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B D B B C A C C C B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25 分)
(1)困境:河道淤塞、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手段单一,治标不治本;资金与技术短缺;官僚腐败与利益集团阻挠;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生态修复难以持续。(任答 3点 6 分)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治腐败,社会治理能力低下;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及其两面性。(任答 3 点 6 分)
(2)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支持;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群众广泛参与与集体协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发扬。(任答 3 点 6 分)
意义:改善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和利益;完善了农田水利条件,促进农业生产,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实现江淮连通,促进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为后世江淮流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和传播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尊重规律、人民至上的治水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答 4 点 7 分)
18.(15 分)
(1)变化:从厌恶猜忌到宠物化,再到全面接纳(进一步推崇)。(3 分)
历史背景:
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宗教权威和贵族特权强大(或猎巫运动的影响);
近代: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和科学观察成为主流;法国大革命传播自由独立思想,冲击传统贵族秩序;
第三共和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崛起,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不断提升。(6 分)
(2)社会影响:推动宠物文化的普及和宠物产业发展;标志着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独立的现代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法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符号的认同;养猫成为资产阶级彰显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的标志,加剧社会文化分层。
(任答 3 点 6 分)
19.(12 分)
参考示例:
第二讲 奠基时代:秦汉
阐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奠基时代,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关系的确立,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格局。
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确立中央集权体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权力集中于皇帝。汉承秦制,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巩固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的设立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为后世官僚体系提供了范式。经济上,汉代农业技术进步,铁农具和牛耕普及,水利工程保障粮食生产。手工业如冶铁、纺织、陶瓷达到较高水平,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等商品远销中亚和欧洲。盐铁官营与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财政稳定提供保障。文化上,秦统一文字,推动文化传播。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些成就标志着科技文化的繁荣。民族关系上,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拓展疆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和亲政策与军事征服推动了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成就,为后世统一王朝的治理模式提供范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基石。马鞍山二中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学试题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1.先秦时期,“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诸侯地区,包括侯、宾、要、荒四外服,而内服则为王畿所在。图1
到图2的变化有利于
荒(狄)
荒
海·一
海
要
要
郡县
(道)
孩)要宾侯
-邦外-
候
荒要
邦外
邦内甸
邦外
传
(道)郡县邦内甸郡县(道》
海
-邦外候宾
要荒
(夷
要荒
郡县(道)
要(蛮)
要
一·海
荒
图1西周“五服”示意图
图2秦汉“五服”示意图
A.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建立
B.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消亡
D.羁縻府州治理方式的完善
2.汉初以来,朝廷先后俦造过榆荚钱、八铢钱、五分钱、四铢钱:文帝时期,允许私铸,诸王、达官、
豪商大量铸钱;武帝时期,改行三铢钱,后又废,改行半两钱,后又废,更铸三铢钱,后又改行五铢钱。
这一演变历程反映出
A,通货膨胀现象得到有效抑制
B.中央对货币的控制达到顶峰
C.休养生息政策贯彻至武帝朝
D.朝廷与地方势力的不断博弈
3.北魏祭祀体系包括西郊祭天与南郊祭天、圜丘祭天三种礼仪。前期具有浓厚北土习俗的西郊祭天地位
较高;孝文帝亲政后,西郊祭天之礼逐渐没落,乃至被废除,南郊和圜丘等中原华夏祭天之礼取得独尊地
历史学试题第1页共6页
位。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经济恢复与社会秩序重建
B.北魏社会治理模式的中原化
C.政权转型与正统性建构的需要
D.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
4.“别骨还肉”是与哪吒相关的著名故事情节。在最早的佛教故事中,哪吒此举是为了摆脱凡尘,获得新
生。而在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此举是为了应对龙王问责,不牵连双亲。这一文化阐释的变化说
明
A,佛教教义全面融入儒家思想
B.传统伦理观念对外来叙事的改造
C.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化多元
D.政治统治的需求加速宗教本土化
5.清前期江南等地曾出现包买商开设的“账房”或“行号”,这种“账房”或“行号”拥有大量的织机和
原料,或自行设机督织,或将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为其生产,在账房周围有众多的小机户及织工受其支
配。账房的出现表明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手工业分工趋于专业化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强化
D.工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6.徽商志成号以零售布匹为主要业务,表1是志成号开设在江西乐平县的两个分店在咸丰年间的营业额
统计。据表可推知
表1历年营业额统计
(单位:文)
时间
分店一
分店二
1851年
8368768
3009567
1852年
8009618
3751257
1853年
3704265
1545910
1854年
6599850
2937325
1855年
5247130
2510418
1856年
5409634
3042174
1857年
2569246
1885534
1858年
3194769
2232796
1859年
5352381
2555943
1860年
4090736
2485157
1861年
1464206
931077
A.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传统布业
B.社会动荡影响徽商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挫折
D.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历史学试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