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与城镇
基础达标
评价一 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认识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聚落的基本类型有(D)
A.农田和工厂 B.陆地和海洋
C.农村和林场 D.乡村和城镇
2.一般来说,山区的聚落与平原地区的聚落相比(D)
①规模大 ②规模小 ③呈团块状 ④呈条带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评价二 能够描述乡村和城镇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 跨学科 语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聚落是(B)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林场
4.读乡村和城镇景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镇建筑高大、密集
C.城镇人口规模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评价三 能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5.城市化进程中,下列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聚落的态度,可取的是(D)
A.全部拆掉后改建现代建筑
B.坚决不拆
C.只要能带来大量经济效益,就可以拆
D.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保护和改造
能力提升
喜欢旅游的小明在我国某地看到一种传统民居——“蚝宅”。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将灰、熟糯米、红糖、黄泥等材料搅拌均匀,把蚝壳整齐地粘在墙上。这种“蚝宅”结实耐用,防潮降温,不怕虫蛀。据此完成6~7题。
6.最初建造“蚝宅”时(B)
①当地是乡村 ②当地是城镇 ③当地居民大多从事工业生产 ④当地居民大多从事海洋渔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根据“蚝宅”的建筑特点,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有(B)
①以高原为主 ②以沙漠景观为主 ③气候湿热 ④动植物种类
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某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8~9题。
8.决定该村落最初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A.河流 B.土壤
C.气候 D.资源
9.有关该村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②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③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④仅沿河流扩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风雨桥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侗族聚居区一种亭廊式桥梁建筑。桥顶盖瓦,两侧通透(如图所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风雨桥桥顶盖瓦、两侧通透的主要作用分别为(A)
A.利于避雨、便于通风
B.利于遮阳、便于观察
C.更加美观、便于欣赏
D.更加坚固、便于防守
11.风雨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游人前来参观,当地政府的下列举措中合理的是(B)
A.加固桥梁,桥面通车
B.桥头建设宣传牌,介绍桥的历史和工艺
C.桥面两侧出租,发展经济
D.周围建高楼,便于眺望风雨桥
12.某班开展“我爱家乡”研学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石家庄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会于此,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材料二 冉庄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地处保定市西南约30千米的冀中大平原上。村庄仍保持着20世纪30—40年代冀中平原中部典型的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房屋多为青砖平房,采用简单的砖雕。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6年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材料三 图1和图2分别为石家庄和保定清苑冉庄村风貌。
图1 石家庄 图2 保定清苑冉庄村
(1)图1表示的是 城镇 景观,图2表示的是 乡村 景观。与石家庄市区居民相比,居住在冉庄村的人们主要从事 农业 (工业或农业)生产等工作。
(2)许多年来,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河北省省会城市,根据材料写出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人类居住;多条铁路干线交会于此,交通便利。
(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游客人数迅猛增加,冉庄村也面临着古村落保护的问题。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至少答出两点)
参考答案:应该文明旅游,不乱刻乱画;宣传文明出游的理念;控制游客数量;及时修缮古建筑;开展网上游览;等等。
实践作业
观察自己家乡民居的分布及建筑特色,选取一处绘制出家乡民居建筑示意图,并与同学们分享。第二节 乡村与城镇
基础达标
评价一 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认识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聚落的基本类型有( )
A.农田和工厂 B.陆地和海洋
C.农村和林场 D.乡村和城镇
2.一般来说,山区的聚落与平原地区的聚落相比( )
①规模大 ②规模小 ③呈团块状 ④呈条带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评价二 能够描述乡村和城镇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 跨学科 语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聚落是(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林场
4.读乡村和城镇景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镇建筑高大、密集
C.城镇人口规模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评价三 能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5.城市化进程中,下列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聚落的态度,可取的是( )
A.全部拆掉后改建现代建筑
B.坚决不拆
C.只要能带来大量经济效益,就可以拆
D.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保护和改造
能力提升
喜欢旅游的小明在我国某地看到一种传统民居——“蚝宅”。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将灰、熟糯米、红糖、黄泥等材料搅拌均匀,把蚝壳整齐地粘在墙上。这种“蚝宅”结实耐用,防潮降温,不怕虫蛀。据此完成6~7题。
6.最初建造“蚝宅”时( )
①当地是乡村 ②当地是城镇 ③当地居民大多从事工业生产 ④当地居民大多从事海洋渔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根据“蚝宅”的建筑特点,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有( )
①以高原为主 ②以沙漠景观为主 ③气候湿热 ④动植物种类
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某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8~9题。
8.决定该村落最初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土壤
C.气候 D.资源
9.有关该村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②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③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④仅沿河流扩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风雨桥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侗族聚居区一种亭廊式桥梁建筑。桥顶盖瓦,两侧通透(如图所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风雨桥桥顶盖瓦、两侧通透的主要作用分别为( )
A.利于避雨、便于通风
B.利于遮阳、便于观察
C.更加美观、便于欣赏
D.更加坚固、便于防守
11.风雨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游人前来参观,当地政府的下列举措中合理的是( )
A.加固桥梁,桥面通车
B.桥头建设宣传牌,介绍桥的历史和工艺
C.桥面两侧出租,发展经济
D.周围建高楼,便于眺望风雨桥
12.某班开展“我爱家乡”研学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石家庄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会于此,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材料二 冉庄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地处保定市西南约30千米的冀中大平原上。村庄仍保持着20世纪30—40年代冀中平原中部典型的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房屋多为青砖平房,采用简单的砖雕。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6年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材料三 图1和图2分别为石家庄和保定清苑冉庄村风貌。
图1 石家庄 图2 保定清苑冉庄村
(1)图1表示的是 景观,图2表示的是 景观。与石家庄市区居民相比,居住在冉庄村的人们主要从事 (工业或农业)生产等工作。
(2)许多年来,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河北省省会城市,根据材料写出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
(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游客人数迅猛增加,冉庄村也面临着古村落保护的问题。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至少答出两点)
实践作业
观察自己家乡民居的分布及建筑特色,选取一处绘制出家乡民居建筑示意图,并与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