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4 21: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2.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3.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
4.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5.下图所示为唐中叶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据此分析可知( )
A.商品流向呈南北均衡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长途和大额贸易兴起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6.苏码又称“花数”“码子字”“苏州码”,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的数字符号,如下表所示。其使用( )
大写数字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苏码
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广 B.适应商业发展现实需要
C.有利于契约文书的保存 D.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
7.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8.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
A.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
C.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
9.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村干带头踊跃参军的感人景象。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这( )
A.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 B.反映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
C.说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趋于平衡 D.体现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
10.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11.下图空格处应是( )
A.古埃及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12.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室鼓励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13.15世纪,虽然威尼斯禁止喜剧的上演,但公众的需求导致宗教性剧本变为各种肤浅、杂乱无章的喜剧。1506年,修道士阿莫尼奥在爱利米塔尼的修道院上演第一出喜剧《千金》。此后威尼斯喜剧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变化( )
A.体现了理性主义流行 B.顺应了宗教改革潮流
C.加速了市民阶层壮大 D.反映了世俗文化兴盛
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15.阅读下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2000-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美元)
经济体 年份 中国 印度 巴西 法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2000 1.21 0.47 0.66 1.36 1.94 4.89 1.66 10.25
2010 6.09 1.68 2.21 2.64 3.40 5.70 2.48 14.99
2019 14.34 2.87 1.84 2.72 3.86 5.08 2.83 21.43
①中国在所列经济体中经济增速最快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征显著
③所列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量均超过德国
④世界经济格局由一超独大向多极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一直重视小学教育。边区刚建立时,由于遭到日伪严重破坏,大部分小学处于瘫痪状态,为安定社会秩序,提高群众认识,发扬民族精神,加强抗战力量,1938年,边区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确定边区文化教育计划。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强调,国民教育是培养革命干部、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地将小学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来抓。1941年,边区颁布《小学校暂行办法》,对小学教育的任务、学校设置、经费、教材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极其观苦的环境中,边区领导人民群众想方设法开展小学教育。除了教室,树荫下、田野间都是教学场地,开设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常识、历史、歌咏、工艺、军事体育等,教材内容以抗日为主线,如国语教材多涉及抗日英雄故事,常识教材中绘有学生拿着水果、毛巾等物品慰问伤兵的场景。教育教学结合实际,如开展大生产运动时,讲解防旱备荒、植树法等内容。边区依靠广大群众,通过开荒、运输、打柴等方式缓解办学经费困难问题。1940年,边区文教会议指出:“文具中的纸张、笔、墨水等,我们今天都可以制造。”同时,边区教育期刊《教育阵地》开辟专栏,刊载“怎样教自然课”“小学教学法常识”等教学研讨文章。经过持续努力,边区教育稳步发展1940年,边区小学增至7697所,小学生46.9万人。到1944年,基本达到五六十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的水平。
——摘编自申国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察冀边区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发展小学教育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的演变
时间 概况
16-17世纪 北美殖民地音乐起源于欧洲音乐,由白人殖民者带入;形式多为赞美诗、民歌和民谣,套用欧洲的古老曲调演唱。
17世纪 因奴隶贸易,非洲音乐传入北美。黑人奴隶仿造传统非洲乐器进行击打、弹奏,采用西非的呼应方式在劳作时歌唱。
19世纪中期 布鲁斯音乐逐渐形成。它脱胎自非洲音乐并融入欧洲音乐风格,于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南部广泛流行。
19世纪后期 爵士音乐开始出现。它总体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声机发明后,通过录制唱片而成为美国通俗音乐的主流。
——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等
材料二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后,借助他们的传统音乐来排解苦闷和思乡之情。虽然遭到奴隶主频繁禁止,但非洲音乐传统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手段,如1739年发生在南卡罗来纳的斯通起义就以连续的鼓点作为起义信号。后来,吸纳了非洲音乐传统的乐手往往将贫困、压迫、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作为演唱的主题,深刻影响了美洲社会的听觉,进而改变着大众对黑人的认知。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演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音乐对美洲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而空域的历史刚刚经过一个世纪。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B
7.C
8.D
9.D
10.B
11.C
12.D
13.D
14.B
15.B
16.(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17.(1)边区对教育的重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日伪的破坏导致教育瘫痪,需要重建教育体系;社会秩序需要恢复,民族精神需要发扬,抗战力量需要加强。
(2)教育成为培养干部和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增强了抗战的组织力量;教育内容与抗战紧密相关,提高了群众的抗战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力更生精神;群众参与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增强了群众对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提高了教育普及率,为抗战和未来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18.(1)时代背景:欧洲对北美的殖民;奴隶贸易;南北战争;工业革命与技术发展。
(2)促进作用:文化融合与创新,丰富美国音乐形式;通过音乐表达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对黑人的关注;改变公众认识,提高社会对黑人文化价值的重视,推动社会平等。
19.
示例一:
见解:赞同材料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这一观点。
理由:在15世纪中叶以前,世界各文明之间相对孤立,彼此交流有限。亚欧大陆上的主要文明如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罗马等,其发展和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陆地范围内。古代中国长期是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以发达的农业文明为基础,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进行有限的贸易往来。罗马帝国通过陆地扩张建立起庞大的版图。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统治和文化传播大多依托陆地进行。交通技术的限制使得远距离的海上交流困难重重,海上贸易规模较小,无法与陆地活动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因此,15世纪中叶以前,人类文明的发展重心确实在陆地。
示例二:
见解:赞成“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这一观点。
理由:
1.经济层面:15世纪中叶开始的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维形开始出现。此后,欧洲列强通过海上扩张,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海洋上进行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例如,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海上战争,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等竞争对手,成为“日不落帝国”,掌控了海上贸易霸权,极大地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上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全球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使得海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2.政治层面: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海洋为这些国家的军事扩张提供了便利,通过海上军事力量,他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控制。例如,19世纪的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舰队,在全球建立了众多殖民地,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统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海洋在国家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文化层面:随着海洋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进行,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海洋上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欧洲的文化、思想、科技等随着殖民者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而美洲、非洲等地的文化也对欧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海洋成为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综上所述,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海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属于海洋的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