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古今词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
王安石字 ,号 ,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神宗即位,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晚年退居介甫半山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作 者 简 介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风格遒劲有力。征帆去棹 zhào ?星河鹭起 lù 字音漫嗟荣辱 jiē 澄chéng 江背景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上片:写景 时令:晚秋地点:故国天气:初肃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用典 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峭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贴切、形象、逼真、明丽。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江岸酒楼处斜插的旗,迎风飘扬。(动态)残阳:西风: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照应上文的“晚秋” 萧索,以“悲情”为基调.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日落西山 ,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鹭迎着绚丽的彩霞飞向远方,隐入空蒙的天际。《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星河: 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近远远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登临送目疏密相间
浓淡相宜
有远有近
构图精巧白鹭画图难足远近交错
动静结合下片:怀古,抒发感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典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台城曲》念往昔: 回忆过去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诗人借古讽今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凭高:站在高处漫:徒然、枉然荣辱:偏义副词,耻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作者对自古凭高者态度如何?暗示着对朝廷的态度如何?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但:只有凝:凝结,引申为一直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不是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结合历史理解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 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朝旧事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自己的不满之情在景物描写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念往昔繁华竞逐漫嗟荣辱门外楼头悲恨相继旧事流水商女唱曲 主旨: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雄健 下阕冷峭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 化用诗句
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抒怀古之情。“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
1、怀古伤今,寄情遥远,立意高远。
2、风格豪放。
3、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
全文总结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怀古词特点总结1、怀古实为伤今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书湖阴先生壁 诗中对邻人居处景色优美,自然的山光水色都含有情意。 由赞美邻人庭院到赞美庭院主人,抒发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景:庭院洁净、花木成畦、
绿水护田、青山排闼
情:闲适、恬静(生活情趣高雅)
从院内写到院外,由院前小溪 农田写到庭院对面的两座青山,视 线近→远,低→高,极有层次,又 用拟人法将“一水、两山”写得形象 可爱,情深意厚,“护、绕”写出溪 水温柔亲切之情。诗中点明哪些意象?
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家庭的清幽与洁净及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来衬托主人的生活情趣的高雅。
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以及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的无穷乐趣。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景物有干净的庭院、花木、清澈的溪水、深翠欲滴的清山。“护田”“送青”传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