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6-18 14: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七年级
第四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和农业(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图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土地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垦草种粮引发土地荒漠化的案例分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并利用该原则分析我国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计算,对比我国耕地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差异,理解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运用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的事例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节约粮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并自觉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人地观。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与农业》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疆域、地形、气候等知识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是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同时,本节内容又为今后区域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从“土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三个模块展开,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和农业的概况。三个模块层层递进地以旧知带新知的方式,将土地资源与农业布局、基本国策联系起来;本节课也是首次将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联系起来,突出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空间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土地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教学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当地自然地理要素特点发展适宜的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并根据该原则分析我国农业空间布局的特点;通过耕地布局与我国人口、城市布局在空间上重合的冲突,突出耕地的供需矛盾,帮助学生理解土地基本国策,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探索活动设计】
学生在案例分析,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应用该原则,依据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展开分组讨论活动,分析我国不同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空间布局特点。
利用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需求量、人口数量数据计算我国耕地需求量,对比实际耕地供给量,通过展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思考维持供需平衡的方法,保护耕地和科技兴农。
【教学案例设计】
通过内蒙古扎鲁特旗草原垦草种粮的案例中引发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没能兼顾的矛盾冲突,思考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土等都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依据当地地理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农业是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即“因地制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案例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学习土地资源和农业的知识。[案例]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扎鲁特旗,这里生产的绿豆籽粒饱满均匀,蛋白质含量高,素来就有“杂豆之乡”的美称。随着绿豆价格的上涨,1996以来,人们开垦草场种植绿豆,绿豆种植面积从10万亩扩张到60多万亩,家庭收入达到5—30万元,少数甚至达到60—70万元。但是在这个时候,2012年当地政府出台了政策,禁止开垦草场,不仅如此,还要缩减绿豆的种植面积。
通过真实案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探索求知欲
环节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提问:上述案例中,政府的做法合理吗?追问: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问:当地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追问:结合中国地形、气候、干湿地区分布图,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扎鲁特旗的自然环境。补充:这里最主要的土壤为栗钙土,为粉砂质土壤,易被风蚀。追问: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大家觉得这里适合发展的农业是?提升: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农业,我们称为是因地制宜。(请学生完成学案)提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你能为图中标注的各个区域(A—G)
选择适宜的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吗?并说说你的依据?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农业布局,并完成学案。过渡:同学们讨论的结果与我国农业布局是否一致呢?我们对比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图看一看。提升:种植业——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畜牧业——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林业——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和西南山区;渔业——东部沿海、河流、湖泊。小结: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最基本的要求。
学生回答:合理;垦草种粮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位置该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属于北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畜牧业学生思考,回答:A:畜牧业;B:畜牧业;C:种植业D:种植业、渔业E、F、G:林业;
通过实际案例材料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影响农业生产,帮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原则的内涵。利用上述案例理解“因地制宜”原则后,分析我国农业空间布局结合第一课时中国主要土地利用分布,理解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土地利用类型
环节二:土地国策
过渡: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我国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平原区。提问:读中国《人口密度图》,我国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哪里?过渡:我国的耕地和人口、城镇都集中在东部平原区,城市扩张必然要挤占耕地,我国的耕地够吗?提问:够不够我们用数据来说话。请你利用下列数据估算我国耕地需求量?(当前我国粮食亩产约350公斤;每年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我国人口数约13亿;)过渡:我国现有耕地的供给量为18.26亿亩,基本能满足我国13亿人口的需求。讲解: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要维持天平的供给平衡,首先要确保耕地供给量不再减少。为此我国出台了一项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此外,我国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现有耕地。
学生读图回答:东部平原区够/不够学生计算:养活13亿人需要的耕地数量约为18.57亿亩
通过人口分布和耕地分布对比,突出东部平原地区的人地矛盾通过计算,从确切数据中认识我国耕地需求量大与现实耕地有限的矛盾,为理解我国土地基本国策以及18亿亩耕地红线做准备。让学生明确知道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具体内容。
环节三:科技兴农
过渡:我国的耕地面积基本不会再扩大,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粮食需求量必然增大。提问:18亿亩的土地仍然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怎么办呢?提升:同学们提到的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通过无数次科学实验培育成功的高产水稻品种。科学技术在提高粮食单产上具有重要作用。补充: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杂交小麦,李振声是“杂交小麦之父”,他培育出了高产的小麦品种。提问:这张图是不同国家亩产量对比,我国耕地亩产量与英、法、德三国有什么差别吗?提升:可见我国在提高耕地亩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过渡:在亩产的提高中,科学技术占重要地位。提问:读《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图,说出科学技术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贡献率分别是多少?小结:有些发达国家,如英、美、德等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因此,科学技术也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提升:事实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止是提高单产,滴灌、温室大棚等都是科技兴农的体现。在生态环境修复中同样要用到科学技术,例如扎鲁特旗在封沙育林、育草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荒漠化治理也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学生回答:杂交水稻学生读图回答:我国耕地亩产量低于英、法、德我国是45%,发达国家是75%
扩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科技兴农的理解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比,看到我国的差距,反映出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拓展学生视野,理解科学技术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并不仅仅是提高单产上
课堂总结
作为学生,我们能为我国农业发展做些什么呢?[展示图片]这是老师在食堂拍摄的照片,我们的身边还是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我们自己要做到节约,杜绝浪费,还要时刻提醒周边的人注意节约。[展示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浪费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应该践行光盘行动,杜绝浪费。小结: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坚持科技兴农,坚持土地基本国策。同时,在生活点滴中杜绝浪费。
学生回答:节约粮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学生从图片以及材料中认识当前的粮食浪费现象,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梳理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计的两个认知冲突,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利用扎鲁特旗绿豆富农的事实与政府禁止开垦草场的政策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要素影响农业生产,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通过我国耕地布局与人口密度分布的对比,凸显争地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众多的人口,一方面要保护现有耕地——基本国策,另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科技兴农。本节课逻辑清晰条理,环环相扣,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等相关知识,分析农业生产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踊跃,能够利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加深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了解。但是,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课堂把控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四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
填一填
请大家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土、因地制宜、破坏环境”填入下图中对应的位置。
二、找一找
请你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你能为图中标注的各区域(A---G)选择适宜的农业部门吗?
算一算
请你利用下列数据估算我国耕地需求量?
我国粮食亩产约350公斤;
每年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
我国人口数约13亿;
要养活13亿人的耕地需求量约为:
因此,我国的土地国策是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科学技术
农业发展
基本国策
因地制宜
(副板书)
位置
气候
地形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发展原则
发展畜牧业
扎鲁特旗
生产绿豆






A:
业;
B:
业;
C:
业;
D:
业;
E:
业;
F:
业;
G: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