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物态变化 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成都地区夏季的最高气温约为( )
A.-10 ℃ B.0 ℃ C.40 ℃ D.60 ℃
2.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萘、铁、食盐 B.食盐、铁、松香
C.冰、松香、石蜡 D.铝、玻璃、石蜡
3.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干冰吸热迅速变为气态二氧化碳,达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4.《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提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5.某学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 ℃
B.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C.该学生体温大于37.3 ℃
D.体温计应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消毒
6.如图所示是A、B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关于两种物质熔化时所反映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都有熔点
B.A是非晶体,B是晶体
C.A在5 min~10 min的时间内不吸热
D.B物质的温度一直在升高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
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8.个别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 064.6 ℃,铱的熔点是2 450.0 ℃,下列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
A.加热至1 064.6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 065.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 47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3 507.6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9.海水是宝贵的水资源,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
B.冰雹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积雪液化成水后,汇入溪流流向大海
D.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不必节约用水
10.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1.用久了的灯丝变细,灯泡发黑。灯丝变细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灯泡发黑是因为钨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壁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2.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段细线、一小块冰块和少许盐表演了个小魔术。他先将打湿的细线搭放在冰块上,向细线和冰块的接触位置撒少许盐使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静置一分钟后,在低温下,绳子里的水就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冰粘在了一起,就可以利用细线把冰块提起来了。
13.“三星堆遗址”的再发掘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提供了有力实证,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铜尊保护硅胶对其进行保护,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硅胶粉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型。
14.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在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15.如图1所示是一个煤油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 。用体温计测量甲同学的体温后示数如图2所示,没有甩,便用来测量乙同学的体温,测量后发现示数变为38 ℃,则乙同学的体温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38 ℃。
图1 图2
三、实验探究题(16题6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6分,共
34分)
16.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如图所示是他们所做的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成两半的胡萝卜)。
(1)甲组同学探究的是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乙组同学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3)丙组同学能得到结论是 。
1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等质量的水,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
A B C D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表中的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制作的温度计。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8.8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B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
(3)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C所示,可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
(4)图D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图像还可以看出,甲、乙两组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18.小明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先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上,接下来应先调节 (选填“a”或“b”)的高度。
(2)正确组装好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小明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出的被测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4 min时,试管中的“冰”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②冰熔化的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发现冰熔化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请你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
19.人们都说:“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的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乙杯中水面明显上升的原因是水蒸气在杯中受冷 成水。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实验结果): 。
四、简答题(共6分)
20.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久旱少雨,饮用水源地水位急剧下降,甚至部分水库干涸见底,如图所示。
(1)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水库水位下降的原因。
(2)面对如此严重旱情,更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请写出两条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五、材料分析题(共12分)
21.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一般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 ℃~15 ℃。考虑到混合液散热效果,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又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第5章 物态变化 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成都地区夏季的最高气温约为(C)
A.-10 ℃ B.0 ℃ C.40 ℃ D.60 ℃
2.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A)
A.萘、铁、食盐 B.食盐、铁、松香
C.冰、松香、石蜡 D.铝、玻璃、石蜡
3.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干冰吸热迅速变为气态二氧化碳,达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4.《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A)
A.提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5.某学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 ℃
B.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C.该学生体温大于37.3 ℃
D.体温计应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消毒
6.如图所示是A、B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关于两种物质熔化时所反映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两种物质都有熔点
B.A是非晶体,B是晶体
C.A在5 min~10 min的时间内不吸热
D.B物质的温度一直在升高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C)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
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8.个别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 064.6 ℃,铱的熔点是2 450.0 ℃,下列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B)
A.加热至1 064.6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 065.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 47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3 507.6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9.海水是宝贵的水资源,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A.海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
B.冰雹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积雪液化成水后,汇入溪流流向大海
D.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不必节约用水
10.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1.用久了的灯丝变细,灯泡发黑。灯丝变细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灯泡发黑是因为钨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壁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2.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段细线、一小块冰块和少许盐表演了个小魔术。他先将打湿的细线搭放在冰块上,向细线和冰块的接触位置撒少许盐使冰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静置一分钟后,在低温下,绳子里的水就会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冰粘在了一起,就可以利用细线把冰块提起来了。
13.“三星堆遗址”的再发掘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提供了有力实证,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铜尊保护硅胶对其进行保护,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硅胶粉会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型。
14.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240 ℃,在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15.如图1所示是一个煤油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用体温计测量甲同学的体温后示数如图2所示,没有甩,便用来测量乙同学的体温,测量后发现示数变为38 ℃,则乙同学的体温 一定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38 ℃。
图1 图2
三、实验探究题(16题6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6分,共
34分)
16.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如图所示是他们所做的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成两半的胡萝卜)。
(1)甲组同学探究的是蒸发快慢与 温度 的关系。
(2)乙组同学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3)丙组同学能得到结论是 其他条件相同时,表面空气流速越大,水分蒸发越快 。
1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等质量的水,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
A B C D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表中的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 水银 (选填“水银”或“酒精”)制作的温度计。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8.8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B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96 ℃。
(3)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C所示,可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 时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
(4)图D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由图像还可以看出,甲、乙两组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初温 不同。
18.小明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先将 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上,接下来应先调节 b (选填“a”或“b”)的高度。
(2)正确组装好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小明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出的被测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4 min时,试管中的“冰”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②冰熔化的过程中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发现冰熔化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请你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适当减小冰的质量 。
19.人们都说:“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的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乙杯中水面明显上升的原因是水蒸气在杯中受冷 液化 成水。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液化放热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实验结果): 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 100 ℃的热水直至与第二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
四、简答题(共6分)
20.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久旱少雨,饮用水源地水位急剧下降,甚至部分水库干涸见底,如图所示。
(1)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水库水位下降的原因。
(2)面对如此严重旱情,更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请写出两条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答案:(1)水库中的水不断吸热发生汽化(蒸发)变成水蒸气从而导致水位下降。
(2)节约用水,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使用节水洁具、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例如淘米水浇花等。
五、材料分析题(共12分)
21.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一般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 ℃~15 ℃。考虑到混合液散热效果,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又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B 。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120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混合液中的水汽化为水蒸气,使防冻液含量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