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4 11: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考古工作者在对南宁元龙坡商周墓葬群进行进一步发掘时,发现该遗址存在等级分明的墓葬区(如大型墓随葬青铜卤、玉璋等礼器,中小型墓仅陪葬陶器)。这些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商周时期(  )
A. 国家开始产生 B. 手工业较发达 C. 阶级社会形成 D. 君主专制强化
2.春秋时期,人们逐渐把更多的山林、沼泽等开垦为耕地,耕地面积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利工程的修建 B. 分封制的瓦解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国家实现统一
3.《汉书 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它系统地梳理了西汉时期的学术著作,其分类体系涵盖哲学(如儒家经典)、天文学(如《周髀算经》)、数学(如《九章算术》)、医学(如《黄帝内经》)等众多领域。材料旨在说明两汉时期科技文化(  )
A. 领域广泛 B. 传承性强 C. 成果单一 D. 注重实用
4.它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凝固了汉藏民族交融的后史瞬间,既是唐代绘画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这一艺术作品是(  )
A. 《步辇图》 B. 《洛神赋图》 C. 《送子天王图》 D. 《清明上河图》
5.“元制,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贯,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材料反映了元朝(  )
A. 战争频繁 B. 交通便捷 C. 商业繁荣 D. 农业发展
6.中国古代行政改革通过内部体制的调整进行权力的重新配置。如图内容反映出的主要趋势是(  )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监察制度完善 C. 实行分权制衡 D. 中央集权加强
7.1859年9月,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中指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是有理的……”以此抨击英法的侵略行径。与这一“侵略行径”相关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回忆:“此后,红军终于能扬长避短打运动战。毛泽东指挥的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简直是把蒋介石耍得团团转。”这一变化始于(  )
A. 井冈山会师 B. 遵义会议 C. 会宁会师 D. 西安事变
9.数百万获得土地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作战,这不仅决定了战争胜负大局,使战争成为“全民参与的战争”,而且从根基上动摇了外国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在国内统治的经济根基。材料所描述的是(  )
A. 西安事变的影响 B. 抗日战争的背景
C. 平津战役的经过 D. 解放区土地政策的成效
10.在中国某一历史阶段,科技类翻译著作占比高达72%,其中工业技术类占35%,农业科技类占20%,基础科学类占17%;而人文社科类翻译著作仅占12%。出版的书籍中,源自苏联的占50%-55%,其他国家的不足10%。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新文化运动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11.从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精神,到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一座城市以“试验田”的角色撬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材料中“试验田”指的是(  )
A. 深圳 B. 大连 C. 浦东 D. 昆明
1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水稻大规模高产的国家,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这一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袁隆平 B. 屠呦呦 C. 邓稼先 D. 钱学森
13.公元前6世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兴起了一系列城邦。在这些城邦的社会结构中,存在一种强调血统纯正、职业世袭、不同群体禁止通婚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是(  )
A. 封建制 B. 城邦制 C. 庄园制 D. 种姓制
14.但丁在《神曲》中描绘人类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彼特拉克用十四行诗倾诉对恋人的炽热情感;薄伽丘的《十日谈》则以市井故事揭露人性的真实面貌。这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核心思潮是(  )
A. 神权主义 B. 禁欲主义 C. 平等主义 D. 人文主义
15.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些理念通过文化交流、教育等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这体现出法国大革命(  )
A. 摧毁法国封建统治 B. 促进社会思想解放 C.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D. 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16.“东部沿海的工厂主与西部种植园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的核心冲突并非地域偏见,而是两种经济模式的根本对立,它们在共同的土地上无法共存。”材料分析的是(  )
A. 美国内战的原因 B. 工业革命的原因 C. 明治维新的结果 D. 1861年改革的性质
17.这条定律既能解释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也能计算苹果落向地面的运动,它的发现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该定律的发现者是(  )
A. 牛顿 B. 法拉第 C. 达尔文 D. 爱迪生
18.20世纪50-70年代,众多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工业体系,并且在农业领域推行土地改革等措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材料旨在说明(  )
A. 殖民体系坚不可摧 B. 资本主义模式普及 C. 民族独立推动发展 D. 区域合作成果斐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容出处老子大加赞赏水的无为又无不为,至柔又不可战胜的品格,告诫统治者要想有所建树就要学习水的品德,利于民而不争,讲仁德,讲诚信,讲善政,使民有时,与民为善。摘译自老子《道德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二北宋张择端的绘画作品
图片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市井生活、商业贸易和社会风貌,是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史料。
——摘编自《中华文化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老子、荀子思想体现的共同主张。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列举一例践行这一思想主张的后世统治者。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绘画作品的名称。并概括此绘画作品反映的宋代社会特点。
材料三抗战期间( 1931—1945年),广西大学迁至桂林。时任校长马君武提出“以科学护国脉,以文化铸国魂”的办学方针,将传统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与战时需求深度融合,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贡献:
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 化学系团队参考《齐民要术》记载的古法,成功研制出桐油替代柴油技术,保障了西南运输车队的燃油供应
农学院运用《农政全书》的种植经验,在柳州开垦军粮田3.2万亩,年增产稻米4.7万担
促进课堂内外紧密结合 学校开设了《文天祥<正气歌>精读》《孙子兵法与游击战术》等抗战专题课程,师生共同编撰《抗战诗钞》,收录陆游、辛弃疾等的爱国诗词200余首,成为前线将士的精神读本
大力输送技术人才 机械系、矿冶系毕业生主导迁桂37家工厂的技术改造,如柳州机械厂引进美国车床后,依靠国文系师生翻译《周礼 考工记》注释手册,实现传统铸造工艺与西方设备的适配,使步枪月产量从800支跃升至2400支
——摘编自费显斯《抗战时期的广西高等教育及其启示》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广西大学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抗战需求的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对抗战胜利的作用。
材料四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项目,利用现代科技展示文物和历史文化:《国家宝藏》等节目通过电视媒体传播文物背后的故事;中小学教材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摘编自科技日报《六百年的故宫里,看文化与科技融合》
(4) 根据材料四,列举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20.报纸刊物不仅是新闻的载体,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价值,能够提供第一手的历史记录和特定时期的社会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手工印刷的《伦敦宪报》《伦敦宪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官方报纸,创刊于1665年。1689年2月14日,其头版刊登的内容即是:“威斯敏斯特集会之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及平民院共同决议,宣布奥兰治亲王威廉与王妃玛丽为英格兰国王与女王。”1689年12月16日刊载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全文,首次以官方口径确认“议会高于王权”原则。
——摘编自《伦敦宪报》数字化存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宪报》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由此形成的新政体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2) 根据材料二,从图2至图4中任选一幅图片,仿照示例,进行历史解释。(示例除外)
示例:图1:1917年11月10日的《民国日报》。
历史解释: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材料三印度被英国殖民占领后开始出现报刊。 19世纪50年代前,印度报刊的特征是以英国人办报为主,印度本地人办报为辅;以英文报刊为主,本地文字报刊为辅。本地文字报刊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现代启蒙教育,与殖民当局的斗争尚没有提上日程……19世纪下半叶的印度报刊界,各种本地文字的报刊,不论有多少内部的分歧,基本上倾向于反英。
——摘编自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本地文字报刊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这一原因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1980年,重庆钢铁公司作为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获准自销计划外钢材。这一改革举措使重钢扭转了经营困境,全年自销钢材13万吨,带动超产目标,促进管理效率提升,全年盈利增长31%,上缴国家税金显著增加。自销钢材中50%供应农业、轻工等急需部门,49%由物资部门采购,填补了计划外需求缺口,成为国家计划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王宇光《厂长经理来信:自销权救活重钢经济》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钢铁公司实行自销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
(5) 根据材料五,指出新闻报刊的史料类型,并概括其史料价值。
21.世界近现代史上,众多关键事件深刻改变了历史进程。王老师组织了以“关键事件重塑历史格局”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邀你一同完成。
项目化一【影像文件见证历史】
材料一
(1) 两次会议在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处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别说明其影响。
项目化二【数据资料洞察历史】
材料二 1929—1933年部分国家工业生产情况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苏联
工业生产变化比例 -46.2% -40.6% -28.4% -16.5% -8.4% +100%左右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二从应对经济形势的角度,指出美国和苏联在这一时期所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形势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项目化三【构建体系,认识历史】
材料三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14年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 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39年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4) 从上面的大事年表中选取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小题1】共同主张:以民为本。人物:汉文帝、汉景帝或唐太宗(根据前一问的提示,任意 答出一个人物即可)
【小题2】名称:《清明上河图》。特点:商业繁荣;城市生活丰富;社会开放;文化多元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3】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传统文化精神激励前线将士;将传统科技与西方设备相结合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作用:培养了兼具传统修养与现代科学素养的人才;为抗战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4】途径:利用现代科技(如“数字故宫”)、媒体节目(如《国家宝藏》)、教育体系(教材改革)。(言之有理即可)理解: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坚守;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小题1】历史事件: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进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2】[示例一]图2:1937年7月9日《申报》。历史解释: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7月9日的《申报》报道了这一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示例二]图3:1945年8月20日《时代周刊》封面(广岛事件后第三个周日)。历史解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进程。8月20日的《时代周刊》封面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加速了日本投降,同时也开启了核武器时代的序幕。[示例三]图4:《纽约时报》发布的“东德士兵架设铁丝网”照片。历史解释:1961年,东德政府在苏联支持下修建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德。这张照片记录了东德士兵架设铁丝网的场景,柏林墙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象征(选择任意一项解读即可)
【小题3】原因:印度民族大起义;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小题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展开,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产销脱节弊端,亟需市场化探索(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5】史料类型:文献史料。史料价值: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21.【答案】【小题1】变化:华盛顿会议期间签署的《九国公约》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中国仍未摆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开罗会议通过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必须归还中国,首次以国际文件形式确认中国对失地的主权。影响:前者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后者则为战后收复失地奠定法理基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小题2】表现:西方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呈现衰退趋势;苏联工业生产迅猛增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原因:西方各国遇到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小题3】美国措施的主要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措施的主要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苏联的工业化快速发展;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小题4】观点: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有效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各国逐渐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与安全,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由此可见,国际合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世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