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6-03 18:4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3 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2章 运动与能量
课程讲授
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闯关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01
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02
素养目标
03
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新课导入
这两个图中,汽车都是在40s的时间内通过了1200m的路程,但是它们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吗?
0
0
10s
20s
30s
40s
300m
600m
900m
1200m
0
0
10s
20s
30s
40s
200m
1200m
450m
750m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一、匀速直线运动
0
0
10s
20s
30s
40s
300m
600m
900m
1200m
物体沿着 运动,在 内,通过的路程 ,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
任意相同时间
始终相等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通过任意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相等。匀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地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
4.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只在数值上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与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无关。 是速度的计量式,而不是决定式,决定物体速度大小的因素是运动物体本身。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一、匀速直线运动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知,v 与s 成正比,v 与 t 成反比
B.v 与 s 和 t 无关,是一个定值
C.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是50km,则它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平直公路上缓慢行驶的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二、变速直线运动
0
0
10s
20s
30s
40s
200m
1200m
450m
750m
物体沿着 运动,在 内,通过的路程 ,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直线
相同时间
不相等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二、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可根据 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因为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计算公式:
“s”指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
“t”指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即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二、变速直线运动
观看动画理解平均速度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二、变速直线运动
  例 我国某优秀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通过的路程s=110m,所用时间t=12.91s
平均速度
必要的说明
所用公式
代入数据,求出结果。数字后面要有单位。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二、变速直线运动
  小明家距学校600 m,小华家距小明家800 m,小华从家到小明家用时6 min,然后同小明一起去学校,又用时10 min,求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解:s总= s1+s2= 800 m+600 m = 1 400 m
t总= t1+t2= 6 min+10 min
 = 16 min = 960 s
=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环节一: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环节二: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环节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设计实验?
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和______ ,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__测量,然后由公式_________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s和时间t必须________,即选定某路程s,必须用_____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t。
刻度尺
秒表
对应
通过这一段路程
路程
时间
= s/t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S1
S2
挡片
环节三: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
s3
t3
t2
t1
挡片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秒表、刻度尺、挡片
环节四:进行实验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
  目的:便于测量时间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注意:
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在斜面下端卡上挡片作为终点。
2.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挡片
0
10
20
30
40
50
60
cm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记入表格。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释放小车同时用秒表计时,到小车撞击挡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挡片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挡片
4.将挡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前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记入表格,算出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
s2= t2= =
0.6
4
0.3
2.5
0.15
0.12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挡片
s3
s1
s2
s3=
t1
t2
t3
t3=
思考: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后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呢?
s1-s2
t1-t2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0.12
t2=2.5
s2=0.3
=
t3= t1- t2=
s3=s1-s2=
=0.15
t1=4
s1=0.6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程(m)
0.3
1.5
0.20
【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环节五:分析与论证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环节六:得出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环节七:评估
思考1:为什么几个同学得出来的数据都不相同
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测量产生的误差不同。
2.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①是受工具精度所限;
②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
③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3.垫板为什么不能太高?
是为了便于计时
三、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课堂小结
物体运动的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原理
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我们一起来闯关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C.运动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一定越小
D.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与运动时间也无关
D
我们一起来闯关
2.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之比是5:3,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之比是3:2,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的速度之比是(  )
A.5:2
B.9:10
C.10:9
D.3:5
B
3.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5 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D
4.某人从甲地到乙地,以1.5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后,改用2.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则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1.875m/s
我们一起来闯关
我们一起来闯关
5. 长20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解:火车通过的路程 s = 200 m+ 980 m = 1180 m
火车运动的速度 v = 36km/h = 10m/s
火车完全通过铁桥所需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