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HZ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新石器时代某遗址还保留着打进地下的成排木桩,以及大量带榫(sǔn)卯的木梁架结构,此外还发现有企口(榫槽相接)地板,雕花栏杆等。复原起来,这是一种将房子架高起来的干栏式建筑。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 半坡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龙山文化 D. 河姆渡文化
2.《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商君使“民勇于公战”的措施是( )
A. 废除井田 B. 鼓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建立县制
3.据西班牙官方资料记载,从1503年到1660年西属美洲殖民地流入西班牙的优质金、银各约200吨和18600吨,而前后三个世纪中(十五到十八世纪末),西班牙共从殖民地掠走黄金、白银各约2500吨和10万吨。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三角贸易中的野蛮残酷 B. 早期殖民掠夺带来丰厚利润
C.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精神 D. 近代远洋贸易促进物种交换
4.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朝廷在西域先后设置、____和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
A.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 B.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C. 北庭都护府、西域都护府 D. 西域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
5.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图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八国联军侵华
6.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许多宣传语:红军保护穷人分田地!红军保护穷人翻身!红军真是穷人的救星!……这些宣传语( )
A. 启发了沿途民众的思想觉悟 B. 说明红军动员群众参与斗争
C. 传播了红军反蒋抗日的主张 D. 宣传了红军民族团结的主张
7.某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标题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8.15.201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印度尼西亚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在 60年前的这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其高超的外交艺术,提出的哪一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A. 互不侵犯 B. 和平共处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
9.西欧和中欧在9世纪和10世纪连续遭到北欧人的入侵,他们所到之处,农田、桥梁和道路全部被破坏,教堂和修道院也未能幸免。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无力自保的平民都去寻求封建领主的保护,于是便形成了( )
A. 领主和附庸之间的封建关系 B.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C. 古典文化的复兴 D. 中世纪的庄园
10.“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双壁,以11-13世纪日本武士集团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创作完成。这两本书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有( )
A.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B. 武士效忠国家
C. 天皇大权旁落 D. 幕府将军握有大权
11.“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美国军规‘密苏里’号上受降仪式”等史实,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 )
A. 爆发与扩大 B. 开始与结束 C. 转折与胜利 D. 妥协与失利
1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见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代领导人。根据他的理解,在中国人民看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部分遗产,同时解放了中国人民杰出的创造力和非法的能量。下列体现邓小平“解放了中国人民杰出的创造力和非凡的能量”的是( )
①带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②实行改革开放
③提出“一国两制”④主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举国同悲,人们深深怀念这位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中国古代农作物】
材料一如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
材料二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注:登,收成或丰收的意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 食货志》
材料三自明朝开始的海外农作物的引进,到清朝又有新的发展。顺治年间,玉米种植还不普遍……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们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大量种植玉米。 19世纪后,玉米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明朝时,甘薯从外国传到福建和广东。清初开始,甘薯种植逐步在浙江及长江流域发展起来。自乾隆初年起,甘薯在北方的河南、陕西、直隶等省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展。甘薯成为清朝中后期农民的重要口粮之一。……顺治七年(1650年),马铃薯最先传入台湾。17世纪后期,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山西等地广泛栽培马铃薯。马铃薯以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耐贫瘠等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当时贫困农民往往把它当作主食。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中世纪西欧庄园】
材料四即使中世纪(西欧)农奴的命运确实比罗马的奴隶要强得多……但它依然是粗陋的、可怜的,为现代人所难理解。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这不完全是玩笑。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
——【美】罗伯特 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近现代农业改革】
材料五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1853-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土耳其,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1) 我国有悠久的稻作农业传统。请写出位于湖南省道县境内、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名称。如图河姆渡遗址的骨耜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请问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 从材料二、三可知,宋、明、清三朝分别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哪些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这些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优势?
(3) 根据材料四的文、图(见如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农奴生活的状况。
(4) 根据材料五,分析19世纪中叶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5) 通过以上探究,请你就当今中国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皇帝光绪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但是这些措施始终都是一纸空谈,因为皇太后一直维护旧秩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口号及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改革的救国主张和创办的新式学堂,并阐述这次改革的影响。
(3) 写出材料三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及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革命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请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先生。
15.有学者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占同期世界总数25%以上时,便可以称其为“世界科学中心”。阅读近代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4次转移,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中心 优势
1540—1610年
(70年) 意大利 ①坐拥天然地理优势②地中海和欧洲的经济中心,为科技兴起厚植沃土
③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地
1660—1730年
(70年) 英国 ①新兴资产阶级上台,通过殖民扩张获得资源与国内外市场②率先形成现代科学体制,社会普遍重视知识,倡导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建立英国皇家学会,推动近代科学发展
③率先开始工业化
④贵族、科学家纷纷赴欧洲留学,学习交流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国际视野
1770—1810年
(60年) 法国 ①“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为自由思想和科学活动争取了生存空间②政府组建皇家科学院,使科学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③建立全民教育体系,打造培育未来顶尖科学家的摇篮
1830—1920年
(110年) 德国 ①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②普法战争后国家统一,经济迅猛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紧密融合,有严谨的科学作风,重视定量分析的科研风气
④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学术交往策略
1920年—2018年
(近100年) 美国 ①新航路带来了欧洲数百年来形成的科学体制和研究方法②新兴移民国家具备多民族融合优势,在最短时间里集聚了全球最高端的人才和创新资源
③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催生了新的机遇
④二战后,形成了由国家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注重科研政策、法规,打造科学系统的科研管理体系,激发人们创新力
(1) 据材料,从地理方位的角度分析近代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大致趋势。
(2) 据材料,简述这五个国家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共同点。
(3) 综上所述,请你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趋势,并简述一个理由。
答 案
1.D
2.C
3.B
4.B
5.B
6.B
7.B
8.C
9.A
10.B
11.C
12.B
13.【小题1】玉蟾岩遗址;水稻。
【小题2】占城稻玉米、甘薯、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旱抗寒等。
【小题3】自给自足;命运悲催,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
【小题4】农奴制阻碍经济的发展;俄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小题5】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技兴农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政府政策应当给予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14.【小题1】口号:“自强”“求富”。
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小题2】主张:变法维新。
学堂:京师大学堂。
影响: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小题3】名称:同盟会。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起义:萍浏醴起义。
评价: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5.【小题1】从欧洲到美洲转移(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
【小题2】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政府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储备;都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都有开放交流的心态等
【小题3】多个中心,因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经济、抢夺高科技人才,注重教育和对外交流(或中国,中国改革开放后和别国的交流合作频繁,近些年国家重视科技发展,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中成就突出,科技人才数量激增)
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