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 四 川 省
---自然地理部分
一、四川省在中国的位置
二:四川省主要地形地形特点:四川省地形总体分为西部的川西高原
山地和东部的四川盆地两大部分。川西高原山地位于四川省西部,包括四川西北部的高原和西南部的山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以及重庆市西部,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中部为丘陵,东部为低山丘陵四川省东、西两大地形区在
自然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成都平原川西高原牧场紫色土壤试分析:诸葛亮最早建议刘备把蜀国的都城建在现成都的优势?三:四川省气候1:找出气温图中1月均温中0℃的等温线和7月均温中22℃的等温线
2:完成表格并总结其分布原因
3:找出年降水量图中的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并总结四川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4:讲解—雅安天漏气候:四川气候受地形影响,大致分为两大气候类型区,一是西部的川西高原山地气候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东部的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热,降水丰沛)。四川省所处的气候类型你知道四川盆地这里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吗?请用地理知识解释(蜀犬吠日)的现象
你知道四川人为什么爱吃麻辣味吗?请用地理知识解释原因?
四川多地震原因: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隆起 四:四川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紧急情况下我们怎么做? 观察四川省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点击地图可放大)怎样自救——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第三节 四川省
1教学目标
1:掌握四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地势,气候类型
2:掌握四川东西两大地形区的主要自然差异
3:通过对四川省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运用地理要素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和方法
4:通过对四川省自然灾害的学习掌握地震,滑坡,泥石流的自救方法
5: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地理的兴趣
2重点难点
1:判读四川地形地势的图
2:判读气温,年降水量图,并总结气候类型
3: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蜀犬吠日的现象及川菜以麻辣为主的原因及常见自然灾害现象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借助四川省的人文地理视屏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四川省给大家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映象呢?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味觉,视觉,新闻中的感受后播放视屏—老师印象中的四川
活动2【导入】正文教学互动过程
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本,找出四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地势,气候类型
一:四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片段1)
1:四川省的轮廓图,行政中心, 简称
2:邻省
3:四川省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分类
二:四川省的地形地势(片段2,3,4)
1: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势:西高东低
2:读地形图:主要由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两部分组成
3:地形具体展开:川西高原山地由西北高原和西南山地组成
四川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中部为丘陵,东部为低山丘陵(讲解紫色盆地)
4:两地在农业方面的景观区分:川西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四川盆地主要为种植业
讨论分析:三国中刘备占四川为蜀国后,诸葛亮最早建议刘备把蜀国的都城建在现在的成都这里,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都城建在成都最大的优势有哪些?
A:土壤肥沃-——天府之国
B:李白诗《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军事角度来讲:易守难攻
后可完成课本练习题之探索题1,2
三:气候和气候类型(片段5,6)
1:四川省1月和7月均温分布图
A:找出1月均温图中0摄氏度的等温线和7月均温分布图中的22摄氏度的等温线
B:让写生讨论后填写表格
地区
川西高原山地
四川盆地
冬季
西北( )
西南( )
( )
夏季
西北( )
西南( )
( )
总结两地区的气温特点
2:四川省的年降水量图找出8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
A:总结四川省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B:讲解——雅安天漏
3: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四川省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请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天无三日晴,解释蜀犬吠日的原因?四川人为什么特爱吃麻辣味?
过渡:四川省素有天府之国之称,那么天府之国就真的一直风调雨顺吗?
四:四川省的自然灾害
1:四川省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区(读表格)
2:四川多地震原因及自救措施
3:四川省滑坡,泥石流分布范围图,分析原因及自救措施图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框架结构
暑期马上来临,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大家暑期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四川多玩玩,多看看
活动3【作业】课后点评
课后点评
义务阶段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何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恰恰反应了2015版地理课标的这一要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时,何老师出示了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各个类型气候直方图,同学生一起分析每个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在练习巩固环节也让同学完成的是填充图册上关于气温和降水图的习题。地图被称为地理课的第二语言。在这节课上,何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读图、析图,而且将两幅图结合起来学习,不仅让学生知道某个地方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也清晰了这种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地理课就是要让地图说话,尤其是让学生能读懂地图上的语言,并把它转化成适当的文字,即:使学生掌握图文转换的技能。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使地理课堂上的信息呈现量变大,而且快捷,以致许多老师抛弃了板书,即使写也是过于简单的一个题目加上1.2.3条,很少有人去精心设计板书了。实际上多媒体课堂板书也不能消失,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和老师理清思路,梳理出重点内容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所以,让我们再重新出发,好好设计板书吧!
何老师所在班级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知识面也非常窄,生活经验更是匮乏。对于这些学生教学目标不能定在考试得多少分上,重要的是丰富他们几近荒漠化的头脑,让他们能知道一点儿生活常识。所以何老师的教学行为是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也是一个老教师研究学情的体现。这样的设计是典型的学生展示错误、有针对性地集体点评、形成正确认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常见的设计。因织和控制难度都非常大,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教师讲述。所以说何老师是可敬的,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碰撞和交流,她宁可自己累些也要成全学生。她的课堂是有活力的,也是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