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光的世界 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它的计时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2.周末,小科一家到丽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3.下列关于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一定为3×108 m/s
B.光和声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最大
D.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玻璃4.柳叶湖风景区是人们喜欢游玩的地方,在湖边行走,经常会看到“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人们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反射形成的像
B.都是折射形成的像
C.分别是反射和折射形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像
5.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入带有三角形空气泡的方形玻璃砖,下列光路图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B.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物体在镜中成的是实像
D.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7.一盏探照灯,灯光朝左斜向下射入原来没有水的池子中央,池底形成一个光斑。在向池子里灌水且在水逐渐灌满池子的过程中,池底的光斑( )
A.一直向左移动,最后静止
B.一直向右移动,最后静止
C.先向右移再向左移,最后静止
D.始终在原地不动
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烛焰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B.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2 cm刻度处时,烛焰所成的像是倒立、放
大的
C.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 cm刻度处时,烛焰所成的像是等大的
D.若将蜡烛从光具座30 cm刻度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时,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9.如图甲所示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
B.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C.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小
D.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10.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图乙: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图丙: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相当于两个放大镜,对物体两次放大
D.图丁: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1.如图所示是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金光闪闪的鸳鸯莲瓣纹金碗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它看起来是金黄色的,是因为其表面 (选填“反射”或“吸收”)金黄色光。给它拍照时,手机屏幕上多彩的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2.生活处处有物理,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如图所示,干燥的路面更容易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该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根据以上信息猜测,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 (选填“亮”或“暗”)处是水面。
干燥的沥青路 潮湿的沥青路
13.正常视力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如图所示为小明晚上做作业时的情景,不正确的学习姿势,会导致视力下降,成为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用眼的正确做法是 (合理即可)。
14.国庆期间,小明跟随家人一起去公园进行徒步,爸爸告诉小明不能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因为饮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 镜,对太阳光有 作用,容易引发火灾。小明透过装满清水的饮料瓶观察爸爸时,发现爸爸“变瘦了”,小明分析“变瘦”的原因是爸爸在饮料瓶的 (选填“1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或“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作图题(15题4分,16题3分,17题3分,共10分)
15.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照射到墙上的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射入水池中。请画出墙上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和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α。
16.如图所示,A是烛焰上的一点,B是人眼的位置,请画出A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B点的光路图。
17.根据物体S和S′的位置,在图中标明凸透镜光心O和焦点F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18题10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32分)
18.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然后在玻璃板后放置未点燃的蜡烛B,并移动蜡烛B直到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在移动蜡烛B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A的一侧,观察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2)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华仔细观察,发现蜡烛A的像有重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蜡烛B,取一个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这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此时,小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置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蜡烛A到凸透镜位置的距离是 cm。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竖直安装在平面镜上,屏上的竖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就可以通过研究反射光OB的情况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在如图甲所示的情景中,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贴着屏F沿OB射出;如图乙所示,若以ON(法线)为轴,将屏F向后转动,发现在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平面内。
(2)已知入射光线AO与ON(法线)之间的夹角为50°,则反射角为 °,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BON=∠AON,可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若保证入射光AO的入射点不变,将AO顺时针向ON(法线)转过10°,则反射光OB与入射光AO之间的夹角将减小 °。
(4)在图甲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O点,可看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有焦距为10 cm和20 cm的两个凸透镜:
图1
图2
(1)小静想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图1中操作最合理的是
。
(2)小静选用正确的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接着她将蜡烛、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经调节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如图2甲所示,则她选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若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直到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那么前后两次像距之差Δv= cm。
(3)接着,小静进一步探究,她将蜡烛、透镜、光屏置于如图2乙位置,现保持蜡烛位置不变,让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以2 cm/s和4 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右运动,经过 s,光屏第一次成清晰的像。
(4)爱思考的小静用另一个凸透镜继续探究。她将蜡烛放在A点时,像在B点;将蜡烛放在B点时,像在C点,如图3所示。当将蜡烛放在C点时,可以看到的是 。
图3
A.可能在B点成一个实像
B.可能在A点的左侧成一个虚像
C.可能在B、C之间成一个实像
D.可能在C点的右侧成一个虚像
五、材料分析题(共6分)
21.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约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线消失后,入射光线几乎全部变为 。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第4章 光的世界 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它的计时原理是(A)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2.周末,小科一家到丽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3.下列关于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光的传播速度一定为3×108 m/s
B.光和声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最大
D.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玻璃4.柳叶湖风景区是人们喜欢游玩的地方,在湖边行走,经常会看到“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人们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C)
A.都是反射形成的像
B.都是折射形成的像
C.分别是反射和折射形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像
5.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入带有三角形空气泡的方形玻璃砖,下列光路图可能正确的是(D)
A B C D
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B.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物体在镜中成的是实像
D.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7.一盏探照灯,灯光朝左斜向下射入原来没有水的池子中央,池底形成一个光斑。在向池子里灌水且在水逐渐灌满池子的过程中,池底的光斑(B)
A.一直向左移动,最后静止
B.一直向右移动,最后静止
C.先向右移再向左移,最后静止
D.始终在原地不动
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烛焰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B.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2 cm刻度处时,烛焰所成的像是倒立、放
大的
C.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 cm刻度处时,烛焰所成的像是等大的
D.若将蜡烛从光具座30 cm刻度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时,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9.如图甲所示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
B.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C.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小
D.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10.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D)
A.图甲: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图乙: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图丙: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相当于两个放大镜,对物体两次放大
D.图丁: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1.如图所示是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金光闪闪的鸳鸯莲瓣纹金碗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它看起来是金黄色的,是因为其表面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金黄色光。给它拍照时,手机屏幕上多彩的画面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2.生活处处有物理,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如图所示,干燥的路面更容易发生 漫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该反射 遵循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根据以上信息猜测,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 暗 (选填“亮”或“暗”)处是水面。
干燥的沥青路 潮湿的沥青路
13.正常视力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实 (选填“实”或“虚”)像,如图所示为小明晚上做作业时的情景,不正确的学习姿势,会导致视力下降,成为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用眼的正确做法是 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读书写字 (合理即可)。
14.国庆期间,小明跟随家人一起去公园进行徒步,爸爸告诉小明不能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因为饮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对太阳光有 会聚 作用,容易引发火灾。小明透过装满清水的饮料瓶观察爸爸时,发现爸爸“变瘦了”,小明分析“变瘦”的原因是爸爸在饮料瓶的 2倍焦距以外 (选填“1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或“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作图题(15题4分,16题3分,17题3分,共10分)
15.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照射到墙上的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射入水池中。请画出墙上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和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α。
16.如图所示,A是烛焰上的一点,B是人眼的位置,请画出A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B点的光路图。
17.根据物体S和S′的位置,在图中标明凸透镜光心O和焦点F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18题10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32分)
18.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然后在玻璃板后放置未点燃的蜡烛B,并移动蜡烛B直到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在移动蜡烛B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A的一侧,观察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像与物大小相等 。
(2)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华仔细观察,发现蜡烛A的像有重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玻璃板有一定厚度,两个面都能成像 。
(3)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蜡烛B,取一个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这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此时,小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置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蜡烛A到凸透镜位置的距离是 20 cm。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竖直安装在平面镜上,屏上的竖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就可以通过研究反射光OB的情况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在如图甲所示的情景中,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贴着屏F沿OB射出;如图乙所示,若以ON(法线)为轴,将屏F向后转动,发现在屏F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 平面内。
(2)已知入射光线AO与ON(法线)之间的夹角为50°,则反射角为 50 °,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BON=∠AON,可得出结论,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3)若保证入射光AO的入射点不变,将AO顺时针向ON(法线)转过10°,则反射光OB与入射光AO之间的夹角将减小 20 °。
(4)在图甲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O点,可看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有焦距为10 cm和20 cm的两个凸透镜:
图1
图2
(1)小静想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图1中操作最合理的是
C 。
(2)小静选用正确的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接着她将蜡烛、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经调节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如图2甲所示,则她选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若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直到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那么前后两次像距之差Δv= 15.0 cm。
(3)接着,小静进一步探究,她将蜡烛、透镜、光屏置于如图2乙位置,现保持蜡烛位置不变,让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以2 cm/s和4 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右运动,经过 2.5 s,光屏第一次成清晰的像。
(4)爱思考的小静用另一个凸透镜继续探究。她将蜡烛放在A点时,像在B点;将蜡烛放在B点时,像在C点,如图3所示。当将蜡烛放在C点时,可以看到的是 D 。
图3
A.可能在B点成一个实像
B.可能在A点的左侧成一个虚像
C.可能在B、C之间成一个实像
D.可能在C点的右侧成一个虚像
五、材料分析题(共6分)
21.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约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41.8° 。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线消失后,入射光线几乎全部变为 反射光线 。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