1 1 13
A.边缘地区开始出现主要城市 B.中原地区是秦代的统治中心
C.北多南少的城市布局未打破 D.六国故地的城市得到了复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期石造像雄伟、高大,风格粗犷古朴;后期石造像大多脸部瘦长、身形瘦削,风格精细华丽。这一变化主要原因(  )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教影响的扩大 D.南北对峙的缓和
4.宋代田宅交易活动中一般采用“官板契纸”。元丰七年(1084年)法律规定:田宅契书由官府印制,采用统一格式、统一纸张。这一做法(  )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规范了土地交易
C.加强了社会控制 D.保障了地方稳定
5.下表为时人对洋务运动的部分评论。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某户部官员 一旦用兵,仍需向外洋采购军火,平日工作不勤,所制不精
严复 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梁启超 逐末舍本,不知富强之本源,只变事不变法
A.是不成熟的现代化尝试 B.遭到社会各界尖锐批评
C.未能取得实际有效的成果 D.经营机制存在致命的缺陷
6.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既建议清朝皇帝仿效日本以议院为中心的三权分立制度,又强调不可操之过急,日本“亦至二十余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开国会尚非其时也”。这反映出康有为(  )
A.民主变革的心态复杂谨慎 B.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认知
C.试图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D.对西方政治文明认识模糊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陈独秀表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李大钊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这表明当时中国先进分子(  )
A.开始关注西方文明的弊端 B.思考探索社会改造的新道路
C.意在揭露一战造成的危害 D.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8.下图是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某次会议的评价。该会议是(  )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重新站起,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和核心从这里开始逐步形成,我们党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9.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指出: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该杂志意在说明这一时期的旅行(  )
A.激励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 B.体现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C.适应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D.塑造自主开放的国家形象
10.有学者指出: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多达1930余万人,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6%。但手工业者是劳动者与私有者的结合体,极易破产或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手工业(  )
A.地位的重要性 B.改造的必要性 C.工人的自主性 D.发展的曲折性
11.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国王一方面向由当地有权势的家族掌控的地方神庙提供捐赠和保护,另一方面还授予地方贵族“大领地的管理者”等官职头衔。这些做法客观上(  )
A.刺激了地方权贵势力膨胀 B.提升国家基层的治理能力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促进政教合一体制的形成
12.中世纪中前期,西欧的骑士在拥有封地的同时,须向封君承担军事义务。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逐步允许骑士缴纳“盾牌钱”来免除服兵役的义务,许多骑士开始抛弃传统的封建地主身份,转而从事商业贸易。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兴盛 B.封君权力的削弱
C.骑士阶层的固化 D.封建制度的衰落
13.德国思想家沃尔夫(1679—1754)认识到,任何一种对世界的解释性原则必定超出了对个别现象的简单记录。哲学知识就是要追求确定性,遵循理性方法获得的确定知识才有助于知识的进步和生活实践的成功。这反映出沃尔夫(  )
A.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 B.认同感性经验的积累
C.注重科学实验的验证 D.追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14.1929年,苏联机器设备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
A.打破了西方孤立敌视的局面 B.改变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战略
C.抓住了国际形势剧变的时机 D.陷入了经济结构失调的窘境
15.1952年,美国提出:欧洲国家在非洲的殖民地区过早的、不成熟的独立会滋生大量的不满,从而被共产党人利用,因此美国支持非洲殖民地走渐进的独立路线。美国的这一对非政策(  )
A.适应了非洲独立的需要 B.恶化了美欧之间的关系
C.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考量 D.强化了经济渗透的手段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以上,其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30%。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发展中国家逐步主导全球贸易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始确立
C.发达国家经济处于缓慢衰退中 D.世界贸易格局出现局部性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罗马法有公法与私法之分。《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主,在《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四卷之中,前三卷为人法、物法、债法,均为无可争议的民法内容。罗马法的渊源具有多元性,罗马法“包括法律、平民决议、元老院决议、皇帝的法令、长官的告示和法学家的解答”。在罗马,全体公民均享有立法权。罗马法以保护民事权利为主要任务。
——摘编自王志华《罗马法与唐律——“民法”与“王法”的对立》
材料二
唐代律令常冠以皇帝年号,如《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等。《唐律疏议》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代把日常生活中的不敬、不道、恶逆、诬妄父母、反逆等行为都纳入律典,还通过“议”“请”“减”“赎”等制度规定,使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人犯罪时“轻重不在刑书”;“诸犯死罪非十恶,……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一一以〈唐律疏议>与〈法学阶梯>为对象的探索》等
(1)根据材料,指出罗马法与唐律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罗马法和唐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摘编
内容摘编 出处
我对于今日的国庆,有两种感想:第一,是辛亥革命之意义;第二,是十年双十节之乐观。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十年来这种可乐观的现象,在实业、教育两界,表现得最为明显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与民权自由的伟大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乃能因国际国内新因素的成长而发展到明确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制度的阶段。于是……乃有今天全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1941年10月6日)
材料二
评价辛亥革命,主要看其结果,革命是否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或者是否为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契机。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说明梁启超和中共中央发表辛亥革命纪念文章的缘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评价辛亥革命。(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间棚的巨变
材料
九间棚村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山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该村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历程。改革前,九间村以村经传统粮食作物为主,农民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艰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开始自主决定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在此基础上,九间棚村逐步引入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业产值的大幅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经过多年的努力,九间棚村已成为该省农村改革的典范,展现了农村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
——据《九间棚:风景这边独好》等整理
围绕“九间棚的巨变”,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洁晰,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教育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取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工人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一切对工人阶级的身心发展有利的活动,包括一切形式的增进工人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技术技能、立法保障或更新其思想认识的所有活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教育的内容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3R”(阅读、写作和算术)教育,还有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技术教育和工厂制度的教育,更有工人们自身的学习和来自社会的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工人阶级自发组建读书会、图书馆等等。
具体来说,工人阶级的教育类型,按其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教育;(2)技术培训;(3)工厂制度教育。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人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人教育的影响。(6分)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等两地高三下学期三模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A A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C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罗马法:以私法(民法)为主,注重保护民事权利;立法主体多元,公民享有立法权。(4分)
唐律:以刑法为主;注重礼法结合;立法权归于皇帝。(4分,任答2点即可)
(2)启示:依法治国;立法为民;法律应彰显公平正义;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分,任答2点即可)
18.【答案】
(1)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激发了国人民族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觉醒;除了政治的黑暗之外,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其意在唤起国人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民族民主精神。(4分,任答2点即可)
中共中央:抗日战争时期,面临驱除日本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任务;纪念辛亥革命,旨在汲取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国人全民族抗战的热情,争取实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分)
(2)评价:把辛亥革命放在特定的时空下,从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清朝专制统治腐朽的背景角度评价,认识其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后世评价赋予了辛亥革命新的时代内涵。(2分)
运用唯物史观,从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的角度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促使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新变化产生;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4分)
把辛亥革命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从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鼓舞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9.【答案】
示例:
论题:九间棚的巨变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缩影(2分)
阐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间棚村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展现了农村改革的巨大潜力和积极成效。(2分)
改革前,九间棚村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水平较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引入高效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九间棚村还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丰富了农村经济的内涵,为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乡村旅游的兴起,更是让外界了解到了九间棚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4分)
九间棚村的成功经验,不仅对该省乃至全国的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证明了农村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九间棚村的改革之路,是中国农村改革伟大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展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巨大活力。(4分)
20.【答案】
(1)特点:教育涉及活动内容广泛;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多样化);侧重知识和技能教育。(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工厂制度确立,工人阶级形成;技术革新对工人素质的要求提高;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革;工人阶级对自身教育的意识增强。(4分,任答2点即可)
(2)影响: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劳动素质;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提升了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和阶级觉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国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教育的发展历程。(6分,任答3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