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04 13: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保定市示范高中高三三模(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细致入微,风雨雪霰,万千气象皆在书中得到了展现。书中虽然没有对气象灾害进行正面描写,但却有一段十分精彩的侧面描绘,就是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京上贡时的一番言语:
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得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乌进孝说,外头(意为山海关外)的雪有四五尺深。按史书记载,清康熙帝亲订营造尺,其长度约为32厘米。如此算来,道路上的积雪深度应该在128~160厘米之间,接近成年人的身高了,这样的道路是根本无法通行的。由此可见,乌进孝之言有夸大的成分。笔者猜测,进京道路上的积雪并非处处都有四五尺深,乌进孝故意把积雪最大处的深度告诉贾珍,以求得贾珍的同情和谅解。
古人通过积雪深度来形容雪的多少,今人则用降雪量(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来定义雪的大小。按照气象行业的标准,暴雪是指24小时降雪量≥10.0毫米,或者12小时降雪量≥6.0毫米的降雪天气过程。四五尺深的积雪换算成降雪量就是182~228毫米,约是暴雪标准的18~22倍!当然,道路上的积雪不可能是24小时内的降雪,可能是几天降雪过程的累积量,也可能是上一次的降雪还没化完,下一次的降雪飘然又至,几次的降雪重叠到了一起。不管怎么说,《红楼梦》中的雪确实够大,即便乌进孝有夸大其词之嫌,若将他的话打个对折,累计降雪量也有100毫米上下,如果能遇上这么一次,足够让我永生难忘了!
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它常常与狂风、暴雨等相伴出现,所到之处树木折损,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关于《红楼梦》中的这场冰雹灾害,从乌进孝口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信息:
(1)降雹时间:农历九月;
(2)冰雹大小:此次降雹,最大者有碗口大小;
(3)降雹范围: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影响的范围将近一千三百里(合650公里);
(4)致灾情况:砸伤人畜庄稼成千上万,损毁房屋庭院无可计算。
通过乌进孝给宁国府进贡的物品详单(其中包含鹿、獐子、鱼、海参和大米等)和进京所需的时间,笔者推测宁国府的庄园黑山村大致在我国东北一带并且离海边很近。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雹灾多发生在阳历4~9月,在初夏时节(阳历6月)发生的频率最高。纵然明清之际的气候与现在有些许差别,但农历九月发生这么严重的雹灾也是小概率事件,属于比较异常的天气现象。东北地区的雹灾大多发生在长白山山区和大兴安岭山区,这与降水中心的位置有吻合之处。大如碗口的冰雹虽然比较罕见,但在古籍中也能找到不少类似的记载。如康熙《缙云县志》载:“顺治四年四月,大雨雹,大者如碗,屋瓦尽坏,菜果禾麦俱尽。”光绪《高淳县志》载:“光绪三年七月二十六,雹大如碗,永丰圩澄沟一带籼稻被打无遗粒。”冰雹袭击的区域一般呈带状,俗称“雹打一条线”。这是因为,冰雹只能生成于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该区域在积雨云中的宽度一般为二三公里,而积雨云移动的长度却可达几十公里以上,所以降雹区域就在这样一个狭长地带中。乌进孝说冰雹路径长一千三百里,笔者初步测算了一下,该长度接近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南北跨度,很明显是言过其实了。降雹范围既然为虚,致灾情况必不属实。真实情况可能是离得较远的两个地区都发生过雹灾,两者既不是同一个时间,也不是同一次过程,乌进孝硬把两次灾害事件编排到一起,夸大了雹灾的发生区域和灾情。
(摘编自刘浩《〈红楼梦〉中的极端天气有哪些?》)
材料二:
传统的气象科普文章一般就“气象”论“气象”,或阐述某种天气的成因(解释的时候夹杂了气象术语,导致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影响(讲的比较泛泛),或阐述某种天气的行业定义、规范(比如,暴雨在气象行业是怎么定义的,再如,到什么指标就算沙尘暴),公众看得一头雾水,在现实生活中也用不上。这样的文章虽然思路很清晰、逻辑性很强、内容也很专业,但科普效果总是差点事儿。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如何让大家对气象科普知识既看得懂又用得上?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关注、了解天气,为的是趋利避害。于是,便产生了气象这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古老的学问。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气象文化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的生活、血液之中。气象本身包含风雨雷电、雹雪霾雾等诸多天气现象,加上跟各行各业的交织,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可以说,气象文化千头万绪,内涵丰富,是很难梳理清楚的。文学作品中的气象段落是气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认为,文学是含糊的、定性的,是虚构的、夸张的,而理科是精确的、定量的,是真实的、实在的。用“实”的理科知识去解读“虚”的文学段落会“翻车”。实际上,即便是古代的神魔小说,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只要有利于科普知识传播的素材,不管是历史的,还是文学的,都应该利用起来,为公众服务。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不啻为一个新思路。
(摘编自刘浩《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进孝所描述的暴雪情况虽有所夸大,但按照现代气象行业标准,其累计降雪量仍然相当可观。
B.对于乌进孝所说的冰雹灾害,根据现代研究结果和相关历史记载,可以判定乌进孝此言纯属虚构。
C.传统的气象科普文章虽然逻辑性强、内容专业,但往往脱离现实生活,科普效果不够令人满意。
D.气象文化与各行各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具有丰富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没有直接描写气象灾害,但通过乌进孝进京上贡时的言语,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极端天气情况。
B.材料一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乌进孝所说的暴雪情况,并用“成年人的身高”来加以比较,将抽象的气象具体又通俗地描述出来。
C.材料一中“可能”“也可能”“即便”“纵然”等词汇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在运用文学素材进行气象科普时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D.材料二分析了传统气象科普的种种不足,并鉴于气象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给出了一个取代传统气象科普的新思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气象科普素材的一项是( )
A.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B.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4.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气象科普新思路的?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简要谈谈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气象科普的优势和局限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钟声上海滩
迟子建
9月由昆明飞上海的途中,我遇见了一个难忘的旅伴。他三十上下,微胖,肤色很白,浓眉大眼的。我登机落座时他起身帮我把木雕大象放入座下。
“是从缅向带来的?”他指着木雕大象问。
“不,是昆明的。”我说。
由于动身的前一夜睡得很迟,为了赶飞机又起了个大早,未等起飞我便呵欠连天、睡意浓浓,根本没有与陌生人搭讪的兴致。我将腿前伸,身子斜斜地后仰,尽可能舒服地合上眼睛小憩。迷迷糊糊之中,只觉得心一阵阵上提,便知已经与云彩为伍了。我睁开眼睛看了一下邻座,他靠着舷窗,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
其实似睡非睡的状态是极为美妙的。你闭着眼睛似在沉睡,而一部分意识却在清醒地冥想。时光在这时候显得极为温柔。我能听见邻座的人翻动书页的声音,一种格外撩人和温存的声音,它使我联想到泛着月光的湖面。我想象他在看什么内容的书,武打、言情抑或侦探的,这都是旅行中可让人读下去的东西。最后我认定他读的是金庸或梁羽生的书。
“在看什么书?”我按捺不住好奇心的诱使,睁开眼睛问他。
他笑了一下,并没有说出书名,而是将那书折了页,然后合上递给我。
书一到手上,我便觉得一股寒气袭来,顿时睡意全消。那竟然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坠入天堂,与萧红的灵魂在重霄相遇了
我吃惊不已地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警察。”他淡浃一笑。
“警察?”我更加吃惊不已,“怎么读萧红的书?”
他说他喜欢萧红作品中的那种寂寞,现在生活太热闹了,商业味十足,他就更加怀念萧红作品中的那种寂寞。他对萧红作品的这种彻骨的理解令我震惊。我告诉他我与萧红同乡,也从事写作,他便问我的名字,我说过名字后他满怀歉意地摇摇头,说他已经很多年不读当代作家的作品了。我问为什么?他说:“现在的作家的作品没味道。”
他的话使我无言以对。我合上眼帘,有一种奇妙的声音传来。大概是气流与机翼磨擦的声音,但我感觉到的却是一种清幽辽远的钟声。这钟声贯穿天宇,行云流水一般浩淼。
到达上海的次日正值中秋佳节。因为我的新长篇《晨钟响彻黄昏》的庸俗包装,心情不免有些沉郁。当我在上海的两处书摊上见到印有自己名字的书与一些武打、情杀、耸人听闻的奇闻轶事的书摆在一起时,头脑一阵阵发胀,不由悲从心来。
中秋之夜我与张持坚在城隍庙的松云楼喝茶吃饭。张持坚在北大荒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不久前才举家迁回上海。他充满感情地回忆他在北大荒的艰苦难忘的岁月,我明白清冷的松花江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它的精髓溶入了一个喝黄浦江水长大的人的血液里。上海已与张持坚少年心目中的上海大不一样了,它繁华多变、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极快。我不知道在喧闹的都市一隅偶得空闲的张持坚,可否还会时时想起北大荒那片辽阔的雪原和由那无边的辽阔而带来的寂寞?他在回忆的一瞬可否能体验到聆听钟声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我喜欢听钟声。每逢新年伊始的午夜,我都要守在收音机旁静静地听雄浑而苍凉的钟声传来。那是一种岁月之音。在上海的夜里我特别渴望能意外听到钟声响起,哪怕它是自鸣钟的报时声。
然而我的期待落空了。从城隍庙返回住处,当车经过外滩那条辉煌的大街时,在闪闪烁烁的灯形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在变小,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奇妙的声音,那不是机翼与气流相磨擦的声音,也不是汽车轧碎遍铺着的灯火的声音。它是一种缘自于生命本体的钟声,一种心灵之音。我在这持续弥漫着的钟声中穿行着,想着那位读着《呼兰河传》的陌生的朋友和念念不忘北大荒的相知的朋友,不由为他们共同的牵挂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伤感,原钟声与好人常相随。
(有删改)
文本
读经典书才是真正的时髦
迟子建
近些年,各种图书排行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图书榜对引导人们读好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图书榜要么把目光放在销量上,要么一味地青睐新出版的书籍,为商业所绑架。这样的图书榜,很容易误导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要知道,图书的畅销和品质有的时候有关系,更多的时候是毫无关系的。如果按畅销度去读书,会把读者趣味降低了。我每到一座城市,比较喜欢去的地方除了博物馆就是书店。几乎在每座城市的书店,你都会看到畅销书专柜前,驻足的人最多。
以文学类书籍来说,无论是国外大文豪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抑或是鲁迅、老舍、萧红等文坛先驱的作品,都备受冷落。不要说普通读者,一位在大学执教的文科教授说,在对文科生的阅读调查中,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原文的比例并不乐观,有的学生只读缩编本,或者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情节,而学生们对近些年涌现的一些畅销书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这实在是悲哀!
经典书是书中的“奢侈品”,每一个品牌都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是书中的黄金宝石,值得珍藏。不读经典,读书的品位不知不觉地就降低了。
新书固然有好的,但大多数新书还是要经过时间的验证,才能判断它的价值。如果只读新书,不读老书,只读畅销书,不读经典书,读书的营养肯定缺失,会造成精神上的“缺钙”。其实不是新的就是好的,也不是旧的就是过时的,经典才是真正的时髦。
有人说现在没有好作品读,其实不然。就我的阅读视野来说,一些刊物刊发的中短篇小说,在文学性上并不逊色,只不过因为出版社热捧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光华无形中被遮蔽了。其实好的文学“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等待着读者发现的眼睛。真正开启心智的书籍,往往在寂寞的角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伴逆来的书让“我”睡意全消,这是因为萧红的《呼兰河传》让“我”联想起北国边塞,于是顿生寒意。
B.旅伴直言当代作家的作品“没味道”,“我”的作品自然也包含在内,“我”的无言暗含对文学现状的无奈与反思。
C.文本二中,作者批评了一些图书榜以销量为尺度、一味青睐新书的功利化行为,倡导读者阅读有价值的经典好书。
D.“我”推测旅伴所读为武侠小说,这一判断源于旅行中武打、侦探等通俗读物更易被读者选择的普遍认知。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以“他们共同的牵挂”将旅伴读萧红与张持坚回忆北大荒两件事自然串联,形散而神聚。
B.文本一开篇以白描手法交代了旅伴的年龄、体型、五官等特点,勾勒出具体可感的陌生人形象。
C.文本一虚实结合,飞机、外滩的现实场景与“我”听到钟声的幻觉交织,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
D.文本一将松花江的清冷与上海的喧闹对照,通过连续发问表达了对时代变迁下人心不古的感慨。
8.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对标题“钟声上海滩”的理解。
9.两则文本都出于迟子建之手,都表达了对当下社会浮躁风气的反思,但风格迥异,你更喜欢哪种风格?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子玄,本名知几,楚州刺史胤之族孙也。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弱冠举进士,授获嘉主簿。证圣年有制文武九品已上各言时政得失知几上表陈四事词甚切直。是时官爵僭滥而法网严密,士类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知几乃著《思慎赋》以刺时,且以见意。凤阁侍郎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知几长安中累迁左史,兼修国史。擢拜凤阁舍人,修史如故。时知几著《史通》二十卷,备论史策之体。太子右庶子徐坚深重其书,尝云:“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知几自负史才,常慨时无知已,乃委国史于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推汉氏为陆终苗裔,非尧之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嚣曾孙司徒居巢侯刘恺之后,不承楚元王交。皆按据明白,正前代所误,虽为流俗所讥,学者服其该博。初,知几每云若得受封,必以居巢为名,以绍司徒旧邑;后以修《则天实录》功,果封居巢县子。
开元九年,长子贶为太乐令,犯事配流。子玄诣执政诉理,上用而怒之,由是贬授安州都督府别驾。子玄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后数年,玄宗敕河南府就家写《史通》以进,读而善之,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二》)
材料二:
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睱,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送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成,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原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证圣年A有制B文武九品已C上D各言时政E得失F知几上表G陈四事H词甚切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到……去,与《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就”意思不同。
B.惟,考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惟”意思相同。
C.小子,自谦用词,与《〈论语〉十二章》中“小子何莫学夫《诗》”的“小子”用法不同。
D.备,完备,与《岳阳楼记》中“前人之述备矣”的“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历事两朝君主,待过所有管理文献典籍的官署,著述颇丰,并获得了朝廷的褒奖。
B.刘知几每次受封都以“居巢”为名号,他因编修《则天实录》被封时,封号便是居巢县子。
C.刘知几年少时便以文才闻名,所著《思慎赋》讽刺时政,受到苏味道、李峤的高度赞赏。
D.刘知几感慨自己无人赏识,将国史编撰工作托付给他人,重心转向编修刘氏家史与族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按据明白,正前代所误,虽为流俗所讥,学者服其该博。
(2)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
14.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史通》哪些方面的情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①(其二)
黄庭坚
旧时刘子政②,憔悴邺王城。
把笔已头白,见书犹眼明。
平原③秋树色,沙麓④暮钟声。
归雁南飞尽,无因寄此情。
【注】①组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当时黄庭坚在德州德平镇任上,刘景文在相州邺县任职。②刘子政,即刘向,西汉文学家。③平原,地名,位于德州。④沙麓,地名,位于相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借刘向之名来赞誉刘景文,表现了诗人对好友非凡才华的认可。
B.首联下句描绘了刘景文在邺王城的境遇,“憔悴”二字暗示好友仕途不顺。
C.颔联将诗人白头的状态与好友眼明的状态对比,表达了对好友勤学的羡慕。
D.尾联写大雁向南飞尽,诗人没有途径将一片深情寄给好友,表达出无奈之感。
16.颈联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而遗留的威势仍在的两句是:“ , 。”
(2)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歌颂了地方长官的施政功绩,也含有预祝地方长官早日高升之意。
(3)向阳中学高三年级举行文化知识竞赛,主持人要求选手举出高中教材的古诗文中表现“君子”品德修养的句子,小明答道:“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战胜拖延为目标而努力,②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③并且这个看似正确的信念,④常常陷入误区而不自知。⑤这个误区就是没有目标的自律只会导致“脉冲式勤奋”。
什么是脉冲式勤奋?简单来说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因为突然受到某件事情的刺激或触动,而想要改变现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A ,就宣告放弃了。
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时代,当时,你拼尽全力奋力一搏,因为考上大学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那时的你,是不是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完全不会拖延?但当你好不容易才拿到录取通知书,身处大学校园后,会突然发现人生找不到目标了,找不到意义了。接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迷恋游戏、小说、网购、追剧等,就算有人暗暗发誓想要改变现状,却发现拖延症似乎控制了自己的身体。
可见, B ,人就很容易忽然忘记为什么要战胜拖延,在这种情形下,你大概率会被“打回原形”。
许多人都会这样,周而复始地陷入这种时而努力时而放弃的脉冲式勤奋的状态。正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难以坚持,也无法克服惰性做出努力。就如同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里,那对它来说任何风都是逆风。
关于人类的行动和动机,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诱因理论,说的是 C ;负诱因和正诱因。负诱因,也就是逃避痛苦。正诱因,通常被认为是自发追求快乐。动机(具象目标)看起来简单,但一旦没有或者设定错了,接下来的努力就全白费了。同时,由于动机常潜藏在内心深处,如果没有特别留意,平时很难自我觉察,就很容易( 甲 )中导致拖延。
为什么说人生目标很重要?因为人生目标才是真正能( 乙 )地输送动机能量的源泉。这种巨大能量赋予的动力,才有可能真正将想法付诸实践。
18.请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格式,再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甲 乙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比起害怕犯错,我们更应看到错误的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材料一通过引用《红楼梦》中的天气描写,并解读天气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巧妙地将气象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科普了气象知识,又弘扬了传统文化,使得科普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气象科普的趣味性,体现了材料二中所说的“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的气象科普新思路。 5.优势:①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作品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气象描写。
②文学作品具有普及性,许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比如《红楼梦》,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气象科普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天气现象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
局限性:①文学作品中的天气描写可能存在夸张或虚构成分,需要气象科普作者进行甄别和判断。
②文学作品通常更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对于气象知识的科普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气象科普作者进一步进行拓展。
③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体可能存在局限性,气象科普作者在选择素材时需要有所取舍。
6.A 7.D 8.①“钟声”象征宁静,深远的精神世界,“上海滩”代表繁华与浮躁的现代都市生活。②二者并置,表达了在商业化浪潮中对内心文化净土的守护与追寻。 9.(示例一)我更喜欢文本一的风格。①文本一有较强的抒情性,作者从“飞机偶遇”和“城隍庙对话”的具体事件延伸开来,以细腻的内心描写传递对浮躁社会的反思,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深度。②文本一语言含蓄,富有诗意。以“钟声”“雪原”等意象隐喻精神追求,“愿钟声与好人常相随”等语言诗意而有余韵,留给读者回味余地和思考空间。
(示例二)我更喜欢文本二的风格。①文本二有较强的议论性,观点鲜明。针对当下的阅读风气提出尖锐批评,并指出“经典才是真正的时髦”,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倡导性。②文本二语言犀利,“精神上的‘缺钙’”“为商业所绑架”等表述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批判力度,发人深省。
10.AFH 11.B 12.B 13.(1)(这些)都依据明确,纠正了前代错误的地方,虽然被世俗之人讥笑,但学者都佩服他学识渊博。
(2)我曾经在编撰的空闲时间,探讨史篇,下笔不停,最终(文稿)装满了箱子。 14.①材料一说明了《史通》的卷数、主要内容和价值。
②材料二说明了《史通》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及命名缘由。
15.C 16.①虚实结合。颈联上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秋日景象,下句想象好友刘景文所在之地传出了日暮的钟声,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跨越空间的限制,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
②融情于景。颈联中“秋树色”“暮钟声”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两句营造出一种萧瑟、怅惘的氛围,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含蓄深沉。
17. 始皇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示例:就像一个登山者,如果不知道山顶在哪里,那每一步都是迷茫。 19. 不知不觉 源源不断 20.③句改为:但这个看似正确的信念
④句改为:常常令人陷入误区而不自知 21.A.但总是勤奋不了几天
B.如果没有新的目标
C.人类的动机通常被分成两种 22.①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强调高中时的努力和专注,突出有明确目标时的自律和勤奋。
②为下文的描述做铺垫,引出了大学时期目标缺失和拖延症的问题,使文章的过渡更加自然。
23.例文:
在错误中淬炼成长的光芒
人生的旅途布满荆棘,错误的阴影时常笼罩,让人心生怯意。但“比起害怕犯错,我们更应看到错误的价值”,这一箴言指引我们重新审视错误——它并非纯粹的阻碍,而是蕴含着珍贵价值的璞玉,等待我们雕琢打磨,从中淬炼出成长的璀璨光芒。
错误是个人突破认知局限、实现自我超越的基石。植物学家吴征镒在早期研究中,因资料匮乏和技术限制,对部分植物的分类鉴定出现偏差。一次,他将两种形态相似的植物误归为同一类别,这个错误令他在学术研讨中陷入尴尬。但他没有回避,反而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植物的细微差异,创新性地引入细胞遗传学方法辅助分类。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他对植物分类体系的理解愈发深刻,最终编著出被誉为“中国植物的户口簿”的《中国植物志》。可见错误如同锋利的刻刀,能够雕琢出更完善的认知体系。
在科学探索的征程中,错误是推动理论革新的强劲引擎。古生物学家徐星在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曾依据有限的化石证据,提出某恐龙物种具有飞行能力的假说。但随着新化石的出土,这一假说被推翻。这次错误促使他重新审视研究方法,意识到不能仅凭局部证据就下结论。此后,他建立起更严谨的研究范式,综合分析骨骼结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不断修正错误的探索中,他发现了众多关键过渡物种化石,极大推动了恐龙演化理论的发展。就像地质勘探中,一次次对矿脉走向判断的错误,最终帮助勘探者绘制出精准的矿产分布图谱,科学的进步正是在对错误的反思与突破中实现。
错误对社会发展同样意义非凡,它是制度革新、文明进阶的催化剂。巴西库里蒂巴市在城市发展初期,盲目效仿欧美“摊大饼”式扩张,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意识到这一错误后,城市管理者没有逃避,而是邀请多方专家重新规划,创新性地打造出“公交优先”的立体交通网络,以低成本实现了高效的城市运转,成为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典范。社会正是在对错误的反思和改进中,不断自我革新,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打破对错误的恐惧枷锁。在学习与实践中遭遇错误时,以理性为舟、以反思为桨,深入剖析错误根源,将其转化为进步的阶梯。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拥抱错误,便能在错误的磨砺中实现成长蜕变,让错误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火炬,助力我们在人生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