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欧洲文化的形成 学案(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期末易错题集训

文档属性

名称 (4)欧洲文化的形成 学案(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期末易错题集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5 18: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欧洲文化的形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期末易错题集训
【易错知识点】
混淆不同文明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时期
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文明)
奠定了欧洲哲学、科学、民主政治(如雅典民主制)、法律(如罗马法)的基础,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5 世纪)后一度衰落,其典籍主要通过阿拉伯学者保存,直至文艺复兴时期(14-16 世纪)才被欧洲重新重视。
(2)基督教文明(中世纪)
5-15 世纪,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主导欧洲文化,教会控制教育、艺术、法律,修道院成为保存古典文献的重要场所,但也压制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3)日耳曼文明(蛮族文化)
日耳曼部落在罗马帝国衰落后(5-9 世纪)带来 “蛮族法典”(如《萨利克法典》)、军事民主制传统(如亲兵制),与罗马遗产结合,形成封建制度的基础。
2.伊斯兰文明的桥梁作用
阿拉伯帝国(7-13 世纪)保存并翻译了古希腊罗马典籍,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著作,并通过西班牙托莱多翻译学校传入欧洲,推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如托马斯 阿奎那)的发展。
数学(阿拉伯数字实为印度发明)、医学(如伊本 西那《医典》)、科学(如炼金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
3.拜占庭文明的传承
(1)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延续罗马法统至 15 世纪,其文化(如圣像画、建筑艺术)影响了东欧及俄罗斯,1453 年灭亡后,学者携带古希腊文献逃往意大利,直接推动文艺复兴。
【习题练习】
1.荷马时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早期希腊神话中英雄身上那种惊人的单一性格一英勇,他们既与大地血脉相通,有着集体的道德观,又表现出显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如《奥德赛》中极力描绘了结束特洛伊战争的奥德赛的狡黠性格。这种转变( )
A.印证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 B.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
C.彰显了崇尚理性的社会氛围 D.得益于城邦民主政治的辉煌成就
2.希腊人最初通过神话和传说叙述他们过去的经历,以《荷马史诗》为代表。而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用叙事的散文体对人类经历加以描绘与探究。他在《历史》开篇指出:“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下列最符合“历史”内涵的是( )
A.描述波斯的风俗习惯 B.搜集材料考证巴比伦人是否富强
C.记录埃及海岸线长度 D.认为神的愤怒使奥德赛返程艰难
3.西方古典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成为一个更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据此可知( )
A.民主政治影响古典史学创作 B.史学理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C.西方古典史学蕴含理性精神 D.西方历史学家治史注重求真
4.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5.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双方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亨利四世实力弱小,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行宫向教皇请罪,他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他一个赦罪的吻。“卡诺莎之辱”本质上体现了( )
A.基督教在经济上势力强大 B.基督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
C.教权与王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教权的矛盾
6.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 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7.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8.研究拜占庭文化的学者普遍存在困惑,即很难概括出其核心价值。其文化既带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因素,又具有古代希腊文化的因子。他们既没有纯粹的基督信仰,也没有压倒一切的安拉崇拜。这( )
A.深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 B.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
C.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 D.彰显了近代文化的演变倾向
9.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基里尔以24个希腊字母为基础,结合斯拉夫人的发音特点加入了19个新字母,创造了新的字母文字——“基里尔字母”。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东正教的洗礼后,“基里尔字母”成为基辅罗斯的官方文字。由此可见,基辅罗斯文化( )
A.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D.根植于东正教的传播
10.恩格斯指出:“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这可以用来说明拜占庭文化( )
A.逐渐抛弃了宗教色彩 B.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特征
C.带有明显的扩张意图 D.达到了欧洲文化的顶峰
11.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近一千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最终被历史大潮淘汰。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对《圣经》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荷马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英雄们不再是超凡脱俗的存在,而是有着人类弱点和欲望的个体。这种对英雄形象的重新定义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即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尊重,故选A项;“完全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理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这与材料时间“荷马时代”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希罗多德强调对人类的经历加以描绘与探究,《历史》便是其研究成果,这说明希罗多德研究历史更侧重于考证,如实研究,搜集材料考证巴比伦人是否富强符合“历史”内涵,B项正确;“描述”不等于研究,排除A项;“记录”也没有体现研究与考证,排除C项;认为神的愤怒使奥德赛返程艰难,符合希腊人最初用神话叙述他们的过去,不符合希罗多德历史内涵,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西方。根据材料,西方古典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得出史学蕴含理性精神,C项正确;材料体现西方古典历史学家的史学观,未提及影响史学创作的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人,无法得出人文主义,排除B项;材料强调史学功能而非治史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耶路撒冷为基督教圣地,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故A错误;当时中西方已有了联系,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到元朝,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卡诺莎之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所以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然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但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所以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项错误;根据材料“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可知,B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所以C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和西亚)。据材料“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可知外来的入侵,使得原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体系遭到了破坏,学者纷纷逃亡西欧,在西欧继续传承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的文化体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在学者看来缺乏或者无明显的核心价值,一方面,表明拜占庭帝国缺乏整合民族凝聚力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体现出拜占庭帝国文化不是一贯和持续的,具有实用性的特征。结合所学,拜占庭帝国处于欧亚非交汇地区,使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及在自身总体衰落的背景下要不断地应对周边民族的侵扰,使其文化具有了实用性的特点,A项正确;“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与材料相违,就拜占庭而言,传统文化为希腊罗马文化,而材料中可以看出其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理想主义倾向的表述与材料现象截然相反,排除C项;近代文化演变的趋势是世俗化、理性化、人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基辅罗斯信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基里尔字母”文字是传教士创造的,成为基辅罗斯的官方文字,由此可知,基辅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东方文化对基辅罗斯的影响,排除A项;基辅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民族特色,排除B项;根植于东正教的传播,扩大了宗教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欧洲)。据材料“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在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拜占庭文化保存希腊罗马文化因素,但未涉及其扩张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拜占庭文化的地位,这是强调其多元性的交融特征,选项表述也不准确, 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可得出,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根据材料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得出,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根据材料二“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得出,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根据材料二“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最终被历史大潮淘汰”得出,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学习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等方面回答。
12.答案:(1)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学术上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
(2)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可分析出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根据材料“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可分析出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根据材料“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可分析出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学术活动集中在对《圣经》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可分析出学术上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
(2)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文化的发展;结合中世纪的欧洲史实可分析出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根据材料“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可分析出基督教势力的膨胀;结合中世纪的史实可分析出世俗政权的衰弱。