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评价卷(第1章~第4章第4节)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宁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某初中生手拿一个土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土豆的实际长度约为( )
A.1 mm B.10 cm C.50 cm D.1 m
2.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为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3.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均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C.甲1 min通过的路程为300 m
D.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4.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岸边的花草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声音“尖细刺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6.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
B.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C.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7.下列做法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在教室周围植树
B.休息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C.教室内安装噪声强度显示仪
D.摩托车要安装消声器
8.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名画《妆靓仕女图》(局部),女子利用铜镜梳妆,铜镜成像的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9.成都市文化公园是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5 m深的荷花池内,一只立于荷尖上的蜻蜓距水面0.6 m(如图所示),蜻蜓在水中的像( )
A.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是比蜻蜓略小的虚像
C.在水面下0.9 m深处 D.与蜻蜓相距1.2 m
1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在如图所示光路中,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利用了光的折射定律
B.反射角的大小为40°
C.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移动
D.当液面升高时,入射角会随之减小
11.如图所示,夏日清晨,成都锦城湖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树木在水中呈现出清晰的倒影,在湖上垂钓别有一番风味。下列对这些场景的形成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岸边树木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垂钓者能看到水里的鱼,是因为鱼是光源
C.垂钓者看到水里的鱼游得很浅,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湖面波光粼粼,是太阳光照在水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形成的
12.光,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温暖,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射击时要求“三点一线”,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说明太阳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C.通过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D.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础的物理测量,如图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若小明想测量同学跑步的时间,所选测量工具为 。
14.某短视频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该短视频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 (选填“高”或“低”),声波传播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上安装有摄像机,在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摄像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水平飞行的vt图像,它在第25 s时的速度为 m/s。
甲 乙
16.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反射光线,明晃眩目,形成“光污染”,是因为光线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如图所示,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 夹角放置。
17.用透明玻璃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因为它既能透光也能 光;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说明它是 像;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车内物体经它所成的像偏向斜 (选填“上”或“下”)方,因而可以减少干扰驾驶员对前方的观察。
18.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了一些光现象。
(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是由 形成的太阳的“像”。
(2)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 (选填“深”
或“浅”)。
(3)湖中孔桥的“倒影”,是由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
三、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镜面上的O点,请画出反射光线。
20.如图所示为一条射水鱼准备攻击树枝上昆虫A的画面,A′为射水鱼看到的昆虫的像。请根据A′的位置画出从昆虫A射向水面再折射进入鱼眼的一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1.某舞蹈教室有一面平面镜(粗黑线代表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分别用A′、C′标出A、C两位学生像的位置,并画出C同学通过镜子看到A同学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22题5分,23题6分,24题6分,共17分)
22.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喇叭放上小纸屑(如图甲所示),“土电话”(如图乙所示)。
(1)如图甲所示喇叭放音时,纸盆上纸屑“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用到的实验方法 。
(2)如图乙所示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张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 。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
(4)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2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在实验中用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做可使所成的像比较明显,且便于 。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M放置在玻璃板前的A处,然后将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N放在玻璃板后,眼睛在蜡烛 (选填“M”或“N”)一侧观察,移动N到B处时,它与M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则蜡烛M所成像的位置 。
(4)小明在表演“浇不灭的蜡烛”的魔术时,为了能够让同学看到“杯中燃烧的蜡烛没有被水浇灭”的效果,他应将图乙中的玻璃板绕着PQ向 (选填“左”或“右”)转动。
(5)将光屏放到烛焰像的位置,发现承接不到像,说明看到的杯中烛焰是 (选填“虚”或“实”)像。
24.如图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甲 乙 丙 丁
(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2)如图乙所示,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半面纸板NOF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5)陈涛同学还想用图丙和图丁模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如图丙所示,把几根细针垂直扎入一张硬纸板中,表示法线,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丁所示,这时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上时,反射光线 (选填“平行”或“不平行”),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漫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五、计算题(25题10分,26题11分,共21分)
25.地震发生时,震源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纵波和横波,科学家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可以监测到震源的位置;2024年10月16日,某海域发生4.4级地震,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监测到这两种波先后到达的时间间隔为6 s。则:(纵波速度v纵=5 km/s,横波速度v横=3.5 km/s)
(1)震源到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的距离为多少
(2)该震源到另一地震观测点的直线距离有330 km,两种波到达的时间间隔为多少 (结果保留整数)
26.一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行驶过程中以180 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 800 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
40 s。则:
(1)该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
(2)由于调度原因,这列动车从甲地驶向乙地途中需要在丙站临时停靠,在距离丙站8 km的地方从最高时速200 km/h开始减速,14:35到达丙站时刚好减速到0,14:38动车开始启动驶离丙站,行驶6 km 后再次到达最高时速,已知在进出站过程中,动车的平均速度约为最高时速的一半,则跟以最高时速直接通过丙站相比,动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多长时间 期中评价卷(第1章~第4章第4节)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宁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某初中生手拿一个土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土豆的实际长度约为(B)
A.1 mm B.10 cm C.50 cm D.1 m
2.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为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3.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和乙均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C.甲1 min通过的路程为300 m
D.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4.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A)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岸边的花草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声音“尖细刺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6.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C)
A.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
B.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C.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7.下列做法不能减弱噪声的是(C)
A.在教室周围植树
B.休息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C.教室内安装噪声强度显示仪
D.摩托车要安装消声器
8.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名画《妆靓仕女图》(局部),女子利用铜镜梳妆,铜镜成像的原理是(B)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9.成都市文化公园是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5 m深的荷花池内,一只立于荷尖上的蜻蜓距水面0.6 m(如图所示),蜻蜓在水中的像(D)
A.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是比蜻蜓略小的虚像
C.在水面下0.9 m深处 D.与蜻蜓相距1.2 m
1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在如图所示光路中,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该装置利用了光的折射定律
B.反射角的大小为40°
C.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移动
D.当液面升高时,入射角会随之减小
11.如图所示,夏日清晨,成都锦城湖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树木在水中呈现出清晰的倒影,在湖上垂钓别有一番风味。下列对这些场景的形成原因解释正确的是(C)
A.岸边树木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垂钓者能看到水里的鱼,是因为鱼是光源
C.垂钓者看到水里的鱼游得很浅,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湖面波光粼粼,是太阳光照在水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形成的
12.光,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温暖,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射击时要求“三点一线”,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说明太阳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C.通过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D.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础的物理测量,如图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2.50 cm,若小明想测量同学跑步的时间,所选测量工具为 秒表 。
14.某短视频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该短视频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 高 (选填“高”或“低”),声波传播速度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上安装有摄像机,在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摄像机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水平飞行的vt图像,它在第25 s时的速度为 10 m/s。
甲 乙
16.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反射光线,明晃眩目,形成“光污染”,是因为光线发生了 镜面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如图所示,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 30° 夹角放置。
17.用透明玻璃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因为它既能透光也能 反射 光;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说明它是 虚 像;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车内物体经它所成的像偏向斜 上 (选填“上”或“下”)方,因而可以减少干扰驾驶员对前方的观察。
18.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了一些光现象。
(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是由 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太阳的“像”。
(2)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 浅 (选填“深”
或“浅”)。
(3)湖中孔桥的“倒影”,是由光的 反射 而形成的虚像。
三、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镜面上的O点,请画出反射光线。
20.如图所示为一条射水鱼准备攻击树枝上昆虫A的画面,A′为射水鱼看到的昆虫的像。请根据A′的位置画出从昆虫A射向水面再折射进入鱼眼的一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1.某舞蹈教室有一面平面镜(粗黑线代表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分别用A′、C′标出A、C两位学生像的位置,并画出C同学通过镜子看到A同学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22题5分,23题6分,24题6分,共17分)
22.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喇叭放上小纸屑(如图甲所示),“土电话”(如图乙所示)。
(1)如图甲所示喇叭放音时,纸盆上纸屑“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用到的实验方法 转换法 。
(2)如图乙所示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张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 固体能够传声 。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
(4)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2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在实验中用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做可使所成的像比较明显,且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和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M放置在玻璃板前的A处,然后将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N放在玻璃板后,眼睛在蜡烛 M (选填“M”或“N”)一侧观察,移动N到B处时,它与M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 大小
相等 。
(3)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则蜡烛M所成像的位置 不变 。
(4)小明在表演“浇不灭的蜡烛”的魔术时,为了能够让同学看到“杯中燃烧的蜡烛没有被水浇灭”的效果,他应将图乙中的玻璃板绕着PQ向 右 (选填“左”或“右”)转动。
(5)将光屏放到烛焰像的位置,发现承接不到像,说明看到的杯中烛焰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
24.如图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甲 乙 丙 丁
(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2)如图乙所示,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半面纸板NOF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
(5)陈涛同学还想用图丙和图丁模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如图丙所示,把几根细针垂直扎入一张硬纸板中,表示法线,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丁所示,这时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上时,反射光线 不平行 (选填“平行”或“不平行”),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漫反射 遵循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五、计算题(25题10分,26题11分,共21分)
25.地震发生时,震源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纵波和横波,科学家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可以监测到震源的位置;2024年10月16日,某海域发生4.4级地震,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监测到这两种波先后到达的时间间隔为6 s。则:(纵波速度v纵=5 km/s,横波速度v横=3.5 km/s)
(1)震源到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的距离为多少
(2)该震源到另一地震观测点的直线距离有330 km,两种波到达的时间间隔为多少 (结果保留整数)
解析:(1)设震源到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的距离为s,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监测到这两种波先后到达的时间间隔为6 s,根据v=则有-=
-=6 s,
解得s=70 km,即震源到最近的地震观测点的距离为70 km。
(2)该震源到另一地震观测点的直线距离有330 km,两种波到达的时间间隔为
Δt=-=-≈28 s。
答案:(1)70 km (2)28 s
26.一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行驶过程中以180 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 800 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
40 s。则:
(1)该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
(2)由于调度原因,这列动车从甲地驶向乙地途中需要在丙站临时停靠,在距离丙站8 km的地方从最高时速200 km/h开始减速,14:35到达丙站时刚好减速到0,14:38动车开始启动驶离丙站,行驶6 km 后再次到达最高时速,已知在进出站过程中,动车的平均速度约为最高时速的一半,则跟以最高时速直接通过丙站相比,动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多长时间
解析:(1)动车通过桥梁的速度v=180 km/h=50 m/s,
桥梁和动车的总长度s=vt=50 m/s×40 s=2 000 m,
动车车身长度s车=s-s桥=2 000 m-1 800 m=200 m。
(2)动车进出站过程中所用的时间t1===0.14 h,
动车以最高时速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t2===0.07 h,
动车在丙站停靠的时间t站=0.05 h,
这次临时停靠耽搁的时间Δt=t1+t站-t2=0.14 h+0.05 h-0.07 h=
0.12 h。
答案:(1)200 m (2)0.12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