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冲刺测试语文试题 (2025.05)
本试题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按要求上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mm 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16 分)
(一)学校开展 “泉城寻味 文化探秘” 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①济南的泉水不仅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孕育美食的源泉。泉水宴便是泉水与美食完美结合的典范。泉水宴通过创新传统鲁菜的方式,融泉韵、水韵、食韵于一体,将美景、美味、美色相结合,制作出一系列令人______的泉水菜品。奶汤蒲菜、明湖仙子(芙蓉湖虾仁)、龙潭赏鱼(泉水老汤鱼)每一道都是泉水宴的亮眼名片。 ②济南的美食远不止泉水宴,大街小巷中,藏着许多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浓油赤酱、五花三层,泛着琥珀色光的把子肉,一口咬下去,满足感瞬间涌上心头。甜沫,虽然名字里带 “甜”,但味道却是咸香的,略有辛辣,一口甜沫下肚,开启济南人幸福的一天。 ③油旋也是济南的特色名吃,刚出炉的油旋,热气腾腾,咬上一口,酥脆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寻味济南,是一场泉水与美食的奇妙邂逅。④在这里,你可以停留驻足在泉边,感受泉水的清凉与灵动;也可以穿梭在大街小巷,品尝各种美味的鲁菜佳肴和济南小吃。无论是清甜泉水,还是喷香美食,都承载着济南的历史与文化,等待着你来探寻、品味。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典范 B. 珀(pò) C. 舜间 D. 喷(pèn)
2.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脍炙人口 B. 怪诞不经 C. 垂涎欲滴 D. 美不胜收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二)阅读文段,完成 4-5 题。
班级准备录制一段 “饮食文化与日常表达的奇妙碰撞” 的视频,文案初稿已完成,现邀请你补充完善。
中国人到底有多爱吃呢?爱到可以拿吃来形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工作叫 “饭碗”,丢了工作叫 “炒鱿鱼”,那没了收入就只好 “ ① ”。 轻而易举叫 “小菜一碟”,难办的事叫 “硬骨头”, 甲 。 被人告了叫 “吃官司”,进了监狱叫 “吃牢饭”,以后要长教训,叫 “吃一堑,长一智”。 长得漂亮叫 “秀色可餐”,有人嫉妒了叫 “吃醋”,特别想拥有叫 “垂涎三尺”。 好处占大头叫 “吃肉”,占小头叫 “喝汤”, 乙 。 人际关系好叫 “吃得开”,让人拒之门外叫 “吃闭门羹”。 费劲叫 “ ② ”,受不了叫 “吃不消”。 【A】吃喝之乐乃中国人心目中的人间至乐,有啥事情是吃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呢? 【B】最后,这一大早的 “您吃了吗?”
4.完成问题。(3 分)
(1)根据语境,①②处应该填写什么短语合适?请任选一处补充完整。
第 处, 。
(2)揣摩文段前后分句的关系,从下列选项中为甲乙两处选择衔接紧密的句子。
甲处选 乙处选
A. 贪得无厌叫 “吃着碗里想着锅里” B. 不忠诚就叫 “吃里扒外”
C. 办成了叫 “啃下硬骨头” D. 受了折磨叫 “吃苦头”
5.文案在 A、B 两处中哪一处结束更合适?请说明理由。(4 分)
二、(36 分)
(一)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 6-11 题。(21 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 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 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④咎繇为理:咎繇担任法官。咎繇是人名。
6.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年且九十” 的 “且” 与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 “且”,意思不同。
B. “始一反焉” 中的 “反” 和 “将军身被坚执锐” 中的 “被” 都是通假字。
C. “帝感其诚” 与 “公诚愚矣” 中的两个 “诚”,意思相同。
D. “何以为公名之” 的 “名” 与 “一狼洞其中” 中的 “洞” 都存在词类活用现象。
7.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而山不加增” 中的 “而” 与 “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中的 “而”,意思不同。
B. “汝之不惠” 中的 “之” 与 “卖之而买驹” 中的 “之” 意思用法相同。
C. “始龀”“加冠”“不惑”“耳顺” 四个词语,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 “汉阴” 指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 “阳” 相对。
8.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作者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命名为 “愚”,智叟的鼠目寸光命名为 “智”,增强讽刺性。
B. 甲文中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虽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待移山的的态度却不同。
C. 乙文老公将山谷命名为 “愚公之谷”,是因为他被少年无理夺走驹,旁人觉得他愚蠢。
D. 甲乙两文都善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好地突出主题。
9.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 分)
傍邻 A 闻之 B 以臣为愚 C 名 D 此谷为 E 愚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3 分)
(2)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3 分)
11.甲乙两文中都出现了 “愚公”,但两人面对的困境与应对方式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两位 “愚公” 各自的 “愚” 与 “不愚” 分别体现在何处?(4 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2-13 题。(共 7 分)
临江仙 送光州①曾使君②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③。不应④霜塞晚,横槊⑤看诗成。
【注释】①光州:南宋时期的边防重镇。②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③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④不应:不顾。⑤横槊:指从军习武,气概豪迈。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片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后文再次离别抒发别情做铺垫。
B. 上片中的 “谁知”,写词人又要与故友分别,深情厚谊蕴含在临别举杯对饮的场景中。
C. 下片通过 “铁马”“寒日暮” 等描绘,表现了友人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虽写惜别,作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13.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 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根据提示,默写诗文。(8 分)
(1)饿死真吾志, 。(文天祥《南安军》)
(2)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运用比喻修辞,营造出清冷、孤寂氛围的句子是: , 。
(4)苏轼《水调歌头》中借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夸张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表现将士严阵以待的句子是: , 。
三、(7 分)
15.学校举办以 “读经典,致青春” 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活动,请完成相关问题。
【读经典】
(1)走近艾青。(3 分)
创作阶段 代表诗作 主要意象 情感
30 年代 成名期 “吹芦笛的诗人” 《 ① 》 大堰河 怀念与感激
高峰期 “ ② 的歌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③ 悲悯与忧伤
70 年代 新的创作井喷期 “归来的歌者” 《光的赞歌》 光 赞美光明
【致青春】
青春寄语
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
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悲的光辉。
趁这夜已快完了,
请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 艾青《黎明的通知》
(2)如果将上面的诗歌制作成一张明信片,你会将它送给谁?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选一位,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4 分)
A. 颓废时的祥子(《骆驼祥子》) B. 消沉时的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颓废时的祥子
消沉时的保尔
四、(3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18 题。(共 12 分)
【材料一】
媒体 媒体理念 受众群体
《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实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 普通群众
《科学家》杂志 宣传科技新发现、新成果以及在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和个人。 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学术界人士和工程技术领域专业人员
【材料二】
①从 1 月 29 日上映至今,《哪吒 2》热度依旧,截至 3 月 12 日,全球总票房已突破 149 亿元,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 6 位。其中,太乙真人用藕粉给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的情节可以说是电影的关键情节之一。
②不过,你能想到吗?这种看似只能在神话中才能出现的奇迹,已经照进了现实。
③武汉轻工大学团队对莲藕烘干后提取藕纤维,并进行脱色处理,根据患者的骨损伤情况,利用高精度 3D 打印技术,实现了骨支架的特异性定制。
④在众多含有自然纤维的植物中,莲藕脱颖而出,主要源于其结构、成分与性质的完美结合。
【结构优势】 藕纤维具有合适孔径的高孔隙微结构,能够在可控降解过程中支持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同时具备适当的机械性能。 【成分优势】 藕纤维含 12%~15% 纤维素,经纳米化处理后可形成直径 30—50nm 的纤维束,其表面羟基基团可以吸附钙离子,从而促进骨矿化。 【力学适配】 藕纤维的压缩强度(10 - 15MPa)与人类松质骨(4 - 12MPa)匹配,拉伸延展性达 20%,能够模拟骨骼的弹性与韧性。
【材料三】
①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生物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莲藕纤维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出定制化骨支架。该支架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骨细胞增殖,还可加速骨组织重建,为骨骼修复和再生医学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这一技术被形象地称为 “藕重塑骨架”,其灵感来源于莲藕的天然结构和生物特性,展现了自然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②莲藕纤维因其独特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纤维素成分,成为理想的生物材料。研究团队从莲藕中提取高度纯纤维素,并通过化学处理将其转化为纳米级纤维,确保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加工性。利用先进的 3D 打印设备,团队将莲藕纤维制成具有多孔结构的定制化支架,其微观结构与人体骨骼高度相似,为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支架植入后,骨细胞沿着藕纤维生长,加速骨组织的重建和修复。
③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莲藕纤维支架具有显著优势:其生物相容性良好,未引发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多孔结构显著促进了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支架在完成修复任务后能够逐渐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需要;同时,莲藕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远低于传统材料。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科普中国》杂志和《科学家》微信公众号在媒体理念、受众群体上差别不大。
B. 藕纤维骨支架的制备流程可依次分为以下步骤:烘干、脱色、提取、支架定制。
C. 藕纤维经纳米化处理后,可以促进骨矿化,从而可以吸附钙离子促进骨骼生长。
D. 材料二第④段用一系列数字,准确地解释了莲藕在众多植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二从热映的电影《哪吒 2》入手,引出 “藕纤维骨支架” 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 “藕重塑骨架” 灵感源于莲藕的天然结构和生物特性,彰显自然材料在医学领域的潜力。
C. 传统骨骼修复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方面表现优异,远超莲藕纤维制成的支架。
D. 莲藕纤维制成的支架其微观结构与人体骨骼高度相似,为骨细胞的生长提供理想环境。
18.阅读材料一,推测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出自哪个媒体,并简述理由。(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2 题。(共 19 分)
人物简介: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生于 1926 年 8 月 16 日,194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 年 1 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沉默是金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②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
③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④然而,一次与时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 年 1 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⑤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 “亡国奴的屈辱生活” 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⑥“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⑦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他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土专家” 的 “真把式”
⑧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 “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 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 ——“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⑨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⑩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 “百日会战” 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咸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 年 12 月 28 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直到于敏的工作逐步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1984 年冬天,格外的冷。于敏在西北核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他早已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站在这严寒的戈壁上了。“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不同于蜀汉丞相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 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 “可为”“有为” 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 “无名英雄”。于敏对 “安静” 有着自己的解释,“所谓安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与他一起工作了 50 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杜祥琬说。
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以 “沉默是金” 为题,既呼应于敏安静低调的性格,也暗含对其默默奉献的赞美。
B. 于敏虽自谦 “地道的国产”,却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体现其开放包容的理念。
C. 第 段于敏睡得很踏实,源于氢弹试验成功,更因其多年坚守及使命的圆满达成。
D. 文章多处引用于敏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20.第 段让小文同学泪目,请你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1.本文的标题很有意思,同学们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6 分)
小语:我觉得本文的小标题《“土专家” 的 “真把式”》特别有意思,可又讲不清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小文: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过《邓稼先》,文中也用到了小标题,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土专家” 的 “真把式”》的作用是:(1) (3 分)
小语:本文的第三组文字还没有小标题,请你为之取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标题: 理由: (3 分)
22.文中第 段、 段引用于敏的妻子、同事对他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 分)
五、(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这世上没有一朵不期待盛开的花,即便是尊贵如牡丹,抑或微小如野花,似乎在天地间粲然地开放,便是它们一生唯一的追求。但是又有谁听到过花开的声音?人们总是于突然间在嘴边或在心头惊诧:花开了!是的,人们很少看见花开的过程,更是听不到花开的声音,但是花确实在无声无息中盛开了,而且鲜妍芬芳。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不得遗漏个人信息;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 700 字。
答案
1.C。
2.C。
3.D
4.(1)①没收入可以是 “吃土”;
②费劲可以是 “吃苦头”。
(2)C A
5.A更合适,因为前文围绕 “吃形容生活”,A 句总结吃喝之乐,呼应开头;B 句 “您吃了吗” 太日常,收尾突兀。
6.C
7.B
8.D
9.B C
10.(1)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这件事告诉管仲,管仲整理好衣襟,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
(2)老人家知道诉讼不公,所以把小马给了他。请允许我回去修明政令。
11.甲文愚公:“愚” 在移山的艰巨(年近九十,山高大);“不愚” 在坚持,目光长远(子子孙孙无穷匮,山不加增)。
乙文愚公:“愚” 在被少年夺驹却不争(表面愚);“不愚” 在看透狱讼不公,以谷名讽刺(智慧)。
12.C 赏析:C 选项下片写友人守边,没有思归急切,而是建功立业的豪情,所以 C 错误。
13.实写送别场景(相见、饮酒)、友人守边(铁马红旗、寒日暮);虚写对友人的担忧(飞诏下青冥)、想象友人横槊赋诗的豪情。虚实结合,既表惜别,又赞友人报国之志。
14.(1)梦中行采薇 (2)青树翠蔓 (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5.(1)①《大堰河 —— 我的保姆》;② 土地(或 “苦难”);③ 土地(或 “祖国”“人民”)
(2)选 B 消沉时的保尔。保尔因伤病失去战斗能力,一度消沉。《黎明的通知》中 “期待的就要来了” 可鼓励他重拾信念,像黎明到来般战胜困境,继续为理想奋斗。
16.B
17.C
18.材料二:从《哪吒 2》引入,语言较通俗,介绍科研进展,受众是普通群众,符合《科普中国》公众号 “让科技流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的理念。
材料三:详细介绍科研原理、技术,专业术语多,受众是科技工作者等,符合《科学家》杂志 “宣传科技新成果、团队” 的理念。
19.B
20.描写分析:第 段是场景描写(环境:1984 年冬天,戈壁严寒;动作:朗诵《后出师表》),体现科研环境艰苦,于敏和同事的家国情怀,呼应前文 “矢志不渝”,深化主题。
21.(1)小标题作用:点明段落内容(于敏作为 “土专家” 的真才实学),结构清晰,突出人物特点。
(2)第三组文字:围绕于敏完成使命后继续奉献,可拟标题《“无声” 的坚守》(呼应沉默,以及他继续科研、做无名英雄),理由:体现他默默奉献,不为名利,坚守科研。
22.侧面描写作用:妻子的话体现于敏的保密和奉献(家人都不知情);同事的话突出他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传承。侧面烘托,丰富人物形象,增强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