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7 16: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了解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220单元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分析学情
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在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教案后我认为: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因此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

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感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第一课时)
五.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第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
①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启发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③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④其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画面感知、音乐背景渲染气氛。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详案,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资料
第1-3组:搜集苏轼的经典诗词文;
第4-6组:查找与苏轼有关的著名故事;
第7-9组:摘录他人对苏轼的评价。
九.本次备课可参考资料如下:
1.书:最新版语文新课标、《教师教学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09》、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余秋雨《山居笔记》、林语堂《苏东坡传》;
2.视频:康震《百家讲坛》、《品读经典》、《文化中国 天地一文人苏东坡》、《南京大学公开课:诗意人生五典型-苏轼》、《千秋史话 苏轼》;
3.网站: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听课网、优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
第一课时:
品美文字约义丰
1.课堂激趣
师:他是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诗文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除此而外,他在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品读经典》】
他是谁呢?
生:苏轼!师: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
2.课文导入
当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而这两篇美文恰好都摘录进我们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3朗读入境
音乐背景:《竹林听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看视频朗读

听老师范读

请学生自读
4.疏通译文
①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圈画下来。
②小组内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③教师课件展示
字词翻译:
(1)欣然(
)起行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相与(
)步于中庭
《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盖(
)竹柏影也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通译全文
(组织学生抢答)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夜晚,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高兴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整体感知:
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思考如下:
1.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像是在写一篇日记。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短短84个字,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你能找出来吗?
3.根据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可把文章意思分为三层。能否用简略凝练的词语加以概括?
板书:
1.
叙事——寻友赏月
2.
写景——庭中月色
3.
抒情——月下抒怀
6.赏析美景
师: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诗篇。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万物的美。在本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怎样的美景呢?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他们在庭中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生:月光的照射
师:请同学们再次翻译一下全句
生翻译:(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作者有直接说这是月亮照射吗?
没有!那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生: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生:“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月光一定很清朗!
师:一般人写月色,可能会这样说:庭中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如积水一般空明,地上竹柏影子恰似藻、荇交横。这虽然准确,但显得老套陈旧。而苏轼此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生齐读)
师:去掉“盖”字,再读
(生去掉“盖”字,齐读)
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
(生齐读)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梦初醒。
师:启发学生观看幻灯片背景,并发挥想象,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幅________的画面,……
生:那是一幅清幽宁静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
生:那是一幅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
师:景色如此优美,可见苏轼携友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师总结:可以说本文品美文的字约义丰,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相隔千年还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读出苏轼当时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7.当堂背诵
最后留几分钟组织同学结合翻译当堂背诵全文。在琅琅书声中下课.
第二课时:
悟苏轼闲人情怀
1.课堂激趣
师:
有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啥?”“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听来可笑,但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一生不都是这样过吗?
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这样说来人生似乎挺没劲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能从他身上找到答案——怎样活出人生的乐趣。
2.了解苏轼
音乐背景:《竹林听雨》
主持人1:他是文章宗师,诗歌大家,词坛盟主,书画高手;
主持人2:他一生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主持人1: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主持人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他的精神,随着他的诗词文斌,绘画墨迹,流传在万千百姓的述说里……
观看视频《苏东坡》
3.朗诵全文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时,疏通译文,理清文路,并赏析了庭中夜色的美景,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文中流露的情绪。请同学们再次朗诵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背景详解
全文仅85字,历来为人们争诵的名篇。请读课文195页注释6里的背景简介。
生读: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师:奇怪了!
“像苏东坡这样才气冲天的大文豪,怎么会被贬官呢?
生:乌台诗案。
主持人1:乌台就是御史台(国家监察机关)。因汉代时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生读: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新党李定舒亶等就找出蛛丝马迹来惩治苏东坡,说他所作诗文有诽谤新法之意,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书公事”,而且没有薪俸,近乎于流放。
师:苏轼之前是当太守,地级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把手,等同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被变为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就是黄州市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但没有签字权。由人民政府看管的犯官。
5.品味闲情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了解完苏轼这段经历之后,相信同学们有更清楚的体会。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元丰六年那个宁静的月夜,同苏轼一起寻友赏月!
A.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生齐读)
师:在那样一个深秋之夜,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解了衣服打算睡觉,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生:月色入户
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
生:优美!
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
生:“欣然”
师:苏轼为什么这时候披衣而起兴致陡增欣然起行想出去赏赏月呢?
生:他想在大自然美景中排遣乌台诗案后的孤独痛苦,调整好心态。
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
师:除了“欣然”还有一些字词还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能找出来吗?
生:“念”
师: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
生:找一个人一起赏月
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
生:遗憾!可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
师: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太喜欢交朋友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朋友他憋死了!尤其在黄州。你想苏轼在朝廷受了那么大一个惊吓,很狼狈地贬到黄州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更需要朋友。此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生:张怀民!
师:此时苏轼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张怀民,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担忧什么呢?
生:担心张怀民睡觉了!
师:怀民睡了么?
生:没有
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
生:也想找一个人共赏月色!
师:真是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
(生齐读,在“亦”字上读出了感觉)
师:好茶要慢慢地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
生:“相与步于中庭”
师:从这句话里你能发现一点什么?
生:他们两人一起信步漫游。很亲密,悠闲自在!
师:好一个信步漫游悠闲自在的友人!他们相携而游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美景
B.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生齐读)
师:昨天我们在第一课时里探讨出这是一副怎样的美景呢?
生: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师:是的,苏轼步于中庭,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
C.月下抒怀
师:作者为什么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他是“闲人”,有时间欣赏。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意思?
生:哪一夜都有月,哪一个地方都有竹柏。
师:生活中真的哪一夜都有月?到处都有竹柏吗?
生:不是。
师:那苏东坡怎么这样写呢?难道是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吗?
生:不是。这里的月和竹柏可以理解为美景。
师:月光
竹柏象征美景。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去欣赏罢了!“闲人”是什么意思?
生:清闲的人。
师:同学们是通过课文下面的注释知道他是清闲的人。那我们能否从文中描述的细节中体会到他此时的清闲?
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其行。步于中庭。
师:嗯。这些地方都不难体会出一种清闲的生活。那这里又说“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别人都没有出来欣赏美景,怎么只有他们两个人呢?
生:因为此时他是被贬官黄州,当了团练副使,有职无权,不得签书公事。
师:这里似乎是说自己和怀民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遭到贬谪,没有重要公事而忙,无官(权)一身轻,故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
生:不愿意
主持人1: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名天下知,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主持人2: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可以说他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贬到黄州这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独可想而知。
师:而此时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折射着一种怎样的心理?
生:自嘲、无奈、落寞、悲凉…
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_
生1: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生2: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生3: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
师:一声“闲人”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
生:(仿读,读出自嘲和无奈。)
师:然而转念一想,要说这“闲人”暗指他因为被贬官了,当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可是苏轼此时的生活真的“无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闲”吗?
生:应该不是。
师:别忘了他没有权利的同时也没有薪俸!初到黄州作为犯官俸禄低微的苏轼生活相当艰难。
“他在城东开垦了一处50亩荒地,脱下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师:此时官场上的“苏轼“已经成为了田间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东坡”。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
既然他生活这么忙,那这里的“闲”应该指什么呢?
生:心闲。
师:原来他有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所以“闲人”还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是的,冬天的夜里还跑出来赏月。可以说苏轼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懂得欣赏生活中处处的美景。但这样的人多不多?
生:不多。少闲人。
师:这样的闲人太少了!怎样才能成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拥有闲情雅致的闲人呢?需要具备怎样的一种心态呢?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从苏轼笔下的美景里琢磨他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景物有月色有竹柏。月色是什么样的?
生1:如积水空明。
师:所看到的月色如积水空明,也就是此时他的心——也是空明的。心如止水!
生:心无杂念、空明宁静,轻松愉悦,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
师:他笔下的景物之中,除了月,还有什么?
生:竹柏。
师:我们能否这样说:苏东坡因为心中有月,心中有竹柏,眼中才会觉得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
生:可以。
师:眼中的月是一片空明,因为心中也一片空明;那竹柏是否也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生:竹子风格高洁。
师:那么柏树呢?子曰:岁寒……
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苏东坡爱竹情深,对竹有经典评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为什么竹子这么受苏轼的喜爱呢?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总结竹的高尚节操: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所以喜欢竹子,也可以看出苏轼崇尚的是一种怎样的节操品格?
生: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师:苏轼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之所以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有着明月一样空明澄澈超然达观的心,有着像竹柏一样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才能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生活中领略到风清月白的美景。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豁达、开朗、洒脱、旷达、达观
师: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1:一声“闲人”,多少高洁;一声“闲人”,多少傲骨。
生2: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
生3: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
师:可不可以这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生:(仿读,读出自得与达观。)
师:品读“闲人”二字,我们读到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嘲无奈的苏轼,也读出了自我派遣自得达观的东坡。张怀民建了一个亭子,苏东坡为它取名为“快哉亭”,并写下了一首词,有这样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心中有浩然正气,谁能把你打倒呢?
6.感悟苏轼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1001——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师: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苏轼,你懂得了什么呢?
生:。。。。。。。。。。。。。。。。。。。。。。
主持人1:在苏轼身后一千年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深深地眷恋这位旷世奇才。
主持人2: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作诗,会写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会做官,最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生活当中,表现出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师: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8.课堂板书:
1叙事——寻友赏月
月色入户→欣然(欢欣)→念(孤独)→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平和从容)
2写景——庭中月色
月色
→空明澄澈
→心如止水
竹柏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心空节贞
3抒情——月下抒怀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